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農村生活是現在的好還是以前的好?

lichen20160703


生活現在好,精神方面以前好。我每年都從湖北迴河南老家封丘縣看望近百歲的老孃。每天沒事了就和鄰居聊天。我附近有一個八十歲的老哥問我,兄弟,現在有吃有喝了,怎麼沒有以前痛快了,心裡總覺得堵的慌。我說他是吃飽了撐不過。話是這麼說,老百姓不痛快總是有原因的。我認為老百姓不痛快一是社會不公,貧富差距太大,心裡不平衡。二是農村太無生氣,我們村在冊三千多口人,但平時村裡空蕩蕩的,見個人不是老頭就是老太太。根本見不到年青的人,我六十年代前在家時,可以說雞鳴、牛哞、馬叫、驢噓、羊歡,豬哼雖然窮,但有氣,百姓有過頭。可如今死氣沉沉,怎麼高興不起來。


豫王尚學


建國今年70年了,我只差幾年就和共和國同齡。農村生活是現在的好,還是以前的好,以我的經歷和我本地的面貌實事求實講,是現在好。也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後比改革開放前好,包產到戶比吃大窩飯好,文化大革命後比解放初期好,解放初期比解放前好。你要不是農村人,聽我慢慢講來。

解放前,國家落後,人民受三座大山壓迫,社會不太平,作為農民自己大多沒有土地,是租種佃種財主人家的田地耕種,租稅、官役、天災等過後,農村人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農民也站了起來,分得了田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且社會太平,農民的生活很安穩。

由於剛建國,當時國家一窮二白,工業欠發達,農民的負擔也是很重的,既要為國家的大型建設無賞出工出力,又要過度上交生產的糧食支持國家建設,那時農民的生活真的很苦很累,甚至有段時間連吃的都無有保證。

國家經過一段時間休養生息,經過短期的責任制,後開始農業學大寨,走人民公社的集體化道路,農村生活有所提高。

自農村全面實行責任制,田地分包到戶,大大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產量,又有進一步的提高。

不過,一直以來,農業稅、各種雜費、防汛抗旱等各項負擔,農民身上的擔子還是很重的。生活並不富裕。

自從改革開放後,農民自從脫離單一的莊稼活模式,可以外出務工了,才真正走上了富裕的康莊大道。而且自古以來的農業稅和其它雜費,不但不用上交了,國家反而對農民和農業給予補貼。

現在農村的樓房比以前高了、多了、漂亮了。

現在農村的私人汽車比以前多了、高檔了。

現在農村的孩子受教育的面普及了,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

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用靠雜糧為生,食肉、食油等都大大提高,減肥和三高這樣的話也開始在農村流傳了。

現在農村的孤寡老人,國家都給予了很好的照顧,專款專項,開設了鄉村敬老院,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現在農村的殘疾人,國家有殘疾人照顧,精準扶貧,殘疾人也有了基本的生活保證。

總之,國家為農民、農業和和農村,制定了許多的好政策,或正在制定新的好政策。

現在農民的生活比以前好,這是我作為一個基本與共和國同齡的老農民的真心話。

當然,社會在進步的同時,也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與進步的社會同步,如農村人病不起,老來難等等。

希望我們的國家以後會更為農民著想,農民的生活水平會更進一步的大提高!




一生好人2262


以前的生活好,我小時候,小夥伴們天天都在門口玩,田間地頭打鬧玩樂,小麥杆上打洞,跳躍,現在想想是無比的開心。

那時的大人女人們,三五成群做在一起,納著鞋底,做著鞋子,打著毛衣毛褲毛襪,不知聊著誰做的好,那種親近和喜悅是那麼的純樸。

男人們農忙完了,在家門口下棋,吸著圈煙,打個撲克交公糧,吃飯在門口一起,誰家蓋房,有喜事,提前好幾天都開始幹活幫忙,都沒有工資,還一個比一個乾的好。

現在門口看不到一個孩子,孩子們都在家裡玩電腦手機,個個都說出去沒意思。

女人們上班的上班,不上班也看不到人,都是手機控。

男人們聚在一起除了喝酒,就是玩手機,沒有多聊的話題。

現在成了金錢社會,誰有錢,就人五人六的,沒錢的都不想見人了。

我特別想回到以前,過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農村梨子


我是89年出生的,如果和我小時候的農村生活相比,那肯定是現在的農村生活好了。但是也有很多在那個年代過來的農村人,懷念那個時候的情懷。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的:


一、人均收入方面。最近的新聞也在說我們國家的農民人均收入在14600元左右,那麼想一想這個收入,是以前的農村收入沒法比的,雖然那時的物價便宜,但是物資也是很匱乏的!


