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新變化

首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一帶一路”建設從大寫意向工筆畫轉變的重要節點。近2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先期收穫的基礎上,出現一些新特點、新變化。

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新變化

4月1日,在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富通集團廠區內,富通(泰國)副總經理查正軍(右)和生產製造部製造科副科長、42歲的泰國人沙克核對操作手冊。(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攝)

政策溝通效果明顯

“一帶一路”建設在政策溝通方面,呈現三大新特點。一是合作文件數量大幅增加,朋友圈明顯擴大。2019年3月,中國與意大利簽署《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關於電子商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意大利總理孔特表示,加入“一帶一路”對意大利而言是機遇,是戰略選擇。意成為首個G7集團成員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至此,中國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3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而2017年5月的《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提到的是“中國與3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二是與第三方合作加速,示範作用明顯。2015年,中法首次提出“第三方市場合作”概念,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集多方之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近兩年,第三方合作成果逐漸體現出來,出現了一大批合作項目,示範功能顯現。如,2018年10月,一向對“一帶一路”警惕的日本改變態度,舉辦了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就50多個項目交換合作文件。2018年11月,中法舉行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形成了一批新的示範項目清單。中德企業間的合作項目也越來越多。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成果有力回擊了一些國家和專家對“一帶一路”的質疑和偏見。

第三,在中方引領下,出現不同形式“中國+”模式。在中方的牽頭和推動下,在不同領域形成了“中國+”合作模式。如,2017年10月,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舉行首次會議,達成多項重要成果。2018年10月,中國與17國宣佈建設“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係;2018年10月,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論壇”,並發表《羅馬宣言》。2018年5月,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定》。

設施聯通由點成線

設施聯通方面在網絡化、立體化初見輪廓。近兩年完成和啟動了一批重大設施聯通項目,包括蒙內鐵路、亞吉鐵路開通運營;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開工建設;漢班託塔港二期投入使用,瓜達爾港具備作業能力;另有莫斯科-喀山高鐵、濱海1號2號等進入新合作清單。

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新變化

2018年2月26日,“中遠海運金牛座”2萬標準箱級集裝箱船停靠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 新華社發(馬里奧斯·羅洛斯攝)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歐班列。2017年開行3673列,增長116%,超過過去6年的總和。2018年達到6363列,同比增長73%。其中,返程開行2690列,同比增長111%。基本實現“去4回3”,返程空箱問題大大緩解。沿線國家優質產品通過班列進入中國市場,如白俄羅斯的牛奶、哈薩克斯坦的麵粉等進入中國百姓的餐桌。至2019年2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達到1.4萬列。國內開行城市56個,可通達歐洲15個國家的49個城市。

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新變化

4月4日,首趟盧森堡至成都中歐班列在盧森堡國家鐵路多式聯運公司迪德朗日鐵路場站正式發車。班列將途經德國、波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由中國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入境,預計在15天后抵達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另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是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雖沒有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受人關注,但作為“六路”的一部分,作用不容小覷。2017年,鄭州-盧森堡“空中絲路”航線累計執飛航班789班,新增6個通航點,通航點總數達到14個。

貿易穩步增長

貿易依存度進一步提升。2017年,我與沿線國家貿易額7.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8%,高於全國平均增速3.6個百分點,佔我國對外貿易的26.6%。2018年,達到8.35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6.3%,高於平均增速3.7個百分點,佔比升至27.4%。

自貿區建設取得新的成果。2018年1月1日,中國與格魯吉亞自貿協定生效,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我國達成的第一個自貿協定。隨後,我國與馬爾代夫、毛里求斯完成自貿協定談判。其中,中馬自貿協定是馬爾代夫的首個雙邊自貿協定,而毛里求斯則是非洲第一個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截止2019年3月,中國簽署的自貿協定17個,涉及國家和地區25個。正在進行談判的9個,涉及國家超過30個。

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新變化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資共建的中哈(連雲港)物流基地以及集裝箱碼頭。(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由阿里巴巴發起的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正在加快建設。2019年1月,中國與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共76個世貿組織成員簽署《關於電子商務的聯合聲明》,有意啟動與貿易有關的電子商務議題談判。

產能合作推進順利

“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產能合作契合各國經濟多元化、現代化戰略。產能合作的方式很多,代表性的有兩種,一是產業園區;二是中哈產能合作模式。截止2019年初,中國企業在24個沿線國家建設合作園區82家,累計投資304.5億美元,入區企業4098家。建成跨境合作區2個(中老、中哈)。

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新變化

2017年11月28日,在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電站,一名工人監測儀器數據。卡西姆港燃煤電站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落地大型能源項目。(新華社記者 劉天攝)

中哈產能合作與園區合作不同,沒有地域限制,政府的引導作用明顯。政府間進行產能與投資對話→設立產能合作基金和專項貸款→形成產能合作項目並跟蹤落地。2018年11月,兩國舉行了第15次產能與投資合作對話,商定的重點項目有55個,總投資約274億美元。這種模式也可複製,中國與不少國家開啟了此類合作。如,2019年2月,中國與沙特簽署《第二輪中沙產能與投資合作重點項目諒解備忘錄》,確定了18個重點項目。

高標準落到實處

近年,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抹黑增多,形形色色的“威脅論”不斷冒出來。而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增多,也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為把高質量落到實處,國家引導和調控政策發生明顯轉變。

一是重引導。如,2017年8月,四部委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什麼可以幹,什麼不可以。2018年1月,發佈了《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經營行為規範》。2018年12月,發佈了《企業境外經營合規管理指引》的通知。上述文件旨在引導企業合法合規經營。

二是重服務。如,2017年10月,國家稅務總局發佈《“走出去”稅收指引》。2018年10月,外匯管理局發佈了《“一帶一路”國家外匯管理政策概覽》。這些文件都旨在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使企業少走彎路。

“一帶一路”聚焦了各國最關切的發展問題,契合各方的戰略利益,這是其越來越受到歡迎的根本原因。因此,個別國家樂見不樂見,都無法阻止其成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較大發展鴻溝,各種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等的“歷史欠賬”很多,中國的產業門類齊全、產能巨大、性價比適合,合作空間巨大。而隨著第三方合作的啟動,將形成更強大的合力,在更大範圍內踐行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作者:李自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代所長、“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