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如何知道自己被火控雷達鎖定?又如何知道被敵機跟蹤?

在小雨中


戰鬥機用雷達告警器來識別雷達信號,判斷是否被跟蹤和鎖定。原理跟車上用的電子狗一樣,實際上電子狗學名也是雷達告警器。


雷達的電磁波是屬於一種能量波,掃描區域和範圍越大,單位能量密度也就越小。所以雷達進行大範圍搜索跟進行火控鎖定時,雷達波特徵不一樣。被搜索雷達照射時,感受到雷達波能量較弱,而被火控雷達針對時,感受到的雷達波能量密集,波長較短,而且是持續被照射,對方需要獲得你全部詳細特徵,方便命令導彈進行攻擊。
米格-29的雷達告警器儀表


,可以提示對方雷達類型和主要威脅方向

同樣,電子狗也是這個道理,他是根據偵測測速雷達經常工作的幾個波段和信號特徵,來判斷前方是否有測速雷達,再發出警報。


由於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末端靠導彈自身的雷達導引頭制導,發射平臺的火控雷達只需要引導到目標周圍就可以了,因而對於目標所需要的精度大幅度降低。所以美軍在F-14雄貓戰鬥機的AWG-9雷達中,首次加入了TWS(邊掃描邊跟蹤模式)。這種工作模式介於搜索和鎖定之間,導致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空軍裝備的蘇制戰鬥機無法辨別,損失非常慘重。



兩伊戰爭中,伊朗空軍F-14A曾經一枚導彈摧毀4架伊拉克戰機。對方4機編隊低空密集飛行,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鎖定攻擊,結果一架被擊中後產生的碎片和火焰摧毀了整個編隊。以至於後來伊拉克空軍一偵測到雄貓F-14A的雷達信號就掉頭跑。


五嶽掩赤城


前段時間以色列F-35被S-300鎖定,後來以色列飛行員聞訊而逃的事情的餘波還在繼續。許多人都感慨S-300怎麼多年了依然能夠寶刀未老,甚至還有把F-35打下來的可能性,當然,說句實話,S-300真的發射了導彈,F-35也能避開,當然,也有F-35被擊落的可能性,這裡就不在多說。畢竟走火事件沒有爆發,一是以色列飛行員識趣,一是俄方剋制。

在關注S-300與F-35的這場對決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其中的一個細節,就是F-35在發現了S-300鎖定了自己之後,逃離了戰場。F-35知道了自己被敵方的防空系統鎖定,這一點就非常值得玩味了。按理來說,戰鬥機不可能知道自己被鎖定了,否則防空導彈如何展開攻擊?飛行員如何知道自己被鎖定?依靠肉眼幾乎不可能,要依靠高級設備。

現在是制導時代,導彈能夠在很遠的地方打擊敵方目標,所以要說用肉眼看敵方目標無異於天方夜譚,況且導彈還沒有發射,如何通過肉眼知道自己被鎖定?所以這裡還要依靠電子技術來幫忙了。

這裡先說一下簡單地原理。在敵方的制導武器鎖定一個目標的時候,出來的雷達電波會不斷地射來,而戰鬥機的自衛系統就會接受到這些信號,具體來說就是雷達告警接收器以及導彈逼近傳感器,在敵方還沒有展開進攻的·時候,這兩個系統就會將可能到來的打擊信號傳遞給飛行員,讓他有時間做出反應,脫離戰場或者利用機動規避防空導彈的打擊,以此避免被擊落。F-35也是依靠這個技術,才脫離了危險。

如果從這件事脫離出來,那麼還能發現其他的技術也有類似的功能,例如電子吊艙,也能夠捕捉相關的目標。目前,我軍已經開發出這種技術,並且在不斷地進行優化,以此提高戰場適應能力。另外,目前戰鬥機經常與預警機、電子干擾機共同出動以提高戰鬥的成功幾率,而這些信號也能夠被輔助戰機所檢測到,然後上傳給戰鬥機相關信息。

所以,戰鬥機想脫離被制導武器鎖定的危險的方法還是很多的。


水鏡曉先生


在戰機上面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符合氣動原理的突起物,這些突起物會增加飛行阻力,降低戰鬥機的機動性。但依舊存在著於戰機外面。例如這架

陣風戰鬥機的垂尾上就有一個十分不符合啟動外觀的長方體盒子。再如F-16的雷達整流罩後邊有兩個十分礙眼的小粉刺。

如果單純從氣動設計上來看,這些東西去掉後經過飛機的氣流會更加流暢,不論從飛行速度還是穩定性上飛機都會有所提升。犧牲掉飛行速度和穩定性的原因就是——這些東西太重要了,必須安裝!


