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

侃侃的佬黃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說大學擴招、社會需求、產業升級、大學生自身等方面。

一、大學盲目擴招.

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在於大學的擴招。隨著國家政策開放了大學擴招,很多高校在新設立專業的時候比較盲目,他們在新設立專業的時候,並不根據社會的真正需求而是盲目的根據專業的熱度來設立專業。

二、供需不平衡.

全國很多高校都設立了一些比較熱門的專業,這也使得所謂的熱門專業,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特別的多。相對應的社會對這些專業的需求量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就使得很多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也使得他們不得不從事一些專業不相關的工作。


三、產業升級.

有些專業設立的時候,並沒有根據社會的真正需求來設立,往往有些專業在設立的時候比較超前,在社會上根本找不到或者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所以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的危機,這樣的專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應用心理學等專業。

四、大學管理.

很多大學的管理是比較寬鬆的,也就是所謂的嚴進寬出。這樣的寬鬆管理環境,也使得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後隨波逐流,終日沒有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上。


五、大學生自身.

大學生就業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大學生自身努力程度不夠。很多大學生在大學裡面過的日子是十分墮落的,有的人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老師講課,沒課的時候也不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學習專業課內容,而是在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說校園活動、戀愛、打遊戲、看視頻等;有些大學生甚至連課都不去上,而是整天在宿舍裡面玩網絡遊戲,這使得他們在大學期間經常掛科、重修。這樣的大學生在學校裡面肯定學不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到了社會上以後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還有的大學生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在工作的時候往往眼高手低,缺乏實踐能力,這些都使得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不願意招聘那些缺乏工作經驗的應屆大學生。


饕餮視聽


現在每年全國就有六百多萬大學生面臨就業難問題,以前部分大學生國家包分配,現在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不包分配了,都是自己畢業出來找工作。

以前部分大學生包分配的原因是土改剛下放(八幾年),國家沒有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法。很多農村家庭戶溫飽解決都成困難,子女讀書沒有學費,小學畢業就沒讀書了。那個時候的大學生很少,全國每年不過一百多萬。加上外出打工的少,國企,公務員,國家需要大量的文憑人才(大學),因此大學畢業就業不成問題,多半包分配。

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實行了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法,加上外出打工賺錢的農民工多,因此子女有錢讀書。現在全國每年大學生畢業達六百多萬,私人企業多,國企少,加上國企的工作人員推遲了退休年齡(原50歲左右,現60歲左右),因此國企的工人達到飽和,很少招生。況且現在的公務員工資待遇低(每月三千左右),加上物價生活高,很多大學生畢業不願當公務員,寧願自己創業,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因此國家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包分配的原因。

單位公司有熟人的,大學生就業難不是問題。如果沒有社會背景,沒有人際關係,單獨出來找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問題。

有些畢業大學生從小就被嬌生慣養,在事業工作上吃不得苦,不貪幹,總有啃老族習慣。工作和環境不適應,就轉廠, ̄年跳槽幾個廠,到頭來 ̄分錢沒有,搞不好自己在社會上都混不下去。最後得到的是 ̄無所有,年齡大了,成了剩男剩女不好找對象的地步。父母為了兒女成家立業,大半輩子費盡了所有心血,最後得到的是歲月不饒人,頭髮蒼白,滿臉皺紋,心中說不出的苦。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呀!




董永根


從學校方面:

我,曾經受聘學院,帶兩個大二專業班學生,我給學生上課才一週之際,學生異口同聲說喜歡我的授課,他們說我一週給他們的知識,是他們前任老師一年半都沒有做到的!而我只是一個社會人受聘,這件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當下太多普通院校的師資水平太次,東拼西湊應付教學,在這樣的學院,學生能學到什麼???

