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七八糟的

亂七八糟的

《活著》是餘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果大學時代,在現當代文學一科沒有偷懶的話,至少應該聽說過中國這位先鋒派作家的成名之作。那時候在書本上用筆勾畫出來的備考內容對這部長篇小說來講,應該是相對客觀準確的評價。這些屬於專業文學範疇內的文字,如果能激發起你閱讀這作品的興趣,那就太好了。

今年四月伊始是個什麼模樣,我著實記不清楚了。看著到手的新書,心裡還是有些迫不及待的。冠冕堂皇的藉口就不再羅列,總歸是耽擱了十來天,才真正將這本書放在手邊,以待閒暇時間能夠走進文本,彌補一下荒涼的精神世界。

買的這本書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封面黑色佔據了絕大部分,明顯區別於霽月清風般舒朗,視覺上先入為主的給一種沉重的感覺。“活著”作為這本書的名字,設計成白色,字體上並不搶眼。右邊有著餘華簽名,紅色,普通圓珠筆般粗細,像極了心電圖上的曲線。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看了一眼裝幀設計者的名字。

翻到目錄,不解之餘,我竟以為買到了盜版。本人數學不大好,但掰著手指頭數數還是沒有問題的。寫在正文前面的序言竟有五篇之多。或許是我眼界狹窄,見識不多,但本心裡認為相較於普通的作家作品來說,這個數量是有點超乎尋常了。我向來是不愛讀序言的,總覺得這裡面寫的作家本人或其他觀者的印象、感受、評價,如果認真讀來,總會不知不覺間滲透到我的思想裡來。我要的是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受任何其他人的暗示和強加的。書到自己手裡,總得順自己意,任性一點無傷大雅。於是我跳過前面17頁的序言,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直接走進那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中。

不得不說,這個穿著破衣衫,皺紋裡夾雜著泥土的老漢一生是悲慘的。在不同的時期,他經歷了敗家、抓壯丁,最親的人一個接一個的在自己眼前死去。到了,僅有一頭上了年紀的老牛陪伴著自己孤獨終老。時代的洪流在福貴身上打下一個個堅實的烙印,枕頭底下的10塊錢很好的證明了福貴對死亡的不再懼怕,如果那一天到來,我相信福貴能夠坦然接受。他很是能夠想明白,活著目的不是為了別人的言說,純粹就是為了活著而已。福貴的一輩子,就像是空曠傍晚中飄揚的那一縷歌聲一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

那片廣闊土地上的水稻割了一茬又一拆,人換了一撥又一撥,白天夜晚週而復始,到底那些逝去的時間上的人和事只能存在記憶裡,觸摸不到了。

或許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年代,沒有正式的感受過撕扯人心的磨難,所以不能切身體會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我覺得,人還是不要活成福貴的好,活著的目的也不僅僅為了活著,那些在我們生命中來來去去的過客,似煙火般短暫而燦爛也好,如細水長流也罷,甚至是一陣風、一片落葉、一群螞蟻走過後留下的痕跡,終將作為一種刻骨銘心的經歷鐫刻在生命歷程上。也正因為此,短暫的生命不再蒼白,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長度和厚度。沒修行到那樣高的境界,在紅塵中,還是不要看破紅塵的好。

合上書的時候,心裡悽悽。於是將前面的五篇序言認認真真的讀了一遍。其實,隨著時間的沉澱,作者在給不同版本的書寫序的時候,對這部嘔心之作的側重稍有不同。中文版寫於1993年,那是餘華完成小說剛剛擱筆的時候,他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他也急於將《活著》的內心世界剖白出來,展示給人們看,很是鄭重。英文版和韓文版著墨較少,相對簡單。我喜歡他為日文版作的序,話語樸實、自然,舉的小例子有趣。

生活在希望裡奔波,在於自己,也為著別人。苦根不一定苦,福貴不一定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