老年大學“入學難”傳遞了什麼信號

【熱點背景】

當前,各地老年大學相繼啟動春季招生。從現狀來看,不僅“入學難”問題依舊存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很多老年大學的部分熱門課程“秒光”,不乏老人凌晨4點就來排隊,甚至還有高齡老人替有事的退休子女跑腿……

數據顯示,國內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機構約有7萬所,容納了約800萬“銀髮學子”進行學習。而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4億人,這意味著,能夠邁進老年大學門檻的老年人僅佔總數的3%。

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或許可以給我們啟發。美國的老年大學不是由政府包辦,而是依靠社會力量,從而大大豐富了老年教育的形式。日本社會廣為流傳一句話——“人生啊,50歲後才真正開始”。當地老年大學不僅普遍,而且專業,門類比中學還要多。可見,只有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有效配合,不斷豐富老年教育的載體和形式,才能給老年人更豐富的生活。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讓老年人享受平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令人欣慰的是,新年伊始,北京、濟南等地相繼發佈《意見》,不約而同提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期盼類似探索能夠再多再快一些,讓更多老年人安享充實快樂的晚年生活。

【命題預測】

當前,各地老年大學相繼啟動春季招生。很多老年大學的部分熱門課程“秒光”,不乏老人凌晨4點就來排隊,甚至還有高齡老人替有事的退休子女跑腿。對此現象,你怎麼看?

老年大學“入學難”傳遞了什麼信號

【參考答案】

老年大學等機構的出現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但其暴露出的“入學難”問題卻越演越烈,這正是提醒我們,切莫忽視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精神需求。

不難發現,老年群體“入學難”的現狀折射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學校供不應求。雖然國內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機構已經有7萬多所,但我國由於老齡化的問題,導致60歲以上的人群已達2.4億,完全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第二,老年人的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隨著當前年輕人的遷移,老人們也開始漸漸從“空巢老人”向“老漂族”轉變,他們通過照顧兒孫解決了身體和心裡的空虛,但正在迎來“精神空虛”,老年大學的出現不僅給他們提供了學習的課堂,也提供了一個健康的社交平臺,因此,越來越收到老年人的青睞。

老年人的事,是家事也是國事。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努力做加法,來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來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鑑發達國家的優秀經驗。比如:美國的老年大學除政府外,更多的是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來豐富老年教育形式;日本通過增加老年大學的專業和門類,來為老人提供多樣化選擇。當然,借鑑不等於照抄照搬,各地政府還應該結合本地老人的特點以及發展狀況,因地制宜的進行創新改良。另一方面,對於像北京、濟南等地的做法,媒體可以進行宣傳報道,對施行效果較好的地區經驗進行推廣學習。只有探索的步伐加快,我們才能讓老人更早的享受到充實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