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兩朝的科舉有什麼不同?

matrix5187479129



宋朝科舉與唐朝科舉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於取士只憑考試成績決定,除武舉、制舉,都要有官員推薦外,其他 科目應舉不再需要薦舉。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在隋朝打下的基礎下,自唐朝開始,完全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和朝廷選官,無不以考試為重,科舉制成為重要的制度。

唐朝取士之科,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無論學校生徒,還是州縣鄉貢,都要經過考試決定去取。

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參加相應的考試。唐代科舉的科目甚多,常選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等。明經又分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史科。這些科目每年舉行一次,也稱常科或常舉。諸科中最受人重視的是明經、進士二科。因為唐代尚文,後來明經也不為人所重,而以進士獨貴。進士科“盛於貞觀,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唐朝完善的科舉之下,使其“野無遺才”,極大加強了國家的統治,也難怪唐朝的國祚在單一的大一統王朝中最長!

宋代科舉在唐朝制度的基礎上,有了不少變化。《宋史·選舉志》說:“宋之科目,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常選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為盛。神宗始罷諸科,而分經義、詩賦以取士。其後遵行,未之有改。”

宋朝科舉只憑考試成績決定,除武舉、制舉,都要有官員推薦外,其他科目應舉不再需要薦舉。

宋太祖趙匡胤在乾德二年初置制舉,詔曰:“今後不限內外職官前資、現任,黃衣、布衣,並許直詣閣門,進奏請應。”即不論官員、平民,任何人都允許應舉。宋仁宗趙禎在慶曆六年,對制科考試則加了一條限制:自今制舉“須近臣論薦,毋得自舉”,凡應制舉者,必須有“近臣論薦”。”

宋朝還有獨特的特奏名制度,專為多次參加省試或御試落榜者而設。這樣的落榜者年齡在40或50歲以上的,由禮部奏其名,直接參加殿試,分別等第,一律賜予出身或授予官銜。特奏名收羅久困於場屋的士子,數量龐大。

宋朝對於讀書人如此之優待,也難怪有著文宋之稱。


宋安之



唐宋兩朝時的科舉形式沒有太多的不同,相比來說,宋朝的科舉制度更為完善,對於招攬人才起到更好的作用。兩者不同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種:

一、唐朝時的進士人數,遠遠少於宋朝。唐朝整個時期一共招考263次,進士卻只有6637人。而宋朝雖然只有118次,卻進士人數達到42548人,由此而見,宋朝進士名額是大大擴招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唐朝進士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宋朝則是現在抗擴招後的了。當然,考進士的難度還是很高的,和現在考清華北大差不多。

二、宋代進士一登科即可授官。

唐朝時,就算你考取了進士,也不見得就馬上“分配工作”,成為官吏。像韓愈老師,就考了進士後做了多年的冷板凳,天天急得發瘋,給宰相們上書,求個官做。後來沒辦法,主動要求去正發生兵亂的危險州府去當幕僚。而在宋朝,一登科後就保“分配”,肯定有官做。

三、宋代科舉相比唐朝更為公平。

宋代因為完善了糊名制度、鎖院(主考官封閉起來)制度,使得錄取更為公平合理。而唐代送後門,託人情的情景屢見不鮮,王維因出賣色相,給公主彈琵琶而獲得高中,杜牧因有吳武陵的人情,而“屠沽不能易”(就算杜牧是殺豬的屠夫也要讓他中舉),所以唐代各種行卷請託等“潛規則”、“暗交易”,屢見不鮮,像孟浩然、賈島、張祜、羅隱等人才,都終身不第,黃巢因為沒有中舉,一怒之下造了反,直接葬送了唐朝。而在宋代,幾乎所有的知名文人都出身科舉,像狀元張孝祥、文天祥等,都是非常傑出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宋代選拔人才機制的完善與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