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如何做到“墨分五色”?

JOJO悠


首先了解一下所謂墨分五色是哪五色。

如上圖,先把墨分為乾溼兩大類,再依次從濃淡的角度分為:焦、濃、重、淡、清五色。這裡說一下,現在的瓶裝墨汁基本都歸為溼墨的範疇中。幹墨多半是是用墨塊在硯臺上研磨而得之。墨色濃淡的調製也有兩種,一是面前放三五個墨碟或硯臺,分別調製以備用。另一種則是用筆蘸墨之後再蘸水,或先蘸水溼筆,再蘸墨。後一種是懶人的做法,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對墨色的把控到了一定火候之人,方用此法。

如上圖,墨色的層次也多見於繪畫,用來表達會面的層次和立體感。

如上圖,近人林散之很強調用墨,說用墨要惜墨如金,要五色調和種種。林的字中也經常出現上圖這種墨疙瘩。各類書法展中學生們也照貓畫虎,前一兩個字塗幾個黑疙瘩,表示自己會用墨。

如上圖,王鐸在用墨上也有一套,或幹筆蘸墨,一口氣書寫到筆毫上墨盡,才去蘸墨,或上一個字很濃,下一個字又很淡,不知是如何做到的。視覺衝擊和層次感都很好。但若大家都去模仿,也就見怪不怪了。

總之,關於用墨這件事,我有兩個觀點。一是,用墨屬於書法的高級階段,初級和中級階段者只管把字寫好,別去研究用墨。二是,不刻意,凡事熟能生巧,寫到一定階段,掌握了書寫關係,瞭解了布白,墨色的掌握也就自然而然了。


屯元國學文化


墨分五色“幹、溼、濃、淡、焦”

其實主要說的並不是用墨的問題,而是用水的問題。

古語云“淡漠傷神”,所以用全篇用淡墨,不是一個極好的選擇,如董其昌也是以淡墨為主,但是五色俱全的。


幹,就是枯筆多,枯筆多,多筆力要求就很高。枯筆的毛刺,一定不能寫“滑”,得寫出力度,這其實很難,並不是寫出枯筆就算“幹”,那簡直連一個為學過毛筆字的人都能做得到。

溼,就是加水,林散之比較喜歡“溼”,他口中的溼,是先先蘸水,再蘸墨,用筆肚中的水去破開筆鋒中的墨,畫畫的一般都懂。

濃墨如王鐸,劉墉,都是濃墨,黑亮的那種。


焦,就是濃墨髮幹及其鮮亮的那種顏色。


說墨分五色,其實說的就是一篇作品中,墨色要有變化。

當然,這一切都是要在字寫好的基礎上才行,只有字寫好了,才能追求藝術豐富。

如果字寫不好,墨分八色也沒人看。


寫好字,墨色的運用就會自如,這時候自然會產生三兩種墨色變化,至於其餘的,可以在字好的基礎上另外追求參悟。


梁宇航


墨分五色本屬繪畫的專用術語,出自唐代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

“五色“並沒有統一的書法,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焦(黑)。

實際上乃是指繪畫過程中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本不必侷限於“五色”,也不是“五色”能涵蓋得了的。

“墨分五色”在書法中的運用,是指在書法藝術中追求墨色的變化:一方面來自於毛筆的特性,一方面是輔助藝術效果的表現。


毛筆蓄墨是有限制的:多則流出,少則枯而難以行筆。並且所蓄之墨用盡,需要再蘸墨,用盡之前自然會乾枯,蘸墨之後有又飽滿。

而墨色得濃淡,源自於墨汁的調水多少,水少則厚,水多則淡。過去用墨塊研墨時,對墨汁的濃度可以掌控,現在都用成品墨汁了,焦墨已不可得。

我倒認為,書法的墨色相對於繪畫要簡單很多,無非濃淡、枯潤。一幅書法作品,如果墨色變化過於複雜,會顯得亂,並且會掩蓋結體、線條之美,甚至影響線條的質感。


王遽常先生寫章草用墨較濃,寫到筆頭所蓄之墨擠幹,線條老辣,增強書法的藝術表現力。過去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也是指用墨濃淡的選擇。

