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迷信“8小時睡眠”

許多人一說起睡眠,都覺得只要睡夠8小時就是正確的。

確實,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生活的樂趣讓我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因此都會習慣性地壓縮睡眠的時長。因此睡夠8小時,就成為人們心目中正確、又遙不可及的正確答案。

但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和美國癌症學會花費6年時間,對超過100萬名研究對象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每天睡眠時長超過8小時、或少於4小時的人,死亡率竟然高於每天睡6、7個小時的人。

這個違背“常識”的調查結果,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到底睡多久才是正確的做法。


誤區一:睡夠8小時就好

一天要喝8杯水,一天要睡8小時,很多媒體和長者都如此一遍一遍地灌輸他們認為正確的觀念。

甚至在自媒體爆發的當下,許多公眾號的標題會直接寫出《長期睡6小時和睡8小時,差別居然有10歲大》。

甚至有些女性為了追求留住青春,每天晚上都煞有介事地早睡,誓要完成多睡讓自己越睡越年輕……結果卻是適得其反,經常下半夜就自然醒來,折騰到鬧鐘響起時,整個人都頭暈腦脹,心浮氣躁。


別迷信“8小時睡眠”

其實人體本身是有著自我的調節機制的,在晚上10點左右會迎來一天當中的生理低潮期,這時我們感受到的睡意是最濃的,只要摒除雜念,安心上床,不一會就能自然入睡了。但如果我們篤信“8小時睡眠論“,恐慌萬一睡不著就會完成不了8小時睡眠的目標,結果只會越想越緊張,越想越睡不著。等到徹底錯過生理低潮期帶來的睡意後,你心裡就更加堅信:今天,又是廢掉的一天。

8小時睡眠其實只是統計學上的人均睡眠時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每天睡8小時。在實際案例裡,就有研究對象每天按7.5小時睡都覺得睏倦不精神,在專家介入後調整成每晚只睡6小時,反而精神更好,身體健康也沒出現異常。


誤區二:睡眠=睡著

睡眠本身是一個連貫的生理過程,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躺在床上睡著的那段時間,包括入睡前後的90分鐘,其實是達成高質量睡眠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睡前的90分鐘被各種專家、媒體提及得比較多,普遍認為應該在睡前建立一套固定的入睡儀式,包括:

  • 關閉各種電子產品
  • 控制房間的光線
  • 調節睡眠環境的溫度和溼度
  • 整理自己的睡眠狀態


要做到以上4點,我相信對於很多有一定意志執行力的人來說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其實是睡醒後90分鐘的管理。

那麼,正確的睡後90分鐘,我們到底應該幹些什麼呢?

首先,不要賴床!也不要醒來就急忙看手機!

前面我也說了,人體是有自身的調節機制的,規律的作息習慣,會讓我們在每天早上鬧鐘甚至還沒響起時,就已經自動醒來了。這是因為我們體內的生物鐘會刺激分泌大量的皮質醇,它會讓身體變得更加清醒,從而應對壓力和危機。

長期賴床,會打亂生理節律,無法起到自然喚醒的作用。


別迷信“8小時睡眠”

不過對於當代人來說,相比賴床,更多人會因為手機焦慮症,傾向於一醒來就拿起手機處理各種通知和消息。但這往往會導致身體面臨更多壓力,提前透支皮質醇的分泌,使得整個人在接下來的生活工作當中變得精神不佳、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提早出現睏倦感。

正確的做法,應該在我們醒來之後,慢慢地坐起來,打開窗簾和窗戶,讓太陽光照射到房間裡來,並且呼吸新鮮空氣。這樣做能讓你快速清醒,並且將原本促進睡眠額褪黑素轉變成更有利於日間活動的血清素。

其次,是一頓豐盛的早餐。

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緊張,往往早上起來就急急忙忙趕著出門上班或上學。但要知道,一頓豐富的早餐,能夠及時補充一夜睡眠所消耗的能量,並且促進腸胃蠕動,更快排除代謝廢物。而且在進食之後,身體吸收能量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把早餐放到更晚的時間進行,不僅會影響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狀態,還會推遲午間的飢餓感,進而影響午餐及晚餐的安排。


別迷信“8小時睡眠”

其實我所說的豐盛早餐並不複雜,30克的蛋白質,加上一定分量的澱粉質,就已經可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一顆水煮雞蛋,或一杯牛奶,配上白粥或者燕麥片就足夠了。

最後,是進行身體鍛鍊。

運動本身不僅有益健康,還可以進一步激發身體機能的運轉,讓整個人也更加地精神抖擻。每天早上進行15到30分鐘的有氧運動,無論選擇游泳、跑步,或者徒步、騎共享單車上班,都能讓你這一整天都變得棒棒的。


別迷信“8小時睡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