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麼多人因為辟穀而流芳百世!(宇陽辟穀)

斷食與辟穀都表現為不吃食物,貌似相同,實則全然不同。斷食切斷了能量通道,而辟穀則是改變了能量通道。

歷史上就有許許多多關於辟穀的記載,古今中外,許多大賢都是通過辟穀而頓悟生命之道,成就百世芳名。

原來這麼多人因為辟穀而流芳百世!(宇陽辟穀)

釋迦牟尼菩提頓悟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名悉達多(意為釋迦族聖人),被稱之為佛陀(意為“覺者”)。佛陀原是淨飯王的兒子,為了得道成佛,他曾苦行六年,日食“一豆一麥”。

最後,在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終於悟得四諦十二因緣之道。佛主的斷食悟道,至今還在影響著他的弟子,每逢初一、十五,信徒們要“吃齋唸佛”。據記載,耶穌、穆罕默德都曾有過斷食悟道的經歷。

原來這麼多人因為辟穀而流芳百世!(宇陽辟穀)

老 子

我國的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很早就分別提出了恬淡無欲,回到嬰兒狀態;節飲食,養正氣,輕富貴;“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養心莫善於寡慾”的主張。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使自己進入斷食狀態。

西漢張良晚年曾閉門謝客,專心於斷食辟穀。《史記》記述:“留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谷”

唐朝宰相李沁經常“絕粒”以養生。唐明皇也是深諳斷食辟穀之理的,並自行斷食辟穀服氣。

原來這麼多人因為辟穀而流芳百世!(宇陽辟穀)

白 居 易

大詩人白居易活了七十五歲,在唐代詩人中是極其少見的。白居易的長壽得益於“休糧清腸”。他有個朋友堅持斷食養生。為此,他寫詩道:“儀客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虛內道場,兩翼化生因服藥,三尸餓死為休糧”。

他自己力行斷食後體會到:“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始知絕粒人,四體更清便。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原來這麼多人因為辟穀而流芳百世!(宇陽辟穀)

蘇 東 坡

大文豪蘇東坡也十分注重節食養生。他認為“淡而有味”、“淡而輕身”、“淡而益壽”。還在《辟穀說》中記述道:一人墮入洞中不能出,效龜息,“遂不復飢,身強力壯。後,卒還家,不食”。

近代學者李叔同曾因神經系統疾病,痛苦不堪。為此,他到西湖的大慈山堅持三週的絕食療法。這一方法,不僅治癒了疾病,還使其有如“脫胎換骨”一樣感到身心愉快,“明心見性”。從此皈依佛門,法號弘一,名聞天下。

原來這麼多人因為辟穀而流芳百世!(宇陽辟穀)

他們曾經這樣說過

釋迦摩尼:若五體之內有任何病患之時,先應斷食物矣。

耶穌:為了健康的關係,神會勸你捱餓,餓刻意滌清腸胃,刻意使人健康祛病。

屈原《楚辭.遠遊》:“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兮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

托爾斯泰:“絕食不止是健康,且是靈魂的喜悅。”

美國名作家辛克雷:“ 斷食,我找到了完全的健康,一個感覺純潔、快樂、新的生存境界。”

美國「生活與健康」雜誌編輯福斯醫生:“斷食時我感覺到更有活力、心智更靈敏、睡得更好。它把你更拉向上帝。你會有更清楚的眼睛、更敏銳的大腦、更富彈性的步伐,和更高的工作效率。為了精神與身體的健康,試一試斷食吧!”

那麼,為了精神與身體的健康,試一試辟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