這個東西叫做RWR(Radar warning receiver,雷達告警接收器)。戰機就是通過這些東西來得知自己是不是被雷達掃描了,以及是不是被對方火控雷達照射了。


其實從實質上說RWR天線並不複雜。

這種天線是一個圓柱體上面以固定角度作出的疏密線圈,由於利用了固定角度製作疏密線圈,那麼就有兩個特性了,第一,可以接收到不同波長的信號;第二,在不同角度入射的信號強度會有差別。

於是,這個線圈上的信號會經過處理器進行簡單的處理,信號的波長作為識別對方雷達的依據,而不同角度的電壓強度變化,則成為了在顯示屏上顯示的依據。



最終傳感器天線上的信號就顯示在戰機內部的儀表盤上了。但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個儀表僅僅顯示哪個方位哪個距離段上有雷達信號。至於這架戰鬥機是不是被對方跟蹤是沒有辦法判斷的。


或者題主所提到的跟蹤是火控雷達的鎖定。那麼繼續聊。

戰鬥機上的雷達系統會至少分為兩種: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搜索雷達的寬度比較大,但雷達的信號強度比較低,而火控雷達的寬度比較窄但其信號強度要大幾百倍。


這時通過RWR的信號強度就可以感知出照射自己的雷達是搜索雷達還是火控雷達,同時不同的雷達的信號頻率和編碼是不一樣的,接送到搜索雷達的編碼頂多是證明自己會在對方雷達上顯示,但接受到對方火控雷達的頻率則是表明了自己將要被導彈攻擊。同時導彈上還有雷達,頻率也是可以檢測出來的,一旦檢測到導彈上面雷達信號,那麼就是敵人的導彈已經發出來了。

這些信號在早期二代機上僅僅是在屏幕上做了一個簡單的顯示(單色屏幕),到了現代戰機上已經可以用不同圖標進行區分。


但整體上的功勞還是前面圖片上那個纏繞不均勻的圓柱線圈的作用。其餘的都是後期為了提高信號可讀性作出的努力。


軍武數據庫


有矛就有盾,戰鬥機是通過雷達告警器感知是否被敵方導彈鎖定、是否被雷達搜索和跟蹤的。

雷達告警器工作原理

雷達告警器(Radar Warning Reciever),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已經出現。最早是裝在英國的轟炸機上,通過檢測特定波長雷達波功率來判斷是否被德國的雷達搜索發現到的。

現代的機載雷達告警器一般由寬頻段接收天線,信號處理器,控制器,顯示器,電源組成。雷達告警器的工作過程如下:

首先通過多個寬頻接受天線分佈在機身各處,完成雷達波接收的全向覆蓋;接收到雷達信號後,通過電波掃頻分類, 由於火控雷達通常是X波段,與搜索跟蹤的S波段、C波段、L波段波長不同,因此是被火控雷達照射還是搜索雷達照射可以較好的識別出來;再通過數字信號處理器(DSP)進行高數據率採樣, 使用電腦對採樣信號進行比對和分析, 尋找出搜索/火控雷達的特徵碼,從而知道目前是被處在被 火控鎖定/持續跟蹤/廣域搜索中的哪一種狀態,甚至識別出已知的雷達型號,並將方位,雷達型號,模式顯示在顯示器上,同時產生聲音告警。

以上工作原理說著簡單,其實實現可不容易。因為現代的機載雷達使用了頻率捷變技術, 雷達信號按一定數學規律散落在很窄的頻段內,這就為雷達告警器的接收和過濾信號帶來很大的麻煩。為了應對這種電子對杭手段, 先進的雷達告警設備會通過接受電路將接收電磁波進行相參, 利用不同位置接受到的同一個電波的不同相位, 判斷出電磁波來源的大概方向, 並對這個方向上所有電波進行累積, 和存儲的已知雷達特徵信號進行比對。當然,如果使用的雷達告警器增益差,信號處理能力弱,那麼探測能力是很捉急的,戰鬥機飛行員就自求多人福吧。

蘇27的雷達告警顯示器,非常簡易,實戰效果不好。

蘇27的雷達告警器天線

既然已經介紹了雷達告警器,不妨多瞭解一下機載雷達本身的工作模式,以便對雷達告警器是如何識別威脅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機載雷達工作模式

1、速度搜索 Velocity Search(VS)

此模式下只能檢測敵機的速度和方位角,不具備跟蹤功能;此模式的特點是雷達的重複頻率被設置為最高,以便精確檢測速度;此模式下掃描軌跡是一個閉合曲線。不在這個閉合曲線中的目標無法檢測。