具體而言,書寫之前,根據一幅或一次書寫的用墨量,用水調好,可以在廢宣紙上試一試乾溼濃淡是否合適,若要追求濃淡變化,可以準備濃墨汁和清水各一份,可以在統一的墨色之外,求得變化。

但是我們一般不主張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機巧性太明顯,失之自然。書法中“墨戲”可以偶爾為之,當不得主流。並且我們也不主張中途調墨,尤其是寫大字,一字之間,濃淡不一,裝裱之後,會看出作品發花。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觀點僅代表個人;圖片來自公開資料,如有冒犯,請通知撤換。


昭明書館


所謂的“墨分五色”是指中國水墨畫墨水的墨淡度。加上白就是“六色”,也可以引用到書法裡。下面就簡單探討一下墨分五色。

關於墨分五色說法不一樣,也比較多,不過歸根結底開始墨水是黑的,不管怎麼分都是黑為主題。小編認為還是以“濃,淡,幹,溼,黑”這樣解釋起來比較穩妥,也比較貼和主題,如果我們以“黑,白,青,紅,黃”來說的話,有些顏色不適合書法字體。

所謂“濃”即是重墨,也可以理解成墨和水的比例墨比較重,這樣寫出來的字比較厚重,色像上可能會差一點。

所謂“淡”正好和重墨相反,墨水的比例水比較多,寫出來的字可能就沒有那麼重墨那麼厚,但是色相會亮一點,一般水墨畫裡用來畫反光的地方,顯得比較亮。

所謂“幹”這裡的幹,不是指曬乾的意思,是指墨和水的比例墨更大了,看上去像是沒有水的滋潤一樣,不容易進紙,顯的寫出來的字比較“乾枯”水墨畫裡用來畫陰影地方,看起來比較暗。

所謂“溼”和幹正好相反,墨水裡的水比較多,更容易吃透紙,一般水墨畫裡用的比較多,直接渲染。

所謂“黑”是指本色。

“白”一般是指留白,一張紙不可能都畫上黑色,留白是顯的有成次感。

書法書法裡用“墨分五色”比較少,一般情況把握好墨水比例,書寫就可以了,正常情況書寫墨水的比例,墨水滴在宣紙上洇而不散就可以啦!



燎原學書


墨分五色,最初指的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意思是畫家在作畫的時候,在墨中加入適量的水,根據水的多少,並通過用筆上的快慢、輕重、澀滑、提按,在畫面上表現出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幹、溼、甚至飛白等效果變化。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並不是說墨真的能分出五種顏色。“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

宋元明清之後的書法家,特別是當代的書法家們,借鑑國畫用墨技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墨色的變化多端。所以說書法用墨,也能體現出濃、淡、幹、溼、飛白等效果。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在墨中加入份量不一的清水,再加上書寫的時候,運用快慢、提按、輕重、澀滑、甚至停頓等豐富多樣的筆法,(還有一種技法,就是蘸墨一次,儘量一次把筆毫中的墨用完,再蘸墨),這樣就會在一幅書法作品中,表現出墨色的濃、淡、幹、溼、飛白等變化,極大地增加了書法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讓欣賞者得到多樣化的審美愉悅。

本文選擇宋代黃庭堅、當代林散之、以及本人部分書法作品中墨色有較大變化的局部圖片,用以說明墨分五色的技法運用。











墨雲龍


書法中有用墨濃淡問題,但墨分五色是中國畫技法中一個概念,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運墨而五色具",至於那五色,說法不一,有指焦.濃.重.淡.清,也有指濃淡乾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其實就是指以水調節墨色的豐富的層次變化,不需機械理解,清林抒將等量墨放五個碗裡,碗內加不等量水,以此作畫區分濃淡實在太機械了。在國畫中,墨並不僅看成黑色,一幅水墨畫中,即使單用墨色,也可感覺到畫面色彩變化,生動表現物象,例如山水畫中,幹墨中水份少,山石皴擦,可產生蒼勁,虛靈意趣,溼墨中水份多,多用於渲染,點葉,點苔,畫面有溼潤感,若用於潑墨法,則能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淡墨,淡而不暗,可畫遠的物象或物體明亮部,濃墨,畫近的物象或物體暗部,焦墨,比濃墨更黑,突出畫的最濃處。隨手從資料書中找到一幅陶冷月畫的山水,全用不同色度墨色表現出樹石水雲月,
另選了齊白石畫蝦


