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張作霖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在1924年之前,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是根據《清室優待條例》,溥儀依然可以生活在紫禁城中,還可以保留著皇帝的尊號,在紫禁城這一畝三分地中依舊可以為所欲為。非但如此,民國政府每年還得花錢供著溥儀,讓他好吃好喝。



張作霖一個民國時期的大北洋軍閥,人家溥儀本來就是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逼迫下臺的,那麼同樣身為北洋軍閥的張作霖,為什麼會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勃然大怒呢?

張作霖,又名張雨亭,其一生開發了東北、守護了東北國土。在當時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首領。


公元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等人趕出北京紫禁城,而且還撕毀了當初袁世凱答應裕隆太后和宣統帝溥儀的優厚待遇的協議。那麼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張作霖勃然大怒的直接原因便是來源於對馮玉祥這種做法的不滿。

第一點,有關馮玉祥和張作霖的關係。當時第二次直奉大戰時,東北王張作霖和直系派的吳佩孚二人發生大戰,戰爭持續數月,兩人卻不分上下,雙方都難以取勝,後來因為張作霖許諾馮玉祥,如果戰爭勝利,就把獲得的土地全權歸屬馮玉祥,馮玉祥心動了,所以在直奉大戰最關鍵的時刻,馮玉祥帶領軍隊突然倒戈一邊,從背後狠狠捅了吳佩孚一刀,導致張作霖獲得全勝。勝利之後,張作霖信守承諾,將吳佩孚在河北,河南等地的悉數送給了馮玉祥,其中裡邊就包含北京城在內。張作霖認為那麼多屬地都給你馮玉祥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把溥儀趕出紫禁城?


第二點,“你我都是北洋軍閥,難道你馮玉祥不清楚自1912年袁大總統優待清帝一直以來都是北洋政府的傳統嗎?”政府優待皇帝,自然有政府的緣由,當時天下剛剛脫離封建統治,民主共和的觀念其實並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大多數人還是深深陷入封建舊統之中的,袁大總統優待清帝的目的是“留清帝以安撫天下,穩定局勢”以更好維持北洋政府的統治。在張作霖眼中,馮玉祥此舉完全是“幼稚”的想法,只顧個人利益,而將全國大局置之而後!

第三點,張作霖曾經是清朝的舊官,而且張作霖此人封建思想比較濃厚,並且私下與溥儀皇帝和裕隆太后關係比較密切,但是不完全是政治利益,還有一定的“君臣友誼”。溥儀在《早年回憶錄》中記載“我在天津的七年間,拉攏過一切我想拉攏的軍閥,他們都給過我或多或少的幻想。吳佩孚曾向我稱臣,張作霖向我磕過頭,段祺瑞主動地請我和他見過面。其中給過我幻想最大的,也是我拉攏最力,為時最長的則是奉系將領們。這是由張作霖向我磕頭開始的。”


由此可見,張作霖是有自己的計劃的,而安撫溥儀極有可能是張作霖的一顆重要棋子。所以,馮玉祥趕走溥儀,亂了張作霖的“棋盤棋局”,馮玉祥此舉極有可能會讓溥儀對北洋軍閥產生排斥,畢竟馮玉祥也是北洋軍閥的代表。

綜上所述,張作霖為馮玉祥趕走溥儀的做法而勃然大怒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歸結於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了。


小鎮月明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把小皇帝溥儀趕下了龍椅。但在當時各方的博弈下,溥儀一開始是仍然住在故宮裡的,民國政府還每年撥出400萬兩銀子奉養著小朝廷。“宣統”年號也可以繼續用,可以說很慷慨了。

然而馮玉祥改變了這一切,他撕毀約定,把溥儀和清朝遺老們趕出了紫禁城。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在那個“城頭變換大王旗”的軍閥時代,不算稀奇,畢竟已經取消帝制了嘛。但是有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卻勃然大怒,他就是有“東北王”之稱的張作霖。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對這事反應這麼激烈呢?您且聽有書君仔細分析分析。

一、這是張作霖的本能反應。

別看張作霖是個軍閥,其實他的封建帝王思想很濃厚。雖然生逢亂世,他對朝廷一直有種莫名的“敬畏”。這一點從他發跡之初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他千方百計接受清廷招撫。接受招撫之後,他又以清廷的忠實子民自居。先是剿鬍匪,後是剿蒙匪,出生入死,只為換取清朝廷的獎賞與重用。

小皇帝溥儀不光曾賞賜張作霖頂戴花翎,給他加官進爵,還賞賜過他龍袍一件,表示對他的重視與肯定。

在張作霖的心裡,不僅有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還有對行將末路的清王朝的感謝。儘管這個政權已經岌岌可危,卻讓出身低微的他平步青雲、扶搖直上,躋身社會名流。清廷是有恩於他的。

所以辛亥革命時,張作霖果斷決定,保衛清廷,鎮壓革命。他以“社稷之臣”的身份,聯合多名武將,給當時任內閣總理的袁世凱拍電,表示要武裝勤王。

對於那個他從未謀面的小皇帝,他可能也談不上有什麼感情,只不過是他政治上崛起的一次有利契機。不過,不管出於什麼動機,他擁護帝制的基本立場毋庸置疑。

對馮玉祥的行為,他當然很生氣,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他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