二、衣食住行方面。我記得在我小時候過年了才能買件新衣服,而且還得是在新年的那天早上才捨得穿上,那時候買件新衣服甭提多高興了,現在的我們,買件新衣服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而且買衣服的地方也很多;

吃的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就說吃點肉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了,放在以前,能頓頓吃肉就是一種奢望,而且那時候的豬肉真的是稀缺了,只要家裡條件好的才能過年殺個豬;

居住條件也是大有改善,以前的農村多數都是土坯房,現在的農村幾乎家家都是磚瓦房,條件好的都蓋上二樓了,這都依賴於國家的三農政策好,有危房改造,也是造福了很多人;

出行方面,那時候能有個自行車就是一種奢望了,不管是上學還是做買賣的基本上都是靠雙腿的,而現在很多農村家裡都有車的,比如去縣裡或者去市裡一天都有好幾趟跑線的車呢;


三、農民種地方面的重大改革。以前的農村都是要交農業稅,不管你家收成如何這個稅是必須得交的,現在不光取消了農業稅,國家還有相應的種地補貼,也就是說現在種地的農民,不但糧食能賣錢,國家還有補貼,而且以前的農民種地,都是靠雙手和一頭牛,現在的耕種機械化讓農民省了不少的力氣;


四、教育,醫療和養老方面。以前的農村孩子要是家裡沒有錢交學費那就只能輟學在家幹活了,而現在國家已經是免去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學費,而且學生上學放學都是有校車接送的,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農村有新農合,如果有重大疾病住院了,國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給你報銷的,這就可以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以前可沒有這種待遇的。養老方面我家這邊是你交夠15年的費用,到了60歲國家每個月就會給你反錢的,雖然數目不大,但在農村開獎也還可以,以前的老人都是靠著子女養活的。


以上都是小閆的個人意見,我總結的還不夠全面,這些都是大的方面和以前的農村比真的是進步很多,從以前的填補肚子都是問題到現在的大部分農村都能安居樂業,真的是很大的進步,所以我認為還是現在的農村生活好!


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草根小閆


解放初期,分到田地,自己種地時挺好的。剛入社時也挺好。到了58年折騰,就連續三年饑荒,那三年真苦,活下來真不容易。62年開始好轉,一直到66年都不錯,之後打派仗等折騰,尤其是農業學大寨運動又把許多地方折騰得夠嗆,勞動強度太大,時間太多,累死累活收入多數地方在減少及分到的糧食也在減少,挨餓受凍的很多。一直到分田到戶後解放初的好日子才回來。以後又允許進城打工,收入又增加了許多。農村逐步開始出現大量的磚瓦房,甚至小樓。之後不交農業稅。後來不但不交稅,而且還有種糧補貼!這可是從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好事呀!自己再搞點養殖,搞點大棚蔬菜,或者一些加工作坊,都有收入。現在就算最勤快的農民,勞動強度及時間也遠不如農業學大寨運動時的。好多青年人都不肯在幹農活了。70年代初,三四天勞動都未必掙來一雙化纖襪子,一個月的艱苦勞動都掙不了一件滌卡衣服_衣衫襤褸是常態。


24270016


大家覺得農村生活是現在的好還是以前的好?

我曾經就題主的這個問題在春節前做過一期專訪,深入農村採訪了無數的的農民,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村人都說農村生活是現在的好,人們的日子和以前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就我們當地山區農村來說,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們山區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就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在我記憶深處,我最記得以前我們村在大山裡,不通路、不通電,沒有自來水,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住的是漏風漏雨的土坯房,吃的蕎麵疙瘩和包穀雜糧飯,還飢一頓飽一頓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大的穿了縫縫補補改小了給小的穿,父母一年四季苦到頭,為一家子人的吃飯問題發愁。


那時候,家家戶戶奉行的是“量入為出”的持家之道,攢點錢很難還要計劃著花,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吃不好穿不暖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至於買車、蓋新房或者出去旅遊那簡直不敢想象。

如今,無論是大村小寨,筆直通暢的水泥路面修到家門口,新農村建設讓農民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農村裡人們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可以說,大部分的農民都過上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好日子。


但是,在人們整體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於是人們開始從以前家家戶戶一個樣無法比的狀態進入到相互攀比相互較勁的惡性循環怪圈裡,每次看到網上各種吐槽說現在的日子不如從前,懷念以前什麼什麼的怨言,我不勝感慨。

在今天衣食無憂的和平年代,我們應該有我們這樣偉大、安定、和平的祖國驕傲,也應該為我們今天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而慶幸,可是人們卻覺得自己生活在焦躁和困惑裡,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謂的物質豐富了而精神空虛的緣故吧!


