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山為什麼常年有雪?

我的好事慢慢來


溫度是保證有冰川存在的重要條件,必須要能夠維持全年的低溫環境,從而保證冰雪不會完全融化。在地球上能夠滿足低溫條件的地區只有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高緯度地區也就是兩極地區,地處寒帶,氣溫低,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分佈有全球最多的大陸冰川。

高海拔地區,由於隨著海拔的升高,對流層大氣氣溫不斷下降,大概每升高1千米氣溫就會下降6℃,所以通常那些高山的山頂上都有冰川分佈,稱為山嶽冰川。所以,並不是高原上的山上有常年積雪,而是這座山要本身足夠高,比如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那些山脈,山頂多被冰川覆蓋,而內蒙古高原上的山脈,如陰山山脈上就沒有冰川。所以,海拔才是絕對冰川分佈的關鍵因素,當然緯度越高,山脈所需要的海拔越低。


地理沙龍


高原上的山為什麼常年有雪?

這個問題真的問得好,曾經記得小時候上地理課,就被這部分內容深深吸引,而隨著這些年我這個自駕遊地理控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覆地自駕行,面對眾多的高山冰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有了一些更深的體會。

我們見到高原山上的不是雪,是冰川。

我們自駕車到過青藏高原的都大概知道,高原上四季並不分明,我個人認為在青藏高原上基本只有冷暖兩季,而所謂的暖季時間極短 ,在極高的海拔地區即使在夏季氣溫也極低,常年平均氣溫在0度左右。去年(18年)八月份,本人自駕車在阿里翻越阿依拉日居山埡口(近5200米海拔)時就遇到雨夾雪的天氣。因此,極低溫度是常年積雪的條件之一。而能在常年保持低溫的另一個條件是高海拔,我們在讀地理課的時候,就瞭解到一個基本常識: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度。以青藏高原為例,處於中低緯度,青藏高原的雪線應該在5500米海拔左右。因此我們無論什麼季節到青藏高原,都會見到山上有雪,但其實那是雪經過漫長時間積累發育而成的冰川。

這就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冰川的形成。(下圖為小編去年八月份登上日弄巴冰舌圖所處海拔5300米)

高原冰川的形成

冰川分為兩大類:大陸冰蓋(分佈南北極、格陵蘭島);山嶽冰川。這裡主要闡述山嶽冰川,因為對於很多小夥伴來說,山嶽冰川是相對容易接觸到的,頭條裡很多西藏自駕遊的朋友相信都體驗過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嶽冰川分佈區,受大氣環流及印度洋,西太平洋氣流影響,每年六七八月,青藏高原上降雨、雪相當充沛,這為高海拔山脈冰川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降水成冰及降雪經漫長的歲月積聚重力壓縮,在這些高海拔的地區大量存在,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流動,切削山體,所以我們見到很多的雪山都是峭壁危崖非常壯觀的,冰川侵蝕又造成山峰間形成冰蝕谷,谷下成冰磧湖。(下圖40冰川)



說到這裡,冰川學家曾有一個爭議:就是認為青藏高原上曾經是象南極洲一樣是覆蓋冰帽,據說證據之一就是位於雙湖縣的普若崗日冰川。但學術界普遍不認可這結論。而普若崗日冰川是冰蓋型冰川,除南北極外大陸最大的冰原區。下圖親臨算普若崗日冰川

冰川是埋藏青藏高原氣候地質演變DNA的載體

2018年八月,小編自駕車到達位於然烏與察隅界山的日弄巴冰川探險(見本人之前頭條視頻),在攀登該冰川時發現,有關部門設置了不少的監測儀器在冰川上,而據查閱相關資料顯示,中科院曾在此冰川上採集巨型冰體內的“冰芯”信息(古空氣、冰虧層分佈等)用以科學研究,分析相關地區的氣候、地質演變過程。所以小編斗膽說冰川是地質氣候DNA的載體。(下圖日弄巴冰川。由於溶化冰虧層下露出幽藍的冰體)



總結

問題答到這裡,我不知道對提問者是否有作用,但這些闡述是小編這些年來多次自駕車進青藏高原對冰川的認識看法,至於正確與否,還敬請各位大神多多發表意見,小編將不勝感激。


百威天地BRAVEWORLD


能不能保持常年有雪最主要的因素是氣溫,氣溫的高低是由空氣中所含的熱量來決定的,其主要來源於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的熱量則主要來自於太陽的輻射,太陽的輻射到達地球后,其中的大部分熱量都會被地球表面吸收。地球表面吸收了熱量後溫度就會升高,然後再通過長波輻射、傳導、對流等方式傳遞給空氣。

