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裡的黑水城居然真實存在

這裡就是國家地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國家地理》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鬼吹燈》裡提到的黑水城真實存在,這裡全年降水量僅為30毫升,遇見雨後的彩虹實為上天的眷顧。

撰文、攝影:徐崔巍

黑水城又叫黑城(蒙語哈拉浩特),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額濟納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中的黑水城。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黑城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拍攝於1987年。

提起黑水城,很多人可能很陌生,喜歡盜墓小說的就比較熟悉了,這裡藏寶無數,機關重重,很多人喪生在這裡,黑城向來是神秘莫測的地方。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鬼吹燈》改編電視劇宣傳海報

玄幻小說《鬼吹燈》裡面有一段關於黑水城的描述:

“西夏有位通天曉地的大臣,夜晚路經黑城子,見距城十里的外圍土城上空,三星照耀,有紫氣衝於雲霄之間,便大興土木,將那裡改建成通天大佛寺,希望自己死後能埋葬在那裡。但是後來這位大臣為李姓王朝所殺,建於寺下的陵墓就始終空著。再後來黑水河改道,整座黑水城大半被沙土吞噬,就成為了棄城。”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大漠孤城

歷史上,黑城是中國北方民族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古都,党項語稱“亦集乃”(和“額濟納”同音),譯為“黑水城”。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攻入居延,據守在這裡的西夏“黑山威福軍司”被打敗了,後西夏國投降成吉思汗。從此,亦集乃古城為元朝佔領,在這裡建立了亦集乃路總管府。

黑城全年降水量僅為30毫升,遇見雨後的彩虹實為上天的眷顧。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一顆胡楊木深插於城外的沙漠中。胡楊生而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後一千年不朽。

黑城被廢棄已有數百年了。歷經戈壁灘上的風蝕沙侵,古城高大的城牆依然聳立,整個城池輪廓完整地保留著。黃土夯積的土牆高達10米,城內城外的街道和牆基依稀可見。沿西牆向北,四公尺高的尖頂卒塔婆立於古城牆的西北角上,成為黑水城特有標誌。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從空中俯瞰黑城全貌,拍攝於1987年。

1275年,馬克·波羅曾經來過這裡。他描述說:“居民頗有駱駝牲畜”,“以農業牲畜為主”。可見當時此城還是一派興盛祥和的景象。

那麼,黑水城何以被廢棄?毀於何時呢?

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很早以前,黑城原本是西夏國的古都,守城的將領叫“巴特爾哈拉”(黑將軍)。他憑藉自己有戰無不勝的軍隊,試圖攻打中原的皇帝。皇帝派大軍征討,雙方在沙爾扎山激戰,黑將軍巴特爾哈拉被打敗了,退回黑城。中原大軍久攻不下,便截斷了從黑城南北兩面流過的河流。巴特爾哈拉見水源被斷,就組織軍民在城西北角上掘井,一直挖了八十多丈深,仍見不到水。巴特爾哈拉決定棄城決一死戰。他把全部財寶投入枯井,金銀財寶就有八十多車!他毒死妻子兒女,率眾衝殺城外,結果全軍覆滅。從此黑城成為一片廢墟,而中原來的軍隊始終沒找到投入枯井中的財寶。”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斷壁殘垣——拍攝於1987年。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航拍現今的黑水城。

傳說自然不能代替事實。黑水城廢棄的時間並不像傳說的那樣早,元朝曾在這裡統治了九十年。明太祖發佈討元公告,1372年遣大將軍馮勝出徵河西。將領傅友德途經亦集乃時打敗守將俞竇兵,亦集乃總管逃跑,另一守將卜顏鐵木爾投降,黑水城陷落而遭遺棄。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黑水城遺址東南角,一處清真風格的遺址。

黑水城人去城空,但是城中藏寶卻誘惑著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探險家。1929年前蘇聯地理學家科茲洛夫,第三次來到黑水城。他僱傭當地牧民進行了兩個月的挖掘。挖到一定深度,便趕走牧民,由他的人自己挖。兩個隊員跳入坑中,立刻鼻子流血,一人當即死亡,挖寶被迫中止,洞穴重新填埋。

又有“洞內有大蛇守護,凡人不得入內”的傳說散佈開來,給黑水城塗上了更為神秘、虛幻的色彩。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俄羅斯探險家、考古學家科茲洛夫(Pyotr Kuzmich Kozlov)分三次對黑水城進行了洗劫,他的“探索”並不是考古式挖掘,而是破壞性挖掘——這位俄羅斯籍“摸金校尉”從黑水城盜寶無數,據稱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都沒能整理完他所盜之寶的具體規模。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繁華落盡,一夢成殤。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城外西南角的伊斯蘭教禮拜堂。穹廬式屋頂的壁龕樣式禮拜堂,完全由黃土坯壘就,整體建築保存基本完整。