從學生方面:

學生高中三年,就為了高考一搏,那是真讀書,但進入大學之後,這種苦讀精神驟然鬆弛,加之學習氛圍普遍不濃,讀書的動力消失,絕大部分學生開始學習散慢,翹課,戀愛,迷茫……

社會方面:

1,企業對就業者素質要求高,技能要求高,而普通大學生很難達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

2,學生自視清高,對自己大學畢業生的身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評估,高學歷低能力現象普遍。

綜上,畢業即失業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一個綜合社會現象,不能全怪學生,也不能都怪學校。而社會很現實,按能計酬,按能擇優很正常。


敬畏自然尊重規律


別管什麼責任,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沒能力就說沒能力,怎麼你到哪哪都大環境不好,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我是05年大學畢業,趕上全國第1批擴招大學生就業!說實話,不管是學文還是學理還是學工科的,只要你專業過硬,大學不是混出來的。要麼溝通能力好點,出來找個活,真不算難事。說的不好聽點兒,還能稍微挑一挑。這裡沒有誇自己的成分,我當時也面試了好幾家大企業,最後從中選擇了一家央企。



我們實習期3個月,全是在現場幹活。天天跟機械打交道,手上的油從來沒洗乾淨過,只有週末洗衣服的時候才能洗個差不多!就這三個月,一大半人就扛不住了,嫌髒嫌累。三個月試用期一過,我們在一線一直呆了一年,才轉到各技術行政等專業崗位!


所以說有些人啊,吃點苦呀,叫苦連天的,覺得自己是大學生了,應該是白領,坐辦公室,對著電腦敲兩下鍵盤就行了。眼高手低,沒有經過歷練,就想著位居高位,幹好差事!的確,出來都是養家餬口,都是為了掙錢。你說為什麼這樣的好事就非得給你一個菜鳥呢?錢多的嫌累,錢少了不願意幹,環境苦的不願意堅持,壓力大的沒能力承擔!所以說啊,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好自為之才是!


美護悠然


看到這題問,就不舒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這位題主你想把這個責任推給誰呢?!網上看到有多人說,今天的大學生,不如農民工。

我早在十年前,正月巧遇兒時的同學,他還記得我在小學成績突出,他說:“你那時家窮,要是你家有錢,你定能考上大學,那個年代大學生很吃香,現在大學生不如農民工。”我當時回答:如果大學生能同農民工一樣能吃苦,學技術,那麼大學生就一定超過農民工,收入肯定比農民工的工資高。我看到有些大學生,以為上了大學,就很了不起,做事傻眼,更別說吃苦,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很多,當然沒有文革後那麼少的大學生吃香了。大學生改變讀書觀念,改變思想,比農民工強多了!社會的進步需要勤勞,善良,創新,文化,技術,科技


j奮鬥終身


咳咳、作為一個在讀大學生、我想以我的觀點來簡單聊聊這個話題吧。



首先、作為個人:

寢室四個人、一個成績稍微好一點點、對專業知識稍微感興趣一點、上課也聽、當然、根本算不上成績好、算不算精通知識。

另一個:喜歡打遊戲、在寢室就是跟女朋友聊天或者打遊戲、當然他在寢室的時間比我們少、因為他有朋友在外面創業、他偶爾會出去幫忙。

還一個:學生會的死忠。大一做幹事累死累活、大二做不做累死累活、好不容易到大三了、做主席累死累活。在寢室的時間很少、天天都是學生會學生會、整個的精力都給了學生會。

剩下我、稍微在學習上比他們忙點、因為我在修雙學位、主修土木輔修計算機。經常是我去上課他們三個在寢室睡覺打遊戲、有時候還感覺自己比他們更充實點更努力點、其實也是到了大三才開始認真、大一也在學生會忙、大二出了一些事情、整個人狀態很不好、可以說渾渾噩噩。大三開始認真聽講做筆記、因為感覺到了畢業工作的壓力!

看看我們這四個人的狀態、很標準的大學生生活。有喜歡聽課的、喜歡創業的、喜歡社團的、喜歡打遊戲的、還有喜歡睡覺的。

確實經過高中低壓抑、到了大學每個人都在努力放鬆自己、尤其是大一、很放縱。而到了大二、大一延續下來的習慣就很難改變了。大二下學期還有兩個月結束的時候、我每天晚上去操場跑五公里、因為晚上沒課、總想找點事做。也就是那個時候起、我才開始正視我的大學生活。

可以放鬆、但不能放縱!及時發現自己的懶惰、拼力改正!