二、這是張作霖表明立場的“作秀”。

按照張作霖一貫的作風,他的這種反應也可以理解為“作秀”。做給誰看?當然是做給小皇帝溥儀和擁護帝制的清朝遺老們看的。

皇帝雖然下了臺,可是擁護帝制的還大有人在,從某種角度來說,那也是一種人心所向。那麼善於審時度勢的張作霖,是不會輕易失掉人心的。

張勳復辟派人聯絡他,張作霖欣然同意,並派代表副官趙錫嘏參加了張勳在徐州召開的策劃復辟會議。

張勳率“辮子軍”北上覆闢,擁立溥儀重登帝座之後,張作霖即被任命為奉天巡撫。他馬上向朝廷呈獻賀表,並用宣統年號。

張勳復辟失敗後,對徒有虛名的皇帝溥儀,已登上東北王寶座的張作霖仍不想放棄。他有自己的盤算:宣統皇帝雖然只剩空名,但其在滿蒙地區仍有不小號召力和影響力。

藉助“宣統皇帝” 的名號,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光彩,為進一步奪取滿蒙造聲勢。所以清廷的存在,對於張作霖是有必要而且是意義重大的。誰讓自己在人家老祖宗地盤上混呢?

因此,張作霖與溥儀一直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繫。他巧立名目,在經濟上扶持接濟溥儀;他在軍閥混戰的危難之際充當小皇帝的“保護神” 。

他屬下的將領們與那些王公大臣, 也打得火熱, 他們常常在一起聚會、 打牌、 吃飯… …

深諳政治的張作霖不會逆潮流而上,成為歷史前進中的炮灰,但是他也不會放棄一切可利用資源。

所以,面對馮玉祥的行動,他有必要立刻做出一個回應,向清廷遺老們表明他的態度。因為這有利於他在東北的統治。

三、馮玉祥打亂了張作霖的如意算盤。

如果僅僅是因為馮玉祥的行為過於粗暴,張作霖不至於生這麼大氣。張作霖當時已是民國手握兵權說一不二的大人物了 。如果他願意幫助溥儀恢復皇帝尊號,返回清宮居住,按其能力來說也不是沒有可能。

張作霖生氣的主要原因,還是馮玉祥的行動觸及到他的利益了。張作霖後來去天津拜謁溥儀時說了實話。

張作霖先是對溥儀痛罵馮玉祥,然後又說,馮玉祥那是為了要拿宮中的寶物!為了顯示自己的清白,張作霖還特別申明,他本人非常注意保護國寶文物,他不但把奉天的宮殿保護得很好,還把北京的一套四庫全書也好好保護了起來。

不可否認,馮玉祥把溥儀趕下帝座,對於社會的進步發展確實意義重大。不過張作霖的說法倒也真不冤枉他。據說他的確偷藏了宮中不少寶貝。

為洗白自己,馮玉祥還曾經安排過一場表演。他在故宮宴請北伐軍高級將領,席間突然將故宮全體雜役人員集合,讓這幫人齊聲高喊“馮將軍是清白的,沒拿故宮一針一線”之類的話。

這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刻意安排,當時就引起鬨堂大笑。

此後,皇宮的寶貝便在古玩市場頻頻出現。馮玉祥的得力干將鹿鍾麟也曾說過,馮玉祥的確曾賣掉故宮大批文物用於戰事。

馮玉祥突然包圍紫禁城“逼宮”,溥儀沒有防備時間又緊迫,當然也帶不走什麼東西,因此大批的文物寶貝都留給了馮玉祥。

這恐怕才是讓張作霖真正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張作霖雖然尊崇溥儀, 但他最終是以利己為原則,不會甘心在“宣統皇帝”腳下稱臣。

他雖然有強烈的政治追求,但他不願人們說他有野心,所以一有機會就表白,只有報國志,而無個人野心。

末代皇帝溥儀對於他來說,是最理想體面的掩飾其政治野心的擋箭牌。而皇宮裡珍寶無數,即便暫時養著皇族們,從長遠看,他也不會吃什麼虧。

而馮玉祥粗暴的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徹底消滅了帝制,獨吞了所有珍寶。全盤打亂了張作霖的如意算盤,他怎麼能不勃然大怒呢!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很傷心,遠在千里外的張作霖聽到此消息,勃然大怒,暴跳如雷。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張作霖和宮中的溥儀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關於張作霖為何這麼生氣,說來話長,得從馮玉祥開始說起。

馮玉祥打亂了張作霖的計劃



二次直奉大戰時,張作霖答應馮玉祥,只要他能臨陣倒戈,奉系勝利後,在關內的直系地盤全部歸馮玉祥所有。

馮玉祥很高興,因為這是一箭雙鵰的事情。與吳佩孚本來就有積怨,再一聽張作霖給出的條件,實在誘人,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馮玉祥倒戈後,直接導致吳佩孚的直系大敗,意外的是,馮玉祥乘機帶兵進入了京城。

馮玉祥進城後,以掃滅封建殘餘的名義,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馮玉祥這麼做達到了名利雙收的目的,首先,他將北洋政府籤的對滿清廢帝溥儀的優待條件全部作廢。