2、測距離&搜索 Range While Scan(RWS)

此模式以犧牲精度為代價,實現雷達全角度,全高度方向的搜索。由於完成一次掃描需要數秒,在這種模式下,雷達告警器接受到的信號重複頻率較低。

3、跟蹤&搜索 Track While Scan(TWS)

具備此功能的機載雷達,其計算機計算性能是比較先進的。此模式下雷達波會在每個目標上停留一段時間,每次停留掃描一次距離和角度信息;並利用曲線平滑和預測技術讓計算機估計出未來目標的方位,以便在下次掃描時雷達快速找到目標。一旦這個過程可以持續,就完成了對多目標的跟蹤。此模式下,雷達搜索角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雷達告警器接收到的重複頻率回上升;

4、單目標跟蹤Single Target Track(STT)

如果敵機飛行員標記了一個目標進行跟蹤,那麼雷達的搜索角會集中在這個目標上,此時所有的重複脈衝都照顧到這個目標上,計算資源也全部用於處理這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的距離,角度,速度,加速度信息都會被計算出來,雷達可以精確預測出未來這個飛機的位置;於是會被持續跟蹤,此時雷達告警器接收到脈衝的重複頻率最大。TWS和STT模式下戰機都可以發射主動彈。

鎖定了也不告訴你

其實導彈還有一種攻擊模式,非常無賴。那就是反輻射的攻擊模式。這種模式下導彈的引導頭是無源的,不發出雷達波,而是追蹤雷達波。一旦目標飛機的雷達開機,導彈將追著電磁波的來源一頭扎過去,比如R-77某種型號就具備這種能力。這讓雷達告警器徹底失去了功能~這種模式下只能用紫外型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通過識別導彈尾焰來發現了。


紙上的宣仔


我國新銳戰機將配量子雷達 美戰機隱身性能形同虛設近日,中國電科14所智能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研製完成了量子探測機理、目標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測原理的實驗驗證,這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戰機或武器將裝備這一先進雷達。估計,我方戰機裝備了量子雷達後,其彈道導彈可達超遠程作戰,從理論上講,我方戰機的彈道導彈可以攻擊距離提升至千公里之外。敵方的五代機隱身性能講形同虛設。


現在的戰鬥機跟以前比雷達系統豐富很多,火控雷達只是其中的一種,敵方戰機在鎖定我方戰機的時候,我方戰機會發出告警電磁波,戰機就能夠接收雷達信號。這是,戰機就會拉響警報,表示對方雷達已鎖定我方戰機,飛行員就要做出規避動作。


現在的戰機都配有先進的自衛武器,我國研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就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雷達,與美國的“神盾艦”雷達可有一比。可以自主判斷敵方發射的雷達波是激光系統還是紅外裝置,或者說會告訴飛行員,敵方已經向我方戰機發射跟蹤導彈。


相控陣雷達全名稱術語叫“相位控制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利用許多小型天線元件排列成控制天線陣面,密密麻麻的很多排列,每個天線單元都是獨立的,有一整套開關控制,基於“惠更斯”原理,通過各天線元件控制發射時的時間差,自動進行計算,就能計算出不同相位合成的主波束時間差。相控陣雷達還分為"主動有源式"與"被動無源式"兩種雷達門類,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類雷達還屬於主打產品。在我國的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上還大量使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現在技術門檻較低的"被動無源式"雷達現在基本上被淘汰。我國的軍事現代化越來越大步向前,而性能更優異、發展前景更好,但技術門檻較高,成本也很高昂的"主動有源式"雷達已開始裝備部隊,已經在戰機與艦載系統及軍事裝備上開始服役。


在戰機的自衛行動中,有兩件裝備最為關鍵,一是雷達的告警接收器系統,接收器系統是戰機的護尾器,當敵機雷達照射的時候,會發出警報聲響。二是導彈逼近的傳感器系統,其主要作用是告訴飛行員作出機動規避動作。當然一旦戰機被火控雷達鎖定後,憑藉現代導彈技術超過幾個馬赫的速度,想逃脫彈道導彈的攻擊基本上概率非常低。


兵戈鐵馬


現代空戰中對於對手的探測非常重要,同時也要知道是否被對方跟蹤和瞄準,一般戰鬥機都是在戰鬥機的前部安裝火控雷達,而對於在後面的戰鬥機就缺乏相應的主動探測裝置。雖然說目前戰鬥機的空戰會有預警機的參與,但是戰鬥機在空中戰還是需要第一時間掌握對手的動向。預警機具備很強大的探測能力,通過攜帶的雷達可以進行大範圍的搜索從而獲取對手的具體的位置,然後指揮相應的戰鬥機進行作戰。

