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要“常紅”,品質才是核心

互聯網時代,老字號的魅力和潛力有多大?4月8日,由上海報業集團主辦、新聞晨報·周到承辦的主題沙龍“老字號新勢力:上海老字號+互聯網的新路徑”在上海報業大廈舉行,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多家上海老字號品牌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上海老字號”和“互聯網”兩大關鍵詞進行探討。

“雖然有5公里遠,但就想吃這一口。”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周嵐如此描述“老字號+互聯網”能夠獲得的號召力。數據顯示,2018年在互聯網平臺上,餐飲配送距離最近的一筆訂單不到50米,小於200米的配送訂單增長量超過76%,大於5公里的訂單增長大約248%。從上海老字號在“互聯網+”的創新探索看,很多選擇了擁抱互聯網,從而收穫一大批年輕用戶。比如,大富貴、杏花樓、立豐等老字號紛紛入駐外賣平臺,不僅做正餐,還瞄準了下午茶、夜宵等“第四餐”,受到年輕人歡迎。

將“網紅”做成“常紅”,是老字號創新路上的關鍵一環。與會人士認為,對老字號來說,產品本身的品質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創新不能脫離產品本身;尤其是餐飲老字號,“好吃”最為關鍵。在營銷方式上,老字號則要與時俱進,不能只在“傳統技藝”“歷史悠久”“海派文化”上做文章。

新雅粵菜館、杏花樓、綠波廊、南翔小籠、大富貴等老字號品牌代表則現身說法,分享了各自在互聯網時代的探索。

新雅粵菜館營銷策劃部總監毛勇介紹,他們在2013年就產生了擁抱互聯網的想法,近年來與淘寶、餓了麼、盒馬等互聯網平臺都有合作,但這種合作不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互聯網的合作更應該是一種融合,而不是站在對立面”。比如今年,新雅就與盒馬合作推出了聯名款青團,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杏花樓也較早入駐互聯網平臺,在2014年就成立了電商部並開設天貓店,2015年又上線京東和1號店。品牌電商部總經理張曉鳴表示,“互聯網需要話題,對老字號而言,創新出來的新產品就是話題,由此切入,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一品牌的存在。”

老字號藉助互聯網獲得新動力的同時,也會遭遇挑戰。“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遊玉敏坦言,外賣和電商零售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但從手藝角度出發,有些老字號產品“觸網”還有難度。比如,如果將小籠包做外賣,產品質量很容易受到運輸環節的影響,消費者拿到外賣時已經嘗不到堂吃那樣的美味。所以,如何在新的服務方式下堅守工藝和品質,仍舊值得老字號探索。

沙龍主辦方表示,“消費者喜愛的上海老字號品牌”評選活動還在繼續,消費者可以通過投票地址https://i.imdadui.com/t37484/wx/entry為心中所愛投票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