然後,限制溥儀在兩個小時內搬出紫禁城。並指出紫禁城裡的資產,要分出公私來,不能全歸溥儀所有。

規定屬於公的部分不許動,屬於私人的部分允許溥儀帶走。

實際上,這就是赤裸裸的掠奪。

在兩個小時內,溥儀根本就不能帶走更多“私有財物”。剩下的財產,基本都被馮玉祥控制住了。

張作霖多年來,一直關照溥儀,不排除對宮裡的財產早已動心。結果,被馮玉祥鳩佔鵲巢,近水樓臺先得月啦!這是張作霖勃然大怒的原因之一。

張作霖想通過溥儀實現自己的目的




當然,張作霖勃然大怒還有其它原因。

張作霖雖然看似一個粗人,但是他老謀深算。

他想雄據東北三省,並且想控制整個滿洲,勢力直達外蒙。做一個真正的“東北王”。

但是,東北是滿清的發源地,是滿清八旗子弟的大本營,更是溥儀皇親國戚們的地盤。

雖然溥儀等於是個廢帝,但是隻要他在紫禁城一天,就能穩定東北局勢。

馮玉祥這麼做,完全打亂了他的計劃,這能不讓張作霖生氣?

為了東北的穩定,張作霖必須“震怒”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了皇宮,這事引起了極大地“轟動”,各路軍閥,各路革命者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也必須發聲。要麼贊成馮玉祥的舉動,要麼斥責馮玉祥的行為。

最後,傳遞出來的消息是張作霖很“震怒”,這個“震怒”是要讓外人知道的,因為東北大地上還有無數滿族人,還有無數大清後裔,隔壁蒙古境內更是有不少大清的支持者。

所以,張作霖的舉動是為了穩定需要和政治需要。張作霖的“震怒”也是一種贏得各方支持的態度。

令張作霖最擔心的是溥儀走出紫禁城後,如果他去了日本人那裡,一旦被日本人利用,東北將會不保,那可能會滿盤皆輸啊!

後來的發展完全如此,早期張作霖一直保護溥儀,令日本人無從下手。

後來,日本人對張作霖下了黑手,利用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日本人控制了整個東三省…

溥儀被趕出宮,張作霖“震怒”的原因是沒有佔到財寶的便宜,害怕失去對溥儀的控制,還有就是做給別人看。

(如果你有不同觀點,歡迎關注,歡迎交流)


藍風破曉


鹿鍾麟握著溥儀的手問道:“溥儀先生,你今後是還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

溥儀一聽,鹿鍾麟話裡藏刀,心中一顫,趕忙說道:“我願意從今天就當個平民。”

鹿鍾麟聽了溥儀的話,呵呵笑了:“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溥儀心中雖然很不自在,卻也只能戰戰兢兢。

這是1924年11月,紫禁城裡所上演的一場戲,戲唱完後,溥儀灰溜溜地被人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這場戲也只是“北京政變”這場戲劇裡的一幕,北京政變則又是這個亂世裡的一個邊角。

所謂“亂世出英雄”,誰不想在這個又亂又好的時代,趁著自己手裡頭端著幾桿槍,讓野心飄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英雄?

野心這東西,段祺瑞有,馮國璋有,曹錕有,吳佩孚有,張作霖有,馮玉祥也有!

馮玉祥憑著一手爐火純青的“倒戈”奇招,硬生生地從龍盤虎踞的泥潭裡掙脫了出來,不過,當時北洋一脈中仍以直系實力最盛,所以老馮便託庇於直系,聽直系號令。

可是,誰都知道他老馮心裡肯定不服吳佩孚。

1922年時老馮率軍援直,好不容易拿下一個河南,混了個督軍,可是還沒享受幾個月的督軍威風,便被吳佩孚給擼了,他心裡能沒氣?

所以,老馮和老吳的關係很微妙,誰也信不過誰,互相猜忌和提防。

1924年,直系和奉系的氣氛又開始緊張起來,槍聲可能隨時響起,奉系又和皖、粵兩繫結成了聯盟,直系也難有必勝之勢。

老馮一看,機會來了,心裡又開始醞釀起了“倒戈”的想法。

此外,張作霖直到老馮缺錢,所以一把把的錢砸過去,砸得老馮暈乎乎的。更要命的是,老張向老馮作出了承諾,“只要達到和平,奉軍可以不入關內”。老張說奉軍不入關,當然只是說說,但是老馮當真了,樂得屁顛屁顛的,心中倒戈直系的想法愈發強烈。

老馮是一邊收了老張給的好處,一邊觀望著局勢,只看風吹響哪邊,他便倒向哪邊。

後來,老馮看到吳佩孚一時形勢危急,迅速活動了起來,倒了他孃的!

於是,老馮悄悄地在老吳背後捅了一刀,老吳哎呀一聲,愕然地轉過頭看著老馮,心中一嘆,捂著傷口去了洛陽。

老馮的倒戈當然是早有預謀的,否則的話也不會騙取曹錕的信任,用曹錕的旗號將駐守北京的人換成了自己的人。

老馮又轟轟烈烈地革了一場命,他說這是一場革命,所以是“首都革命”,不過,史書則稱為“北京政變”。

當然,他在這場政變中還幹了一件他引以為傲的事——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這麼一來,他便控制了北京,控制了北洋政府的中樞,野心也就飄了起來,他想試試看究竟能不能挾中樞以令各系軍閥。

對於老馮控制中樞,張作霖能答應嗎?