世界上不僅僅預警機可以對對手的戰鬥機進行探測,戰鬥機本身也可以通過一定的裝置感知對手的動作,這其中就包含對於對手火控雷達鎖定信號的探測。戰鬥機上安裝有不少傳感器,其中就有一款叫做雷達告警裝置的組件,通常這套裝置是安裝在機身後部,包括在垂尾上。作為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發射前需要獲得對手的目標信號,而火控雷達在這個階段會進行重點的掃描工作,火控雷達會向鎖定的目標發射比一般掃描更為能量高的雷達波,而且這些雷達波是有相對固定的頻率範圍的。

在戰鬥機尾部的雷達告警裝置就是通過接受這些一定範圍內的雷達波來判斷是否被火控雷達鎖定的,當發出警告之後就需要採取各種措施了,一般情況下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發射各種干擾裝置,包括箔條和紅外干擾單,因為不能立馬確定是紅外製導格鬥導彈還是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讓這個現象就是在戰鬥機後面看到一串一串的火光,實際上其中還有箔條,只是因為光線的問題看不到而已。

當然如果幹擾裝置用完之後戰鬥機只能以最快的速度逃逸了,在這期間如果有峽谷的話就採用鑽峽谷的方式,不過被空空導彈盯上要逃脫是比較困難的,畢竟空空導彈的速度比較快。


航空視界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對於許多軍迷來說,也是最想知道的一點。


戰機如何知道自己被火控雷達鎖定,對於這點,當戰機被敵軍雷達一旦鎖定後,敵軍會在短時間內向其發動攻擊。這個時候,戰機飛行員通過兩點可以知道是否被敵軍雷達鎖定。

第一點,是依靠戰機上安裝的專業儀器進行提醒。這其實和我們經常開車用的導航差不多,快到收費站和測速照相時,導航都會自動提示。同樣,戰鬥機上也有這種東西。


第二點,那就是飛行員依靠自身經驗進行判斷的。要知道,能開戰鬥機的飛行員,必然都是老司機,所以當他們的戰機被火控雷達鎖定後,在短時間內就會判斷出是否被鎖定,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


軍武視界


火控雷達的雷達部分也是雷達嘛,本質也是發射和接收電磁波,而火控雷達的要求較高,所用電磁波波長很短(毫米級別),對方戰機或者軍艦隻要安裝有這個頻段的信號的接收器(能探測到我方雷達發射的信號)就會發出報警

另外火控雷達在掃描狀態時會大範圍的進行掃描(電磁波的發射和接受),一旦進行鎖定,會減小掃描的範圍,提高信號強度(功率不變能量密度上升),通過計算機不斷快速反應獲取目標的位置,盯緊目標不放,信號強度上來了對方也是能夠探測得到的




傘兵三多


現在空戰中,與敵方戰鬥機進行導彈互射,已經成為了現代空戰中的主要作戰方式,但我們經常在電影上看到,敵方戰鬥機如果鎖定了一架戰鬥機,對方馬上就能發現自己被敵方鎖定,並做出相應的規避動作。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被敵方戰鬥機鎖定的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戰鬥機後方(尾翼與垂直尾翼附近的地方)有一個類似於電子應答之類的東西,它可以檢測到敵方戰鬥機制導雷達的頻率,從而判斷自已已被敵方鎖定,從而報告給飛行員。

舉個例子,在上世紀50-60年代,美蔣的高空偵察機就經常對我國進行高空偵查,當時我們國家的殲-5,殲-6還不能飛到RB-57,U-2等飛機的高度,用劉亞樓同志(中國空軍第一任司令員)的話講:我們現在是看得見,摸不著。意思是說,我們的雷達,殲擊機能看見他們,缺打不下來,引進薩姆-2地空導彈後,擊落了RB-57D和U-2後,敵人開始研製預警系統,成功的破解了我們制導雷達的頻率,之後的十一次偵查活動,沒有一次被擊落。

所以說,敵方戰鬥機如果鎖定你,就會被後方的預警系統接收,從而報警,但是如果加裝電子吊艙或者在電子戰飛機的配合下,就算鎖定了你,也感覺不到。

以上均屬於我個人意見,如有不對,請另行指教,謝謝大家。


東風中校


雷達告警裝置。當敵方火控雷達照射你的時候,雷達告警裝置有N個探頭,會接收到對方的雷達波束,並確定方位,然後向飛行員發出提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