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 銀行中長期融資支持可期

本報記者趙萌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指導意見》的最主要看點在於,其以綜合性文件的方式統籌各方,多舉措、全方位改善中小企業營商環境。

去年以來,一系列政策重點從金融角度探討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不僅是供給層面的問題,還有需求層面的問題,也就是中小企業本身的問題。”曾剛強調,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效需求,使其與銀行機構的貸款投放能力和意願對接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資金需求端與供給端綜合施策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只依靠金融是不夠的,還需要財稅的支持。供給側融資成本的降低只能惠及那些向銀行借了錢的中小企業,而財稅支持則能夠涉及所有中小企業,無論它們是否借了錢,都能夠直接降低其經營成本,更重要的是這為那些原本不敢向銀行借錢的中小企業增加了借貸動力。”曾剛表示。

事實上,監管層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後,銀行機構向中小企業放貸的意願與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遊離於銀行信貸支持之外,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仍存在一定“梗阻”。

究其原因,曾剛分析認為,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不少中小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創新發展能力不足,對未來預期的不樂觀直接導致其投資意願較弱;同時,部分中小企業經營效益不佳嚴重影響其還款能力,導致自身不願意向銀行借錢。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為此,《指導意見》提出,“改進財稅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減輕中小企業稅費負擔;完善政府採購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充分發揮各類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與現行的財稅金融政策不完善有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需要形成財稅、金融、產業的政策合力,特別是財政政策應進一步發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曾剛表示:“中小企業不敢借貸的主因還是賺不到錢。一方面,財政開支增加提高中小企業收入,另一方面減稅降費降低經營成本,只有這‘一升一降’,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才能夠得到釋放,投資信心不足導致的不敢借貸問題便能夠得到緩解。對銀行來說,風險溢價也將下降。”

完善考核機制強化激勵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第三部分專門針對“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出相關意見。受訪專家一致認為,其核心要義仍在於降低包括風險成本、監管成本等在內的銀行機構放貸成本,從而提高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意願與能力。

“建立分類監管考核機制”是上述意見之一,專家表示,從考核機制入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有其積極意義。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完善考核是促進政策措施落地的重要方式,是一種激勵機制。出臺再多舉措,如果不化身為考核,銀行機構則很難有動力去落實,特別是銀行機構的一線員工。

《指導意見》提出,“研究放寬小微企業貸款享受風險資本優惠權重的單戶額度限制,進一步釋放商業銀行投放小微企業貸款的經濟資本。修訂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適當放寬考核指標要求,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入”。

曾剛認為,無論是容忍度的提高還是風險權重的適度降低,放寬考核指標要求的要義在於提高銀行開展小微信貸的實際收益率水平,降低機會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銀行機構開展小微信貸的意願才會相應增強。

吳琦對此持有相似觀點,他認為,小微企業作為弱信用資質主體,規模小、實力弱、合格抵押物不足。如果監管政策未充分考慮小微企業的特徵,制定差異化的監管政策,而採取一刀切的監管指標,就無法調動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積極性,商業銀行的低風險偏好也使得其不會將信貸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

“總行的考核就是最好的‘指揮棒’,能夠引導基層行在普惠金融服務上更多地投入力量、配備資源,加大扶持力度。”據中國銀行(3.870,-0.03,-0.77%)普惠金融部總經理朱軍介紹,該行基層行讓利給小微客戶的FTP,總行會進行全額補貼。央行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分為兩檔考核標準,中行內部同樣把這種鼓勵政策傳導給分行,普惠金融業務餘額佔比和增速越高的分行,獎勵也越多。這些措施目前已發揮出明顯成效。

中長期融資支持可期

近期,中央、監管層大力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但事實上,除了資本充足率之外,銀行還面臨不良貸款率、合意信貸規模和流動性等監管指標約束。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存貸增長不匹配的問題日益嚴重,部分銀行存貸比甚至超過了100%。上市銀行2018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在息差、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的約束下,不少銀行機構將信貸優先投向信用卡、房貸等零售領域。因此,進一步為銀行放貸中小企業“鬆綁”勢在必行。

吳琦認為,激勵和提升銀行放貸意願與能力,應從資金供給端和資金需求端綜合施策。一方面,從資金供給端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的統籌協調。財稅政策要進一步發力,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以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穩健貨幣政策要保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繼續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注重貨幣政策的傳導和疏通;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合意信貸規模和流動性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引導商業銀行改革內部考核和服務機制,提升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信貸供給意願和能力,特別是中長期信貸投放。

“期限錯配始終是個問題。”曾剛認為,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銀行負債端受到貨幣基金等衝擊,流動性風險趨於上升。銀行存款來源一般以短期為主,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中長期支持無疑也同時加大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因此,曾剛建議,要想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中長期信貸支持,必須要有相應的中長期資金和政策配套,一是降低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將這部分長期資金釋放出來用於中小企業中長期信貸;二是適度拉長再貸款期限,充分發揮帶有貼息性質的再貸款資金的低成本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