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各鄉鎮的前世今生

泗陽各鄉鎮的前世今生

眾興鎮

1954年置眾興鎮。1958年改公社。1970年復置鎮。自然鎮即泗陽縣城,亦為鎮人民政府駐地。古名河北鎮,因位於今廢黃河以北得名。民國三十年泗陽縣城廂鎮被毀後遷治於此。取眾姓興集之義更今名。

王集

1957年置王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7年改置鎮。駐地王集。

洋河

1954年置洋河鎮。1958年改公社。1970年復置鎮。駐地洋河,明代前有河與宿遷市白鹿湖相通,巨浸如洋,名白洋河,鎮以河名,後簡稱今名。(今屬宿遷市洋河新區)。

新袁

1957年置新袁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7年改置鎮。駐地新袁集,舊稱仁和鎮,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黃河決堤淹沒。同治元年(1862年)陳姓兄弟興新集,袁姓興袁集,兩集隔河,小橋相聯,名新袁集。

倉集

1957年置倉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7年改置鎮。駐地倉集,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倉姓興集故名。

城廂

1957年於城廂置城廂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城廂,俗稱老泗陽,民國三十年前為泗陽縣治所,故名城廂。民國三十年被焚燬,縣治遷今眾興鎮。

高渡

1957年置高渡鄉,以境內高渡嘴自然村得名。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小王集,明末王姓鄉紳在此興集,故名。

愛園

1957年置愛園鄉,以其駐地東有“愛園”烈士陵園故址得名。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北裴圩,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裴姓築圩興集,為區別縣南裴圩,故名。

李口

1957年置李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李口,傳李姓在廢黃河上設義渡,名李義口,民國元年後名李家口,今簡稱李口。

裴圩

1957年置裴圩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裴圩,舊名劉圩,清光緒七年(1881年)因縣北有北裴圩,故此地又名南裴圩。

盧集

1957年置盧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盧集,舊稱崗嶺集,清咸豐(1851~1861年)初盧姓在此興集,改今名。

南劉集

1957年置劉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因與沭陽縣劉集公社重名,更名為南劉集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劉集,民國二年劉姓兄弟在此興集,故名。

臨河

1957年置臨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臨河,清初王姓在此興集,以地近廢黃河得名。

葛集

1957年置葛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葛集,民*國七年葛姓在此興集,故名。

黃圩

1957年置黃圩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黃圩,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黃姓築圩,故名。(今屬裴圩)

里仁

1957年置里仁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裡仁集,舊名嶺集,傳明初李姓和任姓夫婦賣茶興集,名李任集,後人取《論語·上論》“里仁為美”之義,改今名。

來安

1957年置來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來安,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興集,名來安集。

張家圩

1957年置張圩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因與沭陽縣張圩公社重名,更名為張家圩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張圩,清同治元年(1862年)張姓在此築圩,故名。

魏圩

1962年從王集、莊圩、里仁公社析置魏圩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魏圩,清同治元年(1862年)魏姓築圩,故名。

屠園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屠園,清初屠姓在此種園,故名。(今屬宿遷市)

三莊

1957年置三莊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三莊,傳明末史姓3兄弟分居,此處為老三住地,故名。

史集

1957年置史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史集,原名至公集,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史姓在此築圩興集,改今名。

莊圩

1957年置莊圩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莊圩,曾名後莊圩,清同治十年(1871年)莊姓建圩,故名。

鄭樓

1957年置鄭樓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鄭樓,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道臺鄭明太在此建樓,稱鄭家樓,簡稱今名。(今屬洋河新區)

中揚

1957年置中揚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中揚,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為陳姓地主的中心客莊,稱中央莊,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築圩興集,以諧音改中揚莊,簡稱今名。(今屬宿遷)

八集

1957年置八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八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黃河氾濫成災,僅8戶人家倖存,成集後取今名。

穿城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穿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