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春人口民族概況

長春,簡稱“長”,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

[1][2]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3],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中國長春人口民族概況

中國長春人口民族概況

中國長春人口民族概況

長春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一帶一路”北線重要節點城市、中蒙俄經濟走廊節點城市、長吉圖戰略腹地城市、哈長城市群核心城市。

長春位於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19]

地形地貌

長春地勢較為平坦,為東部山區與西部松遼平原過渡地帶。以富峰鎮-上河灣一線為界,東南部屬丘陵-低山區,海拔高程多為200-400m,最高山峰為雙陽區東南部的老道洞山,海拔711m。西北部為衝洪積臺地,屬高平原波狀起伏地形,海拔標高160-200m;至農安-德惠-榆樹一線進入松嫩平原,海拔高程為137-160m,相對高差5-10m,地形坡度多在5°以下,最低處為榆樹市與松原市交界拉林河谷,海拔137.5m。全市低山丘陵佔地2.84%,高平原(臺地)佔37.5%,河谷平原佔59.66%。[20]

氣候條件

中國長春人口民族概況

長春文化廣場(5)

長春的氣候介於東部山地溼潤與西部平原半乾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類型。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於長白山地的阻擋,削弱了夏季風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故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冬季嚴寒漫長。年平均氣溫4.6℃,歷史上最高氣溫可達40℃,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溫度出現在1970年,為-36.5℃。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無霜期為140-150天,全年冰凍期為5個月。[21]

水文特徵

長春的地表水屬松花江水系,松花江、飲馬河、伊通河的中下游,還有沐石河、雙陽河、霧開河、新開河及卡岔河等流經境內,有波羅泡子、敖寶吐泡子、元寶泡子等主要泡子湖泊7處;市區的地表水,較大的河流為松花江的支流,也是飲馬河的支流——伊通河及其支流——新開河等。由於市區的下部基岩為中生代白堊系紅色巖系,岩層緻密,為一不透水層或含水性極微,因而無深層地下水源,故地下水貧乏。

人口結構

2017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38.3萬人,三縣(市)人口310.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8.61‰,死亡率15.01‰,自然增長率-6.39‰。[20]

民族分佈

長春市有50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31.95萬,佔全市總人口的4.2%。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5個世居民族。有4個民族鄉: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九臺區胡家回族鄉、九臺區莽卡滿族鄉、榆樹市延和朝鮮族鄉。43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市級少數民族社團6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7家;市級朝鮮族群眾藝術館1所;鄉級少數民族文化站4所。民族中小學13所;民族醫院1所,民族鄉醫院4所,少數民族聚居村合作醫療點43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