不能!

你老馮算個什麼東西,不過是我用錢收買過來的一步可走可不走的棋,你憑什麼搶我的位置?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段祺瑞雖然也想借著這第二次直奉戰爭重新崛起,可是事實是一旦吳佩孚倒下了,那麼在北洋內部,實力最強的便數奉系了。所以,在張作霖看來,將直系打趴下後,當國者理所當然是自己。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老馮竟然玩了一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原本只是一隻蝦的老馮,突然反轉成了漁翁,撿走了蚌,又趕走了鷸。

張作霖心裡能沒氣嗎?顯然不能。

當然,老馮這個漁翁也坐不穩當,撿走了蚌,他自己也就成了蚌。所以,為了不被鷸給吃了,他拉了段祺瑞和孫入夥,一起對抗張作霖,不過,馮、段、孫三人終究也是貌合神離。

奉系暫時放下和直系的成見,衝著馮開了一槍,馮就得灰溜溜地跑出了國。

張作霖當時氣的是馮的不識相,怒的是馮搶佔了應該屬於他的位置。

對於馮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件事也確實有氣,但是,這氣卻是到了1925年6月在天津見到溥儀時才爆發出來。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在載灃家裡小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在1925年2月到了天津,住進了日本租界。

張作霖在溥儀和諸清朝遺老遺少眼裡,是除了張勳之外,對清朝最有感情的一個軍閥。

張作霖聽說皇帝到了天津,派了一個親信去見溥儀,說想和溥儀見見面,還給了溥儀10萬塊錢。溥儀一聽,心裡很激動,很想去見張作霖,但是陳寶琛一盆冷水破了過來,你可是皇帝,怎麼能放下皇帝的尊嚴去見他張作霖?

溥儀聽了,心想確實如此,所以沒去。

第二天晚上,張作霖的親信又來了,仍然是請溥儀去見一見張作霖。

張作霖之所以執意要見一見溥儀,說白了是想看看到底能不能借助溥儀的影響扳回一局罷了。

榮源當時在一旁不斷地給溥儀吹耳邊風,說什麼張作霖對清朝是忠心的,唬得溥儀一愣一愣的,然後偷偷摸摸地去了。

這榮源是誰?婉容她爹,溥儀他老丈人是也!榮源當時如此賣力地給張作霖說好話,絕對收了不少好處。

張作霖見到溥儀時的表現也讓人詫異不已,只見他三步當一步地走到溥儀面前,跪下磕了一個頭,然後向溥儀問安:“皇上好!”

溥儀當時一聽,心裡樂開了花。

張作霖向溥儀問了安,然後開始聊了起來,一聊到老馮和北京政變,老張頓時氣紅了臉,怒聲罵了老馮幾句,罵老馮“逼宮”,罵老馮拿了宮裡的寶物。

話說到這,結合馮掌控北京政府以後,張、馮兩人矛盾越來越重的情形,對於張作霖為什麼會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後發怒,也就瞭然了。

一則張作霖能有今時今日,全靠清政府曾經的提拔,所以他確實對清朝心存感激,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則的話,他不會向溥儀下跪磕頭。

二則在張作霖看來,馮玉祥是在藉機打皇宮裡的寶貝的主意,因為誰都知道馮玉祥缺錢,沒錢怎麼養軍隊?如果老馮沒政變,這些寶物他可以慢慢敲出來。現在老馮拿了寶物換了錢,肯定會招兵買馬,假以時日,又將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三則是馮玉祥搶走了已經被張作霖視為囊中之物的位置——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這一點可謂是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張作霖的氣和怒絕不是簡單地因為馮玉祥驅逐溥儀。

時代早已經變了,張作霖即便對清朝留有一絲感情,也絕不會逆時勢而行,否則的話,他當年早和馮德麟一樣去北京支持張勳復辟了。

張作霖發怒,是因為馮玉祥的行為傷及了他的利益。


吾與吾國


從形式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末代皇帝溥儀從皇位上拉了下來,但是作為大清朝最後的一位皇帝,溥儀並沒有立刻淡出公眾視野。溥儀宣佈退位之後,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國民政府,繼續在名義上承認溥儀的“宣統”年號。不僅如此,政府每年還劃撥數百萬兩白銀供清廷皇室使用。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溥儀的繼續存在是辛亥革命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然而,軍閥馮玉祥卻撕毀協約,率先站出來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在軍閥混戰且帝制早已結束的時代,馮玉祥此舉並非很難理解,但是遠在東北的張作霖聽聞此事後,勃然大怒。這又是為何?