其次:學校方面。說真的、我們學校考勤方面管的很嚴、沒節課都要點到、還要手機放入教室裡的手機袋裡、上課不準玩、可以說很嚴了。

但是、問題出在老師身上。我們的確遇到過好老師、上課非常帶勁、把我們一路帶著走、講的快、我們吸收的好、老師講的也舒服。

但是!就是有幾個老師不敬業!我們俗稱上課五分鐘休息半小時!每說一句話都感覺要斷氣、沒有一點激情一點互動、也不管我們上課睡覺講話玩手機。是、我們是不自覺、但是如果是因為上課太無聊我們才不自覺、那怪誰?我同桌天天喊著要舉報這些混日子的老師!更有甚者、老師上課不講課、放他這門課的教學視頻!看別人的視頻!我靠誰是老師?你是老師你讓我們看網上的別人的教學視頻?服、真心服。



最後:這一代大學生面臨著其它人很難理解的困惑。我們父親那個年代、要麼分配工作、要麼自己早早的出去跟著認識的人打工、哪有那麼多迷茫?他們不理解我們這些大學生有著本科學歷有什麼可迷茫的?可我們真的迷茫。自己的行業前景不足、就業壓力大、我們學著這個專業、可到最後有幾個會從事這個專業呢?

迷茫中、墮落就理所當然了。


小小科技苑


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瞭。77年、78年、79年,高考人數分別是570萬、610萬、468萬,錄取人數分別是27萬、40.2萬、28萬,錄取率分別是5%、7%、6%;大概國家包分配的是1995年前後高考的入校生,就依95年為例,高考人數是253萬,錄取93萬,錄取率是37%:在看看現在面臨就業難的大學畢業生 ,大概是15年前的錄取生吧,就按14年說吧,高考人數是940萬,錄取人數是700萬,錄取率是74.4%,今昔對比顯而易見,恢復高考的前三年,想上個大學比登天還難,我們老一輩那有這命運和機遇呢?我們多少年不是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 席的指示辦事,自立更生,艱苦奮鬥學大寨,戰天鬥地過日子嗎。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是高考前三年的總和的7倍,是95年的7.5倍,你說就業壓力多麼大,就業形勢多嚴峻,起碼我們的後代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機遇,也有了進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民企的敲門磚,有了自主創業的本領,具備了找工作和工作崗位上的一技之長和竟爭力。怎能說就業難是誰的責任呢?記得 土地承包到戶的92年,雖然說小學初中高中沒好好念過幾日書,但是,我首年科學種田,創下了全村畝產三千公斤的糖甜菜最高產量,知識和健康才是自己的。轉變觀念,調好心態,努力拼搏,順其自然,大有作為!


用戶4067916689537


大學生就業難是不掙的事實,而且是越來越難。這是誰的責任,說是誰的責任都比較冤。

比如說我吧,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都是非常努力的學習,成績優異,老師看好,可是到找工作就不行,人家就不要你,看你不舒服,又怎麼樣呢。像我們專業,好多招聘公司直接說160以下,女生不要進來。



和我一樣的學生很多,從小就努力學習,勤勤懇懇學了12年終於考上大學。特別是初三和高三,每天淨學習12小時以上,就是過年、過節也是抓緊學習。上了大學也是實實在在的讀書,平均每門功課80分以上,有的學生夜裡還出去打工,暑假也沒時間好好玩,因為越學越迷茫。知道多了,才明白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也沒有學到一點實實在在的技能,很是擔憂。

我在上大二時候就經常提起畢業能做什麼,我們學的東西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寄希望專業課可以學到東西,等到大三、大四的時候發現這也學不到實用的東西。

大四找工作徹底明白,工資非常低,條件非常差,大家都進了偏遠艱苦行業。



後來瞭解了我們高中同學,就業也都不怎麼樣,有的甚至沒有工作。

比如我高中室友,高考沒有發揮好,560多分上了二本院校,學的是經濟學。過年同學聚會,他說年後去找工作,而且他們學校的這個專業因為就業率太低撤銷了。後來他找到一個業務方面的工作,經常用英語,收入很低。

是啊,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專業卻不多,還是老專業,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的設備,工藝跟不上時代,還是要到企業去學習實用的。這樣,大學生就會非常自卑,沒有東西拿得出手,就業難也是情理之中。大家覺得呢?


