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納頂的“阿東書記”!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嶽扎鄉中納頂村,2014年被評定為貧困村。也是這一年,嶽扎鄉幹部段內東,接受組織安排,到村裡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他和中納頂的脫貧故事。

段內東現任丹巴縣嶽扎鄉綜合服務站站長、中納頂村第一書記。作為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幹部,他對中納頂村的貧困面貌有著十分深刻的瞭解。

自擔任村裡的第一書記以來,因為長期的紮實工作,他被村民們親切地稱呼為阿東書記。面對村裡的貧困現狀,他擔負著村民們的期盼,也讓自己明白了肩上的壓力有多重。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落地,他感覺到,這將是村裡千載難逢的大好發展機遇,抓住這個機遇,才能讓村民們的生活得到徹底的改變。國家的好政策如何才能在村裡落地開花結果?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單就修村裡的路來說,就需要做大量的協調工作,對於農民來說,土地是命,因為修路要佔自己的土地,這其中的利益權衡會拖慢整個工作進度。

中纳顶的“阿东书记”!

為了打開工作局面,他決定先將條件成熟的地段投入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最先通路的村民們不僅將車開到了家門口,也能將拖拉機開到地裡幹活,大大減輕了村民們的勞動強度,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看到通路後的便利,村民們對修路的觀念有了很大轉變。

緊接著開展的村內電網改造、水利建設、通信工程都得到了順利實施,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也在逐漸改善。環境好了,如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增收致富仍然需要產業發展作為支撐,要如何找到一條適合當地群眾持續增收的產業呢?在許許多多的種養殖中哪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呢?

中纳顶的“阿东书记”!
中纳顶的“阿东书记”!

村裡的貧困戶鄧永明,家裡世代都種植當地的紫皮馬鈴薯,但因為產量低,加上原來村裡沒有公路,所以就只是自給自足的進行生產。因為紫皮馬鈴薯的品質好,在嘗試性地進行少量的售賣後,迅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通過充分的調查走訪,段內東認為,種植“紫皮馬鈴薯”在土地、人力、技術等方面都有優勢,嘗試規模化種植,就能讓村民們走出一條長期持續增收的路子。

有了修路時的工作經驗,段內東有了底氣,他開始在村裡嘗試鼓勵積極種植的農戶擴大紫皮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村裡的貧困戶鄧永明一家,在他的建議下,2016年先進行了擴大種植,他把家裡的2畝地全部種上了紫皮馬鈴薯,當年共採挖出售5000多斤,由於品質上乘,口感好,當年他以每斤2元的價格出售,獲利一萬多元。為了徹底解決馬鈴薯的銷售問題,段內東因勢利導,由村支書帶頭,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對於村裡種植的馬鈴薯進行保底收購,村民們開始積極行動起來。

經過幾年來的種植經營,村裡的紫皮馬鈴薯產業形成了產、供、銷的鏈條,全村紫皮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60畝,實現農戶戶均增收300-500餘元。通過積極推進合作社優質管理,合作社先後榮獲“四川省省級示範社”、“丹巴縣優秀農民合作社”等榮譽稱號。在實現原生態優質紫皮馬鈴薯大幅增產、群眾持續增收的同時,完成了紫皮馬鈴薯綠色蔬菜A級標準申報認證工作。

中纳顶的“阿东书记”!中纳顶的“阿东书记”!

段內東說:“做基層和群眾工作,我覺得要真正的沉下心,和老百姓交朋友,要親力親為。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動老百姓,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去做”。

幾年來,中納頂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段內東也以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成績,得到了幹部和群眾的普遍認可。先後榮獲丹巴縣2015年度“優秀第一書記”,丹巴縣2016年度“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不僅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大家的稱讚與尊重,更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深刻內涵。

“阿東書記”是我州優秀第一書記的其中一個代表,他們常年堅守一線,解民之所需,答民之困惑。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帶領當地群眾走上小康的致富之路,為他們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