空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的熱量是很少的,據測算太陽直接輻射只能使空氣的溫度升高千分之二左右。因此,離地表越近的空氣,獲得地表的熱量就越多,其溫度相對來說就越高,反之隨著海拔的增加,空氣從地表獲得的熱量也會相應的減少,數據表明海拔每增加1000米,空氣的溫度就會降低大約6攝氏度。

另外,離地表越高,空氣也會變得越稀薄,空氣少了,單位體積的空氣中蘊含的熱量也就少了,這也是氣溫下降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比較高的山在地形上沒有屏障,所以在高山的空氣流動會比海拔低的地方更迅速,使得熱量擴散得很快,更容易降溫。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這個高度是相對的,它不是根據海平面來計算的,而是根據相對於所處地的地表而言的,例如海拔3700多米的富士山,它相對於地表高度有3000米以上,山頂和山腳的溫度差了將近20度。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就是4000米,在青藏高原一座海拔5000米的山峰與地表也只差了1000米,其山頂與山腳的溫差也就只有幾度。


魅力科學君


高原上的山為什麼常年有雪?

首先,小編提一下質疑,不論平地上的山峰,還是高原上的山峰,只要超過雪線的位置,就會有冰雪,毋庸置疑。在高原上,即使海拔高度超不過雪線的分界點,山峰上也不會有冰雪的。

世界上高原,上峰眾多。比如我國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海拔超過7350米,的山峰有110多座,不用多想,每個上峰上肯定會有積雪。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地處熱帶,平均海拔300-1500米之間。勞倫琴低高原位於北美洲大陸東北部,五大湖-聖勞倫斯河以北,將近500萬平方公里左右,海拔200-450米,試想位於勞倫琴低高原上的山脈,如果達不到當地雪線分界點,上山會有冰雪嗎?答案是肯定不會有。



山峰頂上有沒有冰雪覆蓋,是要有條件的。地理上講在對流層,距離地面10到12公里的高度,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這是有根據的。不管緯度高低 ,這是因為山愈高,空氣愈稀薄,太陽照射來的熱量容易散失,到了一定高度,氣溫就會降到攝氏0 度以下,冰雪終年不化,處於這個高度的界線,叫做雪線。愈是靠近兩極,雪線的位置愈低,因為當地的氣溫本來就比較冷;而在低緯度的熱帶,雪線的位置就高許多,在山頂上堆滿冰雪以後,陽光照射到這裡,由於冰雪表面反射陽光的作用強,一般能夠反射50%以上的光熱,大部分的熱量反射掉了,使這裡氣溫降低 ,冰雪不易融化。所以在那些高度超過雪線的山頂上,終年積雪,有永久性冰川覆蓋。像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美洲巨人”阿空加瓜山;大洋洲的查亞峰;北美洲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歐洲高加索山脈的厄爾布魯士山;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等,這些山脈都是常年山頂積雪,隨緯度的升高,雪線垂直下降。比如珠穆朗瑪峰的雪線,北坡大約6000米左右,南坡約為5500米。而厄爾普魯士山的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更有甚者,北美洲的麥金利山雪線,海拔僅1830米。但這些山峰不一定都在高原之上,有的也在平原,但是山頂也是常年積雪。因此,上峰有無冰雪覆蓋,一是看溫度,二是氣候,三是看緯度,四是看山峰高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明白了嗎?有何意見或建議請提出,謝謝。



這麼近那麼遠F4


對流層頂以下的大氣,標準大氣壓下,海拔每升高1km,氣溫下降6℃。高原的山不用太高就可以達到拔海幾千米,由於高空風的作用,高空水汽附著在山上,低溫作用下行成“雪山”。很多“雪山”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下雪堆積而成的,這就如我們在黃山或泰山上經常會有在“霧”裡行走是一個道理。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單獨聊高空大氣壓力與溫度分佈,這個用曲線圖可以很簡潔的解釋清楚。


曠野風笛4


是這樣的,首先闡釋下雪線的概念,其指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通俗點說是一座山常年積雪的下界。雪線的分佈高度主要取決於降水量、氣溫和地形條件,從山谷到山頂,溫度逐步遞減。雪線上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故降雪逐年累積,山頂常年積雪。


George2085


這麼弱啊!因為是雪山啊!


溜達HIFI聲音


因為海拔和氣候,以及緯度決定。赤道估計到了五六千米也不一定有雪,北極0米也是常年冰雪覆蓋。


邊城戰士01


因為海撥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