其實真正的珍寶還是大量的西夏以及元代文物,如佛像、佛畫、文書、紙幣等等,甚至還有西夏文漢文字典。乾旱缺水保護了這些文物,可惜的是許多文物被英、俄等國探險隊多次挖掘出土,帶出國外。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西夏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內頁。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黑水城出土的大勢至菩薩絲綢畫,現存於俄羅斯冬宮博物館。

在黑水城中黃沙入侵,古城東側早已被流沙吞噬。城南部和西北各有一條寬闊的幹河床。城外清晰可見大量的民宅、街道遺痕。古河床連著條條水渠穿插於城外的村舍阡陌之間。

可以想見,當年的黑水城曾經是三面環水,城內城外有水網相連。男士荷鋤耕作引水澆田,女人在溪邊淘米洗菜、浣衣勞作。考古學家認為,黑水城的興廢與水有關。古城中沒有任何焚燒痕跡,從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完好的絲織品、紙質書稿推斷,古城廢棄非戰火所致。額濟納河水源枯竭造成嚴重缺水,無法生存是直接原因。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戈壁沙漠時而會遇見沙暴。藍天一角,狂風驟起,風捲著地上的黃沙,在天地之間翻滾著來襲。

天山以北的世外桃源巴里坤

新疆四面有山——她被阿爾泰山、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等世界著名的大山環繞,天山橫亙其中。天山像一條扁擔,擔起了山北的準噶爾盆地,山南的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北接阿爾泰山,塔里木盆地南緣崑崙山脈。所以說“三大山脈相間兩大盆地”構成了新疆的地形輪廓。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天山北麓

天山在這片土地上是極其顯赫的。這不僅因為他有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重要的是他有無數條河流孕育洩出,其水源是陷落盆地、草原和綠洲的生命線,與人類有著密切的伴生因緣。山南是農耕民族的綠洲家園,山北是遊牧民族世代巡迴遷徙的草原。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巴里坤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下轄自治縣,此處一派田園風情。

當遠方出現了森林、村莊、田野時,在大漠裡奔波的人甚至不敢相信,害怕那是騙人的幻覺,空歡喜一場。可是雪山也已歷歷在目,天山!他是綠洲的“燈塔”!天山下準有綠洲。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夕陽的暖調讓人一掃疲憊

天山山脈東端,巴里坤的確是一個奇蹟,它呈條狀東西伸展,整個草原一馬平川,四周為群山環抱。得天獨厚的是,這片草原被天山山脈瀉出的河水滋潤,數條河水匯成了巴里坤湖(古稱蒲類海),於是水草豐茂,人類生息。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靜謐的巴里坤湖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天隅之間

巴里坤湖屬於高原湖泊,但竟是鹹水湖。既不能飲用,也不生有魚蝦。湖中蘊含儲量豐富的芒硝礦和鹽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生物滷蟲(豐年蟲),而這正成為禽鳥棲息覓食的好地方。時而鳥群奮飛,嘰嘰喳喳,聲聞數里。夕陽西下,湖面靜謐而莫測。青山綠谷之中,湖水在夕陽的映襯下嬌豔清澈。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巴里坤湖,鳥兒的棲息所。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天空高遠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此處山巒之下是哈薩克族人的家。

巴里坤的確是個好地方,宜牧宜農的豐饒土地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自漢以來至明、清各代,巴里坤一直是匈奴等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激烈爭戰的地方。近一二百年間,哈薩克族聚遷巴里坤,正式成為這裡的居民。他們賴草原、牛羊、駱駝以為生,曾經鮮與外界往來,把巴里坤當作自己遺世獨立的家園。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哈薩克氈房內,哈薩克婦女縫製傳統毛毯。

哈薩克族人熱情淳樸,由於語言不同,我無法與他們聊天交流,看得出,他們十分友善。每當我舉起相機,哈薩克人就會雙手垂下,與你直面,靜靜地等你為他拍照。我用手比劃著,想用手勢告訴他們我並不想過多打擾他們。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哈薩克民族向以驍勇善戰著稱,但巴里坤一帶的牧民,曾經是為了躲避戰亂、賦稅而集聚到這裡的。常年飽受戰亂之苦、接連幾代的與世隔絕,使他們具備了謙和卑恭的品性,他們善待客人,甚至景仰外族人。一時間,我被這些謙恭、純樸而又嚴肅的哈薩克人、被巴里坤哈薩克部族的身世打動了,我也慢慢地跪了下來,懷著一腔複雜,拍下了他們。

《鬼吹灯》里的黑水城居然真实存在

名叫曼夏木哈那依的哈薩克族女子,一把冬不拉,彈奏幾十年。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

今天點一下“好看”

明天的文章會更好看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