其一,張作霖表面上“新式”軍閥,骨子裡卻有著濃厚的“舊”君臣思想。張作霖是個軍閥,但是通過他的早年發家史就可以看出,張作霖骨子裡有著很濃厚的帝王思想。當初張作霖在東北當綠林之時,想方設法的想讓朝廷招撫他,之後,滿清招撫了張作霖,張作霖著實消停了一會,以天朝子民而居。而且還數次幫助清廷出面剿匪,名曰忠君報國,實則還是為了藉機斂財壯大實力。溥儀曾經賞賜給張作霖一件黃馬褂,張作霖為此感恩戴德,在內心深處是有著很深的帝王情結的。


其二,張作霖此人善於投機,審時度勢,一看風向不對,立馬改變策略。在軍閥混戰時期,誰的腦子轉的快,誰就能活下來,就能走到最後。張作霖很善於投機,當初張勳復辟,暗地裡派人與張作霖聯絡。張作霖沒有反對,最後張勳復辟會,張作霖如願得到了奉天巡撫的美差。張作霖心裡非常清楚,溥儀雖然名存實亡,但是作為皇帝,溥儀在龍興之地滿蒙地區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而張作霖的奉軍則要在東北活動,就少不了滿清遺老的支持,優待溥儀,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前途服務,張作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其三,有傳言馮玉祥表面上是為了徹底推翻滿清政府,實際上是覬覦紫禁城中的寶貝。想來以張作霖的身份和實力,若是他真的想扶持溥儀,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他卻沒這麼做,所以說他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很大的目的就是為了那一大批寶物。現在馮玉祥粗暴的趕走了溥儀,還將紫禁城寶貝悉數帶走,張作霖自然很生氣。


木劍溫不勝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只能暫時居住紫禁城,為什麼說是暫居,因為之後還是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馮玉祥的這種做法在之後所發生的事件來看,無疑是錯誤的,那麼當時在很多人都同意的情況下,為何張作霖得知後卻勃然大怒?

馮玉祥

其實早在馮玉祥還是旅長時就已經有這種想法,他痛恨封建帝制,一直認為清朝覆滅後就不應該在保留“小朝廷”,1917年張勳復辟,馮玉祥極力剷除,只不過在旅長時人微言輕只能想想。

1924年,馮玉祥取得北京政權後,徵得內閣同意,於是在同年11月時開始商議驅逐溥儀出宮的事,當時的溥儀和皇后婉容正在儲秀宮吃著水果聊著天,突然看見內務府的大臣慌慌張張的跑來,說馮玉祥要廢除原先的優待條款,讓您在這(《修正清室優待條款》)上簽字。

溥儀一聽就慌了,手裡的蘋果才剛咬上一口,隨後大臣再一次說“他們要求三小時必須全部搬出去!”

溥儀之後召開御前會議,但是因為時間緊迫,故宮物品來不及清點,決定唯獨溥儀先出宮,後又因敬懿和榮惠兩個太妃不肯出宮,馮玉祥下令20分鐘後再不出宮就用大炮,隨後溥儀通知所有太監宮女出宮。

其實馮玉祥趕溥儀出宮,雖然得到各界人士的讚許,比如孫中山先生就極力表揚,但是同樣也有很大的壓力,比如溥儀出宮的消息一出,段祺瑞和滿清遺老舊臣就極力反對,但是馮玉祥都頂住壓力,甚至認為自己問心無愧。

然而這裡有一個人比段祺瑞的反應還要激烈,甚至公開聲明馮玉祥哪裡是剷除封建勢力,他就是明目張膽的搶奪紫禁城的財產(紫禁城的資產溥儀不能帶走,全部留下,除非溥儀私人物品),只不過說歸說,當時京城早已經是馮玉祥的地盤,張作霖雖然勢大力足也無可奈何。

那麼張作霖為何還要勃然大怒?

其一:馮玉祥的這種做法給張作霖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首先溥儀作為末代皇帝還是有些威望,誰知道溥儀在被趕出之後會做出什麼樣的事,張作霖所管轄的又是東三省,溥儀要興風作浪必然也是在自己的老家東三省,無疑會影響到張作霖的勢力。

其二:張作霖利用溥儀的夢想破滅,張作霖也有著和馮玉祥一樣的心思,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民國時期,哪個軍閥不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然而溥儀出宮,張作霖再也無法控制,事實證明,溥儀出宮後日本關東軍就承擔起“保護”溥儀的責任,這也給張作霖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羽評郡主


勃然大怒有時候是真的生氣到極致的一種表現,有時候是一種表演,而張作霖的勃然大怒則屬於後者。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咱下面細細分解:


先說一下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事件始末,在1912年大清朝退位前,袁世凱和隆裕皇太后協商,並且達成了一個皇室優待協議,大致內容是,隆裕交權併發布詔書聲稱讓宣統小皇帝退位,民國政府作為補償和善後,答應皇帝和皇室們繼續在紫禁城居住,並且給予經濟上的補償,大概金額為一年400萬兩銀子。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政權和平交接,真是善莫大焉。隆裕皇太后也被世人稱之為“女中堯舜”。但僅僅過了12年,在1924年直係軍閥馮玉祥在北京搞了個軍事政變,把當時的總統曹錕給廢了。他的軍政府開始發佈一系列的命令,其中就有一條針對末代皇帝溥儀的,他命令溥儀限期“滾”出紫禁城,並且拒不承認當初袁世凱和隆裕的優待政策,歸根結底一句話,錢我不給了,而且人你也得滾蛋,我要把革命進行到底!