其實,我個人認為,把心態放平和一點,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多些坦然和感恩,少些抱怨和糾結,也許生活就會簡單些,我們就會快樂點,因為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每個人睡覺都是一張床,吃飯一日都不過是三餐罷了,你說是嗎?如果真讓你退回到以前窮苦的年代,我想,誰也不願意吧?


花腰妹


農村生活是現在的好還是過去的好?這個問題得從幾方面來看!

其一:如果談物質生活,當然是現在的生活比過去的好,我是71年出生,標準的70後,出生在蘇北農村,我們小的時候,早飯是紅薯山芋,晚飯還是紅薯山芋,人也吃,豬也吃……

吃頓麵食都是逢冬過節才能吃到的,記憶中的豬肉燉粉條都是除夕晚上才有的佳餚。

那時候大人孩子基本上穿衣服都是一個顏色,幾個手指頭都數的過來,補丁摞補丁。那時候沒有太大的貧富懸殊。去飯店吃飯那是一種奢望,連想都沒有那膽量想!

現在是想吃什麼吃什麼,應有盡有,雞鴨魚肉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從小吃膩了的紅薯山芋居然成了稀罕物。商場裡裡的衣服是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再也沒有人穿帶補丁的衣服,哪個不是一年四季隨便換個三套五套的?好好的衣服非得要設計個窟窿,或者設計塊補丁在上面作為點綴,這是為啥?有錢了,任性!

其二:那個時候的蔬菜都是自己家家前屋後種的,因為買不起雞鴨魚肉,更何況也不容易買到,那時候的魚是自己下河摸魚摸來的。那時候的瓜桃梨棗都是自己家的,無論怎麼吃,哪怕不用水洗吃了也沒有病。

現在雞鴨魚肉已經進入尋常百姓的飯桌,菜市場買菜再也沒有自己家栽種的那品質,現在提倡說是綠色食品,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自己家菜園子裡面的玩意兒。

其三:那個時候的娛樂活動就是夏天的晚上,一個莊子上的男女老少大樹下,溝渠邊,麥場上三萬成群,張家長李家短的趣事,奢侈一點的就是大半年村裡來一場露天電影,什麼《南征北戰》《小兵張嘎》。

現在的娛樂無處不在,KTV,酒吧,看電影得去電影院,不花上幾百那都不叫看電影。

其四: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步行,莊子上偶爾有三兩家有自行車🚲的那可比現在的寶馬奔馳金貴多了,有自行車的人家往往被前莊後院,十里八村都知曉,因為誰家娶媳婦帶新娘得用得上!

現在的交通工具基本是小轎車代步,各種品牌的轎車川流不息,自行車🚲已經成為大眾鍛鍊身體的工具了。

還有:那時候的天是藍的,水是清的,豬牛羊都是吃草的。

現在我們要打響藍天保衛戰,還民眾一個碧水藍天……

所以這個問題到底如何界定?我想無論是過去的生活還是現在的生活都是各有千秋,但是最起碼得解決溫飽,發展經濟才能實施更大的抱負。如果一味的戀舊,懷戀我們兒時的時光,如果歷史依然停留在那個層面,那社會還如何發展?時代如何進步?因此:兒時的記憶是美好的,但是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立足當下,奮勇前行,書寫我們明天更輝煌的藍圖……


曉雙侃歷史


記得小的時候,玩伴是那麼的親切,幾個發小在一起,玩耍,無拘無束的!

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處處洋溢著和諧的氣氛,一家有事,百家幫忙 ,沒有貴賤,真情相待,物質不豐富,可是每天都是快樂的,也許是小的關係,大人的壓力也許比現在也不小。

大多數時候,是雜麵充飢,衣服是兄長穿剩下的,一年也做不了一身衣服,一雙鞋,一年也吃不了一回白麵,可是人們都非常健康,很少得病,都很平均,親朋之間是那麼的親切。

那個時候,收音機,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都是奢侈品,計劃經濟,買布,要布票,買油,要油票,買肉要肉票,一年吃不了幾斤油,一年吃不了幾斤肉,而且對於教育更是沒有多少認識。

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可是,放學回家,遠遠的就能聞到玉米饃饃飄出來誘人的香氣,也許是食物單一,也許是不撒化肥的原因吧?

