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1-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羅曼·羅蘭 《約翰·克利斯朵夫》

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羅曼·羅蘭 《約翰·克利斯朵夫》

年過三十,看到這句話,不禁心中一緊。身邊同樣年紀的朋友,有人已經事業有成,子女膝下環繞;有人尚未成家,依舊在拼搏;有人為遲遲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而苦惱。

各種煩惱或機遇,都會在三十歲這個節點顯現。

孔子曰:三十而立。

但結合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卻又不得不思考:我的三十歲,是真的“而立”了嗎?還是隻活在過去的影子裡,不斷的重複自己的喜樂悲歡?

2-

大部分人之所以會在二三十歲就死去,是因為自己沒有繼續去認識自己,潛意識中一直在告訴自己,夠了/好了/就這樣吧。

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沒有清醒認識自我的痛苦

但是歷史也告訴我們,一個時代是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發展,總有更多的新生事物冒出來,讓人應接不暇。

但只有一點是不變的,即:閱讀是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的最好方式。

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3-

二十五歲以後的人,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工作經驗。一旦停止思考和自我認知,則會停止前進。而時代對於個人停止下來,不去繼續學習,更多的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這個時候也許還沒有辦法行萬里路,畢竟那需要時間與金錢。那麼讀萬卷書就是性價比最高的提升自我方式。

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一本書,在其創作過程中,有作者的思考與心血,即使是小說,也要符合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有著內涵的特殊意義。

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思索,背後事物和人物的內在關聯是什麼,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在思考後得出自己得結論,再去驗證,尋找資料,繼續閱讀,讓整個閱讀行為體系化的延伸發展。

如果只是簡單的翻閱,其實讀書和我們看了一集肥皂劇沒有任何差別。最重要的差別還是在於思考。

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通過閱讀與思考,我們能夠在書中體會的,又何止是作者寫出來的那些?

將書中的精華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將閱讀時的思考,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日三省吾身,不斷地修正自己,抓緊時代的脈絡。

這樣又何愁自己會在三十歲“死去”?即使那天真的到來,還要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三十歲了,三十而立丨通過閱讀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