就這樣,溥儀被強制性的趕出了紫禁城,先是落腳老爹家王府舊邸,後來輾轉到了天津隱居做了寓公,當時張作霖聽說了這事兒,在天津找見了溥儀,見面後就是一個響頭,大聲喊道,皇上!溥儀也被這一出給嚇得不輕,趕忙扶他起來,接下來就是張作霖的表演時間了,他佯裝極為生氣的樣子,對馮玉祥就是一通經典的臭罵:他媽了個巴子的,馮玉祥真不是個東西,臉都不要了做這等下做之事,竟然不讓皇上住自己家了,我看他分明就是看上了宮裡的那些個寶貝!


其實分析一下便很容易理解張作霖為何要這樣來上一出了,作為江湖老油條的他自然知道溥儀的影響力,他自然要拉攏一下這位曾經的皇帝以備日後之用,其實是表演給在場的遺老遺少看的,這樣其實在收買人心,畢竟遼寧瀋陽那可是滿清的老家,這樣造勢方便自己今後在東三省的統治,總之,張作霖此舉是一石三鳥,不愧是個人精!




老豬的碎碎念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開篇的時候先讓老梁感慨一下,老話說的好伶俐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這事的主人公有三個,一個是倒黴孩子溥儀,另一個是趕溥儀出宮的糊塗蛋馮玉祥,再有一個就是伶俐人——發怒的東北王張作霖。

感慨完畢,咱回到正題,要想回答好題主的問題,咱得往深了挖,先看看這件事發生時的背景。

背景

當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的軍閥將大華夏的心臟北京攔到了懷裡,北京的政權順勢就落到了直系扛把子曹錕的手裡。

吃了大虧的東北王張作霖,覺得這事沒完,一直在等待時機。這機會可就來了在1924年九月的時候,藉著直係軍閥齊燮元和皖系軍閥盧永祥這倆小腦袋搞的江浙戰爭,擠著大腦殼就要摻一腳進來。

擼起袖子,通電全國,帶著十五萬的大頭兵拉著小鋼炮,扛著大槍要支援盧永祥,這一傢伙就捅了馬蜂窩了。直系扛把子曹錕跟著就發佈了討張令,拽出自己家的老二吳佩孚帶著二十萬大頭兵,蹲在長城的城牆上拉開架勢就要和東北王張作霖再次拜拜手腕。

第二次直奉戰爭可就爆發了。二十天過去之後,雙方在戰場上扔下一萬多具屍體,可就僵持在哪裡,形成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

這個平衡狀態被兩個直系內部的矛盾給打破了。

第一個矛盾,曹錕當了總統,屈居直系老二位置上的吳佩孚一直就瞧不上曹錕,所以就因為總統的寶座,倆人的矛盾可就到了臨界點了。

作為一方大佬的曹錕哪能感覺不出來呢,早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就想要在直系內部扶持一個可以和吳佩孚抗衡的人物。

挑花了眼,就看著馮玉祥這個大腦殼挺好的,原因是曹錕當總統這事,大腦殼馮玉祥鞍前馬後的當自己的事忙乎,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大腦殼馮玉祥和吳佩孚倆人一直就有矛盾,只要有機會都想一傢伙把對方搞死。

好吧,曹錕看中了這兩點,馮玉祥這個直系裡只能算是邊緣性的人物,這就被曹錕推倒前臺,當臺柱子使喚。

剛剛不是說了嗎,第二次直奉戰爭已經進入一個很微妙的平衡狀態,馮玉祥蹲在自家後院北平,支起大板牙開心的笑了。

拉攏起兩個直係軍閥中的小頭目蹲在北平沒人的角落裡畫圈圈,策劃搞倒曹錕和吳佩孚。當然大腦殼馮玉祥感覺就這點力量還真不夠曬的,你說瞌睡還有人塞了個枕頭過來。

小個子東北王張作霖早就注意到了馮玉祥,派人聯絡馮玉祥,並且給馮玉祥塞了一筆活動經費,這事算是成了。

跟著馮玉祥又聯絡國民黨,想在道義上佔據一定的優勢,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東北王張作霖。

直係軍閥防守的長城防線在馮玉祥這地方就給開了一口子,張作霖高興的騎著小馬帶著自己的大兵可就進了古北口。

而馮玉祥啥也不管,撅著屁股就往北平方向竄,一股腦就進了力量空虛的北平城,一腳就將賄選上來的直系扛把子曹錕從總統的寶座上踹了下來,順手就囚禁了起來。

這一下子直系這邊可就炸了鍋,大眼睛吳佩孚表示很生氣,那也沒轍!只能一邊繼續蹲在長城上守著城牆,一邊從緊張的兵力中抽出三瓜兩棗的大頭兵,回頭來搭救自己的老大。

就這點兵力,被馮玉祥的大頭兵在天津這地方就給收拾乾淨一點不剩。大腦袋馮玉祥和東北王張作霖倆人擼起袖子,來了個前後夾擊,將大眼睛夾在長城牆邊上,杵在牆頭上哪個揍,揍的大眼睛變成了小眼睛,得了空,撅著屁股一個人就跑回了南方,成了一光桿司令。

好吧,吳佩孚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招回到解放前,這一傢伙自己看家的老本十多萬的嫡系部隊全丟了,心痛的吳佩孚躲在被窩裡哭。

之後的馮玉祥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人一腳就踹開了紫禁城的大門,“咣噹”一聲嚇的溥儀,從龍窩裡摔了出來。

“咋回事?”倒黴孩子溥儀蹲在紫禁城裡,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啥事。

大腦殼馮玉祥一叉腰,看了看溥儀:“現在是民國,以前北洋那幫人籤的協議不作數,限你倆小時收拾收拾離開這紫禁城!走了!”馮玉祥丟下這句話拍拍屁股走了。

一臉懵逼的倒黴孩子溥儀,站起來就開始收拾細軟。大傢伙都知道紫禁城好歹是滿清二百多年的老窩,這地方的財富海了去了,倆小時能收拾出來,做夢吧!

