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窮社會多生孩子,富裕社會反而很少

為稀缺的概念引入一個新的維度——時間;歐文·費雪的名著《利息理論》;區分兩種產品:易耗品和耐用品,甚至兒童也是一種可消費的耐用品。

為什麼貧窮社會多生孩子,富裕社會反而很少

時間的維度上,如何看待稀缺?人們把今天的貨品叫現貨,明天的貨品叫期貨,現貨跟期貨之間怎麼交換,才能達到更大的幸福。在歐文·費雪的《利息理論》中,第一頁第一句話,劈頭第一句是: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

收入是一連串發生的,未來發生一件件的事,連起來就是你的收入,這是一個新的角度,看所有資本如何提供服務的角度。世界上所有的產品、商品、資源,都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叫易耗品,一種叫耐用品。

一個雞蛋、一杯牛奶,都是易耗品。一塊奶酪也是易耗品,是經過一段時間生產的,未來的易耗品。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務、它發揮的功能,必須是在一個時間段內慢慢發散出來的,它要有時間你才能享受的,這叫耐用品。

比如說一幅油畫,你要欣賞它,需要在時間的流逝當中觀看這幅畫,慢慢欣賞。一棵蘋果樹是耐用品,它今年結十個蘋果,明年十個,後年十個,果樹是在時間的流逝中,才可能散發出它所有服務的耐用品。

人力資本是一種耐用品,他必須在時間的維度上才能發揮他的功能,散發他的服務。比如上學好多年,有了一個碩士學位,如果能夠一剎那就把它批發掉、賣掉兌現的話,那真好。可實際上,沒辦法,只有在時間的維度上才能發揮它的價值,才能散發它所蘊含的服務。

任何一種能夠帶來收入的資源、本領或稟賦,都是一種耐用品。兒童也是一種可消費的耐用品,每個家庭生兒育女其實是理性的決定,生下孩子實際上就是一種消耗品,就是一種長期投資。

為什麼貧窮社會多生孩子,富裕社會反而很少

問題:那為什麼貧窮的社會生小孩比較多,富裕的社會,反而生小孩比較少呢?

原因在於以下:

​第一個存活率,貧窮的社會,只有多生才能保證孩子的存活率。

第二個貧窮的社會,孩子是體力勞動。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可以快速變現(幫忙幹活)。富裕社會,孩子是腦力勞動,需要更多的資源、時間、錢等,經常看見二十多歲了,父母還在幫忙找工作。

第三個父母的時間成本。富裕社會時間成本更高,生孩子是為了享受,但為了這種享受,付出的代價越高需求量也就越低。生育時間在往後推,早年拼搏,給事業定了調子,輸不起、輸不得,時間成本。

第四個貧窮是社會里,孩子通常是家長的儲蓄。

第五個隨著富裕程度的增加,孩子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質量提升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要遠遠大於數量給你帶來的滿足感。

不耐的概念,未來是不確定的,生命有限,所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寧願早一點消費,而不是晚一點消費,人有‘確定性的偏好’。影響不耐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齡、想象力、文化傳統、個人遭遇和時局等。但不管怎樣,只要人與人之間對確定性的偏好不一致,不耐強弱不同的話,就會進行交易,用現貨跟期貨進行交易。

每當現貨跟期貨進行交易時,接受期貨的那一方,就要索取更大的補償,這個補償就是利率的基礎。未來越不確定,補償越高,利率就越高。

為什麼貧窮社會多生孩子,富裕社會反而很少

人對消費其實有一個時間上的偏好,不耐(impatience),就是不耐煩。今天的蘋果跟明天的蘋果,不是一個蘋果,明天不確定,未來不確定,原因很多,比如自然災害、人為災害,還有個免不了的——衰老,生命有限。

人們更喜歡今天確定的消費,而不喜歡明天不確定的消費,這叫不耐。每個人不耐的強弱是不一樣的,老人不耐就比較強,年輕人不耐就比較弱,因為年輕人能夠看到更久遠的未來,年齡是一個因素。

另一個因素是想象力。有些人擅長延遲滿足,其中有一個解釋就是想象力。想象力強的人,會把未來的獎賞看得很大、很重、很具體、明確,當然自律性就比較強,自律能力背後是想象力。很多人能在黑暗中堅持,就是有信念,信念的背後就是對未來前景的那種想象。

不管是什麼影響了耐心,讓人與人之間的耐心不一樣,他們對手上耐用品的估值就不一樣,這時人們就會產生交易。那些偏好現貨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貨的人之間,就會產生交易,也就是不耐產生交易。

不耐程度決定利率的高低。很多人以為存款有利率,是錢會漲起來,會升值。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人們都有時間偏好,願意早一點消費,而不是晚一點。那麼那些想要換取現貨的人,為了說服別人,讓他們推遲消費、接受期貨,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補償,這個補償就是利率的基礎。

未來越不確定,補償就要越大。到了兵荒馬亂的年代,未來高度不確定,你說利率高還是低?利率是高,想要對方接受期貨,就得給予很高的補償。總結一下,利率是人們推遲消費所要索取的一種補償,所以未來越不確定利率就越高。

為什麼貧窮社會多生孩子,富裕社會反而很少

問題:在原始社會,貨幣都沒有的社會,兩棟房子,一棟茅草房,一棟石頭房子。這時候人們發現石頭房子相對茅草房子便宜了。請問利率上升了還是下降了?為什麼?

利率跟貨幣沒有關係,只要存在時間,人們就會存在不耐。不耐程度不同,就有了現貨和期貨的區別,現貨和期貨的比價,就是利率的基礎。

耐用品相對於消耗品,價格下降了,就是人們對它未來提供的服務不那麼看重了,以後能不能用不那麼重要了。也就是大家在對未來的預期變糟,確定性降低,利率自然上升了。

謝謝欣賞,個人能力有限,歡迎留言評論。觀點來自《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