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導語:“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婆婆沒有義務一定得幫兒子兒媳帶孩子,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也說得過去。

但冷冰冰的規則代表不了親情的溫度,只要是有正常認知的婆婆,她都會知道,年輕人沒有經驗,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最初是需要老人插一下手,至少是先教會他們一些東西才行。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又或者,有些婆婆由於身體或別的方面的原因確實不方便或不想出手,她們情商夠高的話,也會為兒媳婦請好保姆或給足請保姆照顧月子的費用。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就是在相互體諒與照顧之中來的,有這樣的開頭,接下來的歲月便溫柔和煦得多了。

只是這樣的好運,菲菲卻沒有福氣遇上。婚後一開始,她原本是有工作的,只是當時懷孕七個月正常回來休假,生了之後卻遇到了難題。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婆婆原本那段時間就一直呆在自己女兒家裡帶孩子,看到兒媳生了也沒什麼表示,看她沒有想法要管,菲菲與老公一商量,就花了七、八千塊錢請了個月嫂回來照顧。

為此,她婆婆還曾經專程跑回來問價格,虧得他們知道老人的脾氣,已經事先跟月嫂交了底,說是隻有三千多管一個月,就是如此,對方還嘟囔了好一陣,意思是兒媳婦太嬌氣,自己丈夫搭把手,其餘的事情忍忍就過來了,不過就是生個孩子,架子端得這麼大,平白無故浪費錢。菲菲心裡有氣,但卻為了家庭和睦只得嚥了下來。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人都是一看到事情的開頭就能想到後續的發展的,婆婆的態度早已說明了一切,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的菲菲出了月子就主動遞辭呈辭了職。

實在沒辦法,孩子太小沒人帶,她孃家也在外地,母親身體也不好,鞭長莫及。他們家境其實也不太好,這樣一來,少了一個人掙錢,卻多了一張嘴吃飯,全都靠她老公一個人上班養家,經濟上的壓力一下子就大了起來。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大人還能節省一些,可是孩子卻不行,沒多久,菲菲便發現他們的生活質量每況愈下。為了補貼這個家,幫丈夫多分擔一些,她一邊照顧這個家、照顧孩子,一邊有時間精力就找點其他事做做補貼些家用,在此期間,她婆婆從來沒想要出力、也沒想出點錢幫幫自己的孩子。

菲菲不是那種很強勢而且不通情理的女性,她很明白婆婆沒有義務為自己帶孩子,生活有些窘迫,與兩口子的能力有關,怪也怪不到婆婆頭上,因此也沒有為此向丈夫抱怨。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只是生活壓力大,兩口子又忙,事情多而雜,再加上帶孩子又累,人一辛苦脾氣就大,意見不相符起來夫妻多少會拌嘴。原本這也正常,但她婆婆知道後就會站在自己兒子那邊責怪她。

意思很明顯,婆婆認為,兒媳不用上班,靠她兒子養,氣焰還這麼高,就是不懂事。不但不體貼兒媳婦帶孩子辛苦,反而吵著要她交生活費,說是他們家不能長期任她吃閒飯。再通情達理,遇到胡攪蠻纏又不體貼自己的長輩,一顆心也會涼,菲菲從此便打從心裡與婆婆生了嫌隙。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生活費的事情自然不了了之,她一直就是與丈夫在努力想辦法賺錢養家的,這一點對方也明白,哪裡會同意自己媽媽那種過分的要求?只不過打個馬虎眼哄過去而已,反正那時候婆婆還呆在菲菲大姑姐家中,也不是天天回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大概又過了幾個月,她婆婆可能明白自己兒媳婦並沒有上交生活費給兒子,坐不住了,後來回來說由她來帶孩子,讓菲菲每月負責4千辛苦費。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她用一種紆尊降貴的口氣這樣說道。“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菲菲一口氣拒絕了,與其賺了錢全都上交給婆婆,還不如她自己帶,平時還能想別的方法賺點錢,相比婆婆,划得來得多。對方條件如苛刻,她又如何能夠答應呢?

“兒媳,我幫你帶兒子,你去上班”“不用,工資給你都不夠”

三點評價:

所有的關係,如果一開始就在往良性的方向發展,雙方都能將心比心,建立起一種相互關心、相互信任的關係,那麼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

所有的離心離德,都是由於不能感同身受對方的疾苦所產生的。身為婆婆,別的時候可以不用過多管兒子媳婦,但在兒媳婦生孩子期間,多多少少費點心,還是說得過去的。畢竟這是人生大事,對方也真的沒人手、缺經驗。退一萬步講,不願意幫忙,也至少不要添亂才好。

小兩口之間的事情,就交由他們自己處理,什麼生活費之類、上不上班的問題,就不要干預了,幫也不見幫,事又管得寬,兒媳婦會服氣與服從才怪,大家說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