不過那也沒有辦法,看著黑洞洞的槍口,溥儀也只能認栽,這就出了紫禁城,去他親爹的家裡湊活去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朋友要問了:“馮玉祥將倒黴孩子溥儀趕出來,目的是什麼?”

馮玉祥的目的

其實很簡單,咱看看老馮當時的塊頭和東北王張作霖的體量比一下,那就不是一個量級。所以在張作霖進北京前,他得給自己撈點足夠抗衡的資本。

這個世界上的資本有很多種。大頭兵加槍桿子是最牛,也是最具視覺衝擊力的資本。但短時間內,你讓大腦殼馮玉祥聚集起能和東北王抗衡的兵力,這有點天方夜譚。

所以馮玉祥就要在別的資本上下手,比如輿論資本,這東西好,讓自己有一個煥然一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一腳將腦袋挺大,但腳最軟的溥儀踢出紫禁城,就能夠樹立出一個革命者的樣貌。

至少這種樣貌,你張作霖進了北平城,你也不能背後一傢伙把老馮給收拾了。其實這個想法,在之後全國表現中也得到了驗證,大傢伙基本都贊成馮玉祥的做法,所以馮玉祥在道義上就立於不敗之地。

再有一個,大頭兵加槍桿子這種組合是最耗費金錢的。整個紫禁城可是滿清財富精華所在,就算是給溥儀倆小時時間,剩下的東西也有不老少。

倒黴孩子溥儀走了之後,馮玉祥這大汽車外加小汽車這頓忙乎,很多東西可就落在了馮玉祥的手裡,也為他以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這是馮玉祥為什麼這麼幹,基本就這倆條。但馮玉祥沒有把眼光放在全局上,當年袁大腦袋之所以一紙協議將溥儀拴在紫禁城裡,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至少能維持一全國表面統一,尤其是蒙古這地方和滿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溥儀能在紫禁城一天,草原上至少能安穩一天,但老馮頭真沒有看出來,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要生氣呢?

張作霖的目的

很簡單,溥儀的老家在東北,張作霖的根基也在東北。溥儀丟了紫禁城,大傢伙猜猜他會去哪?

答對了,東北!至少這裡的滿人還是會支持溥儀的。那麼這個時候,東北就會出現倆王,一個是東北王張作霖,另一個就是過氣的皇帝溥儀。這就一王炸,安靜的東北離禍禍可就不遠了。

而且東北王張作霖起家靠的就是滿清的官帽子起家的,小王溥儀到了,他發了話,你大王張作霖您是聽還是不聽,不管聽還是不聽,在道義上張作霖可就處在下風口上了。聽!全國人罵你!不聽!全國人背地裡罵你!

說道這裡,就有人說了:“老梁你這有點扯了吧,民國時期能在政治上說上話,手裡都有傢伙事,溥儀這位就一腦殼,別說傢伙事了,連個住的地都沒有,咋搞事呢?”

朋友您的往寬了想,當時東北的地頭上還有日本人,這玩意手裡可有兵,這溥儀和小鬼子一結合,溥儀的人脈加上小鬼子的大頭兵,這東北王張作霖可就吃不消了,東北這地方想不安生都不可能。

不然,張作霖一聽溥儀去了小日本的使館躲,那著急上火的要求和溥儀親自見面,前兩次沒答應,還是不依不饒的搞到第三次,溥儀這才同意和他見的面。

事情已經到這一步了,張作霖只能將溥儀這個看起來沒有啥存在感的廢帝抓在手裡,不能讓他壞事才成。

要不是張作霖後來在皇姑屯被炸,溥儀說不定就在東北安家,但看護的守衛絕對是東北人。

而且蒙古這地方也許被割裂還能推遲一段時間(畢竟蒙古和滿人走的很近)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張作霖勃然大怒的不是溥儀被趕出紫禁城,而是對在馮玉祥支持下組建的黃郛攝政內閣不滿。

第一次直奉大戰失敗以後,張作霖也是勵精圖治,意圖復仇。不過他知道光靠自己不行,所以聯絡了段祺瑞、孫中山等人,組成了反直聯盟。而段祺瑞此時下野在家,手裡並無實力,所以他就想到了拉攏馮玉祥。