以上個人經驗和見解,不到之處還望多多指教,歡迎交流探討。


徽鄉小居


大學生就業有多難?看看全國各地的社招會就知道了。那場面太壯觀了,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好比是春運一般。

大學生就業為什麼這麼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認為是高校的責任,是高校沒有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生。這個板子全打在高校屁股上,高校未免委屈了點。

大學生之所以就業難,高校雖然難辭其咎,但並不是主要責任。高校還是那個高校,為什麼以前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而現在的大學生是社會的棄兒?這個鍋完全由高校來背,高校就比竇娥還怨了。

大學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業難?估計大家都知道,是從大學擴招以後。當教育實行產業化發展,併成為經歷增長的動力以後,國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也帶來了高等教育產品的嚴重過剩。而產品過剩的責任,雖然高校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始作俑者並不是高校。所以,首要責任是教育制度改革。

當然,高校的責任也不小。現在的大學,一味地貪大求全,大專想變大學,專業性大學想變綜合性大學,於是拼命擴招,大學教育由過去的“小炒”變成了現在的快餐。特別是一些三本院校,根本就是以賺錢為目的,無論是師資、基礎設施和科研設備都跟不上,把大學文憑搞得像菜市場批發小蔥似的。這樣的大學生,幹嘛嘛不會,吃嘛嘛香,畢業以後就業能不難嗎?

最後,家長和學生也有一定的責任。高等教育環境變了,可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的觀念並沒有變。雖然讀了一個二本、三本和大專,也都認為是大學生,然後就必須要進科室、做管理、當幹部,對生產一線不屑一顧。管理崗位就那麼多,重本和一本都快擠破腦袋了,哪還有二本、三本和專科的機會呢!所以,就業難與很多學生不切實際的職業期望也有很大的關係。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交流。

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同時還是一個職場問題,我們慢慢道來。

一、大學生就業難是社會問題

隨著大學擴招,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都在增長,最近幾年已經達到了驚人的800萬!2019年畢業生人數更將是創下歷史新高,843萬!大學生當中刨去考研黨200多萬,淨剩600萬啊!

自2012年以來,城鎮新增就業人員連續6年超過1300萬,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有人會說,這不挺好的嗎?大學生應該都能謀到職業了呀?

但要知道的是這1300萬里除了大學生,還有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士兵,高中畢業生,職高職專生,以及其他待業再上崗人員,而後者數量遠比大學畢業生多。登記失業人口與實際待業人口相比,還有很大的缺口。

因此,就業崗位不足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而與此同時,優質崗位不但競爭激烈,而且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光彩的現象,使得不少競爭者徒勞無功。

二、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教育問題

1.大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與實際需要相脫節,培養出了很多眼高手低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對於外界的形勢基本上兩眼一抹黑。

2.家庭教育前緊後松,前嚴後寬。大學之前,家長管教甚嚴,學生負擔太重;到了大學之後,反而撒手不管,任孩子逍遙自在,結果不少大學生虛擲年華,本領沒學到,反倒養成一身臭毛病。拈輕怕重,心比天高,盲目無知,懶散成性,畢業後家長也不敢再多作要求,只能任他們在家裡“啃老”。

3.社會教育的不良影響。價值觀缺失,使不少大學生嚮往不勞而獲、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生活。嚮明星看齊,往富豪靠攏,丟了踏實勤勉,刻苦上進的心,失了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品質。

三、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職場問題

職場講究的是什麼?創造價值!誰能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誰就能得到青睞。在沒有也不可能一一試用的情況下,學歷層次是大學生謀職的第一塊敲門磚。所以,越是頂級名校的畢業生越容易成功就業,越往下就越不易就業,特別是二三本院校的,真正是高不成低不就,是就業最困難的。

沒有一技之長,卻有“過人的”脾氣和性格,嬌生慣養,怕吃苦,這樣的孩子同樣也是職場不歡迎的。

所以說,僧多粥少是社會的責任,應該更多的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能力欠缺是教育的責任,學校、家長、大學生都難辭其咎;競爭力不足既有自身責任,也有用人單位憑學歷取人的責任。

總之,打鐵必須自身硬。真正有本事的人,什麼時候都能謀到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