那個時候,生產落後,大人們拉著大車,車上裝著農家肥,去撒地裡,所以我們還想,為什麼要人去拉車啊?一畝田也就收三四百斤糧食,人們要自己拿鐵鍁去翻地,收的時候會拿手去把小麥,現在想想是那麼的落後,落後的可笑,總盼著過年,好吃頓好飯。

隨著分田到戶,人們的生活有了翻天地覆的變化,收音機,電視機,縫紉機逐步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嚐到了吃飽飯,吃好飯的轉變,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提高了一個高度。

改革開放,又一次把人們的生活提高了,新的高度,家家蓋起了新房子 ,人們生活質量也有了更大的提高,人們不滿足於吃飽了,而且追求吃好了,有的家庭還買了汽車,樓房。

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追求精神生活了,廣場裡大媽們的廣場舞也成了新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心像大海30




西門觀點:當然是現在生活好,說以前生活好的人,要麼是不瞭解過去,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我出生於1955年,經過三年困難時期,經過十年文革,經過農業社大鍋飯,當然改革開放以後就不用說了。

小時候,最難忘記的就是飢餓,四五歲的時候,正趕上吃食堂飯,剛開始幾個月,還有糧食,吃得熱火朝天,後來就不行了。

當時也不是什麼自然災害,主要是男人全都大鬧鋼鐵去了,村裡就剩下婦女和孩子,地裡莊稼沒人種,沒人收。印象裡玉米也不少,晚上加班到場裡扯玉米包,去一個人發一個澱粉饃饃。



所謂的澱粉饃饃就是用玉米包在鍋裡煮爛以後,曬乾磨成粉,蒸窩窩頭吃。說實話,現在豬也不吃。但五歲的我為了吃一個饃饃,跟著大人一起加班熬夜。

記得經常餓得頭暈,整日坐在門檻上喊著要饃饃吃。食堂解散以後,還是沒有吃的,就把柿樹葉子摘回來拌上一點點麵粉蒸熟吃。還有吃山上黑色的荊條籽,吃進去,拉不下。

文革開始後,全國工業農業學校都受到影響,工人不做工,學校聽課鬧革命,學生免費全國大串聯,衝擊鐵路,公路。本來就貧乏的物質更加貧乏,大多數日用品都得平票證供應,一直延續到文革結束。



改革開放前的日子基本上用一句話概括:物質極度貧乏,吃不飽,穿不暖。當然,那時候由於大家都一樣窮,所以心理上感覺比較公平,雖然也有腐敗,但也確實比較少。這也許是一些人認為好的原因。

改革開放後,首先讓全國十幾億人吃飽了,不餓肚子了,有衣服穿了,後來也有房子住了。中國14億人口,僅有18億畝耕地,讓人人吃飽飯,是最了不起的事,過去幾千年沒有做到的事,改革開放後幾年就做到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特別是農村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地方的農村,農民生活已經超過城市,不但有了寬敞的住房,而且有車,現代化家電不比城裡差。



2020年,是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關鍵年,國家加大三農投資,一是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一是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徹底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加快城鎮化建設,使農民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小康。

儘管現在農村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城鄉差別依然很大,但與過去農村相比,應該是好多了。如果硬要說現在的農村不如過去,要麼是不瞭解過去農民的日子,要麼就是別有用心,想否定改革開放成果。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大家覺得農村生活是現在的好還是以前的好?

現在的農村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是還有一些突出的農村問題擺在人們面前,讓人不得不去思考面對,我想某些問題一定影響了農村的發展!



以前的農村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雖然印象沒有那麼深刻,但還是伴隨了我們的童年,記得以前我們村裡就連吃的水都特別的困難,每天媽媽都會帶著我去村裡的大坑邊上給我洗澡,種地就更別說了全是靠人力,產量還不高,純粹的是靠天吃飯,那個時候大人只想著讓孩子吃飽飯,自己只吃我們剩下的。




所以不管現在的農村有多少的問題,都會比以前要好很多倍,至少可以吃飽飯不再為柴米油鹽犯難了,我們現在都長大了父母卻老了,有時間就常回家看看吧,或者給家裡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吧!別再讓父母操心了。

我是小古,分享農村見解,一起看三農,喜歡記得點點關注,轉發評論說說您的觀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