馮玉祥雖然出身北洋軍,但是他是屬於陸建章一系,曹錕在直皖大戰獲勝取得北京政權以後,馮玉祥依附於曹錕,後來出任陝西督軍。而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率部出陝,協助曹錕作戰,奪取了河南地盤,成為了河南督軍。然而曹錕的手下干將吳佩孚卻將河南視為自己地盤,因此策動胡景翼等發動兵變,將馮玉祥調到北京出任無實權的陸軍巡閱使,自己奪取了河南省,加上吳佩孚又剋扣馮軍的軍餉,因此馮玉祥對吳佩孚很是不滿。

段祺瑞從張作霖手裡拿了一筆錢,以補貼軍餉為條件,換取了馮玉祥的支持。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聯合同樣被吳佩孚排擠的胡景翼、孫嶽等人發起北京政變,囚禁了曹錕。張作霖和段祺瑞合作的第一步計劃已經成功。

然而讓張作霖想不到的是馮玉祥也有自己的政治計劃,馮玉祥一面邀請孫中山北上,一面支持黃郛組建攝政內閣。這顯然並不是張作霖所希望的,在他心裡,不要說馮玉祥,段祺瑞和孫中山也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一旦擊敗曹錕,那麼自然是一腳踢開,自己來北京組建政權。所以對此張作霖自然是勃然大怒,至於溥儀,以張作霖的性格又怎麼會在乎他的死活。

於是張作霖一方面公開拒絕承認黃郛的攝政內閣,一方面下令奉軍以武力逼迫馮玉祥的國民軍,搶佔了天津,並將親馮玉祥的直系第23師包圍繳械,最終迫使馮玉祥解散了攝政內閣,改將段祺瑞拉出來和張作霖抗衡,不過這也埋下了馮玉祥最終倒奉的隱患。


不沉的經遠


要知道張作霖可是土匪出身,被清廷招安前專門幹打家劫舍綁票的事,然而,就是張作霖都沒好意思去搶紫禁城,反而是馮玉祥沒有下限把這事給幹了,你說老張能不生氣嗎?

溥儀被為何會被趕出紫禁城?

要說把溥儀趕出紫禁城的這個馮玉祥,和清廷還真就是有著深仇大恨,儘管清朝還在時,讓馮玉祥做了官,辛亥革命爆發後,馮玉祥毅然決然發動灤州起義,發動反清的大旗,即使失敗也並未受到處罰,但是馮玉祥卻一直將反清做到了底。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正是直系和奉系奪取北洋領導權的關鍵時刻,誰勝誰負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轉折,這個時候張學良帶著五十萬銀元買通馮玉祥,讓馮玉祥倒戈,實際上以馮玉祥和吳佩孚的關係,即使沒有張學良這些錢,也照樣會倒戈,首先是馮玉祥和吳佩孚長期不和,其次,馮玉祥就是吃倒戈這碗飯的,不倒戈就不是他了。

馮玉祥這個人厲害之處並非就是陣前倒戈,而是倒戈之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當時的大總統和直系的首領曹錕,又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可以說是馮玉祥一直以來都希望將反清進行到底,這下終於有機會了,另一方面,在袁世凱死後,張勳擁護溥儀復辟,也讓人看到皇室的存在對於共和體制的威脅,當然,主要原因在縱橫看來,還是馮玉祥看中了紫禁城裡面的寶貝。

關於紫禁城裡面的寶貝,那真是數不勝數,清朝國祚將近三百年,搜刮多少民脂民膏,那都是錢啊,但是皇宮在馮玉祥洗劫之前,就是八國聯軍打到北京都派兵把手故宮,也就是說,像張作霖、洋鬼子這幫專門從事搶劫勾當的人,都沒幹出的事,馮玉祥就給辦了,要說秀下限,馮玉祥能秀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張作霖為何勃然大怒?

你說這麼多大一座財富被別人搶了,你說張作霖會作何感想,那肯定是一蹦多老高啊。

關於馮玉祥搶了多少寶貝這個不得而知,儘管馮玉祥死不承認,但是李宗仁在回憶錄裡面說了一個關於馮玉祥的笑話,就是北伐完成後,馮玉祥請李宗仁、閻錫山等大軍閥吃飯,吃飯間來了一群人,在馮玉祥的問答下,這些人齊聲回答“我們都知道馮總司令沒有偷東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豈是浪得虛名。

但是後來馮玉祥到蘇聯一趟回來,部隊就擴編到四十多萬人,這裡面有沒有當年從故宮搶的錢就兩說了。

除了錢之外,當然最令張作霖生氣的,本來主角應該是張作霖,最起碼直奉大戰後,奉系應該主導北洋政權,然而,馮玉祥卻打起了反清的口號,勢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不但沒讓張作霖掌管北京,反而請出了段祺瑞擔任總理。

最可氣的是馮玉祥還邀請孫中山到北京“共商國是”,這對北洋政權來說都是一種背叛,因而,儘管馮玉祥幫助張作霖打敗了吳佩孚,但是對於以後奉軍主導北洋政府則帶來很多困難。於是,沒過多久,張作霖就集結各方勢力開始討伐馮玉祥了。

很多人說張作霖是因為有清朝情懷,對清朝皇室有感恩之心,這個不能說一點沒有,張作霖出身綠林,能夠發家,也是清廷的扶持,從張作霖後來對溥儀的態度來說,張作霖的確有一些懷情情懷的。

但是絕對沒到能夠決定張作霖乃至整個奉系軍閥的政策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