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選科多樣化後,是更自由還是更後悔?

無論是剛步入高中的新生,還是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對高考改革一定都不會陌生。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佈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試點行列後,2018年12月,包括河北在內的8個省市也加入了高考改革的隊伍。2019年兩會期間,每個省都敲定了高考必改,很多省份會在今年5月前後落實如何改革,用3+3還是3+1+2,還是7選3。

"中國高校錄取特徵指數研究課題組"於2018年9月,在全國內走訪了25所學校,3000餘名高中生,進行了問卷調研。據數據統計百分之76.3%以上學生還沒有適應改革,臨近填報才開始計劃志願。百分之68.5%以上學生會忽視志願清單規劃,絕大多數學生只有臨近填報時才會想起來再做準備。

新高考改革:選科多樣化後,是更自由還是更後悔?

由此可見,改革雖然提供給我們更多的選擇,但是複雜的選擇模式也給我們的未來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上千所院校,幾百個專業的選擇提前來到我們面前學生面前。同時政策也幾經調整越來越複雜,我們不但要進行學科能力、職業優勢、社會需求等多個維度的綜合分析,還要涉及多維度多變量的動態選優,這些變化僅僅依靠人腦的計算能力很難做到。

而在報志願之前,我們必須經歷的就是選科。新高考等於把三年以後才需要考慮的事情,提前提上了日程,對高一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在《教育部指引》的93個專業類的選考要求中,提及最多的是科目是物理,共被60個專業類提及(不含允許無要求的專業類),佔專業類總數的64.5%。有很多家長對此產生了疑問:"孩子不喜歡學物理,那選科是不是不好選啊?想全選文科是不是大學和就業都受限?"

新高考改革:選科多樣化後,是更自由還是更後悔?

中國高校錄取特徵指數研究課題組研究員龐國良教授認為,"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優先選擇愛好以及優勢學科,其次要考慮考生在學校的等級賦分,最後還要結合學生的目標大學、目標專業,科學地分析,理性地選擇。"

物理熱門但是不代表你必須要選擇物理,理科以物理為難點,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掌握。而且物理越學越難,適應理科學霸。這時就要根據興趣、成績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如果文科成績優秀而選歷史、生物、地理這個組合,未來能讀的專業集中在建築設計、資源環境這一類,大學和專業不會特別受限,對於填志願足夠。

新高考改革:選科多樣化後,是更自由還是更後悔?

所以建議家長和學生積極地面對,科學地分析,理性地選擇。有些家長僅憑自己無法透徹瞭解新高考,全屏熱門選擇不顧學生喜好,最後成績一塌糊塗。還有些學生對選科考慮不全面,被外界和自身的想法誤導,在後來的學習中才發現自己擅長什麼,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第一批參加新改革高考應屆畢業生王其(化名)直言,高一他選擇了物理、歷史和政治三門課作為選考科目,他喜愛且擅長文科,物理成績一直不好,但是家裡覺得這是填報志願時的熱門科目。在最後的高考成績中,物理成了拖他後腿的學科,他最終也沒有去要求選考物理的專業。所以學生在選科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綜合考慮。

新高考改革:選科多樣化後,是更自由還是更後悔?

新高考模式下選科無論對學生還是家長都是考驗,孩子得慎重再慎重,家長得調查再調查,一不能包辦,二不能威逼,三不能引導過度,這需要做極其細緻的大量工作。龐國良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通過數學建模,大數據運算,成功開發了志願填報指導工具及高中生專業傾向性測評軟件,精準的實現了考生、專業、院校的優化匹配。讓選科與志願填報的課題,實現了由經驗到理論,由複雜到簡單的質的飛躍。

新高考改革:選科多樣化後,是更自由還是更後悔?

此後,龐國良教授推出"高中升學規劃"講座,進行全國巡迴演講,並在全國重點高中進行巡迴講座,首創高考被錄取概率分佈模型及高中生心理潛能評價模型,成果彙集大量數據及分析,被評為高考"利劍",一對一幫助考生正確填報志願,讓高中升學規劃具備強大的理論基礎!龐國良教授表示"正確的選擇,才能有筆直的道路。"同時認為認為,只有認清自我、確定目標、提前佈局、科學規劃、才能完成人生的階段目標,為未來就業發展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