步驟圖之一幅,三十幾筆,用墨的濃淡乾溼,用筆的疾徐頓挫,融會整體觀察表現合理取捨等藝術手段,畫出的蝦達到爐火純青境界。
書法中不強調墨分五色之法,但仍講究用墨之法,書法中,墨過淡傷神采,過濃滯筆鋒,要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書家有喜用濃墨者,如蘇軾,劉墉,康有為,沙孟海等,清金農用墨極濃似漆,字幹後突出紙面,又其字筆畫如漆刷所寫,稱漆書,用墨較淡者有董其昌,張文治等,劉墉和王文治有"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之稱,(劉墉官職相當於宰相,王文治考進士得第三名即探花,)。


瀚墨尋夢


墨分五色是國畫的技法的名稱,指的是焦、濃、重、淡、清。

書法上講究的是墨與紙的匹配,融合,在明朝之前墨色的變化是不大的,墨色的濃、淡、幹、溼的變化是在明朝之後,書法開始借鑑繪畫裡的墨色的變化,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王鐸的作品,墨色的變化非常的明顯,裡面漲墨的運用更是大膽。在書法審美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墨色的變化讓書法創作的表現力更強了,給我們的視覺衝擊也更為強烈了。

孫過庭的《書譜》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姜夔《續書譜》說:“燥潤相間,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古人講墨色的變化重點在陰陽對比,濃墨激動熱烈,淡墨安靜嫻雅,各有各的抒情表現。現在看來,墨色的變化不僅有利於抒情,還可以營造深度空間。這種深度空間的營造有三種價值:

一、可以加強疏密虛實的變化。重墨濃墨給人的感覺是密和實,淡墨給人的感覺是虛和疏的,這樣空間就有了對比和變化。

二、墨色的梯度變化反映了連續書寫的過程,從濃到淡,從溼到幹,可以強化書寫的節奏感。

三、作品中,所有的濃墨在一個空間層次上,所有的淡墨也在一個空間層次上,根據類似組合法,各自成為一種圖形,墨色濃淡的組合就是圖形與圖形的組合,可以豐富作品的內涵,提高書法藝術的表現力。



執筆序蘭亭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寶藏之一。所謂的墨有五色——濃、淡、幹、溼、焦。這些變化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從而產生了一種藝術效果,使書法藝術語言的表達更加的豐富。

而書法中的“墨分五色”觀念,是在五行哲學的啟發下產生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陰陽五行哲學,將色彩歸為五種基本元素,即青、赤、黃、白、黑五色。五色就是五行的表現。追溯歷史,書畫同源,宋代時期,兩者相互借鑑,書法墨色的創作上有了深層次的變化。墨色的變化,使書法的色彩更加的渾厚。

在強調墨色的現代,在書法創作中墨色的表現手法大致有兩種:一種叫自然濃淡法,即墨竭後不急於蘸墨繼續書寫。另一種叫安排濃淡法。即濃淡的字數有基本的講究,比如三個濃墨之後,兩個淡墨,左右行之間,濃墨及相映襯又不重疊。後者重要的代表人物為當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

書法是藝術創作,要應遵從內心。如果一味追崇技法,拿“墨法”這一個的維度作為評判書法好壞的標準顯然已經有失偏頗了。



木木讀史


書法如何墨分五色?古人留下來的墨跡中未見有明顯墨分五色的作品,從點畫輕重形成的效果看,墨分二色也可說得過去,有意識的在書法中分墨色濃淡乾溼焦應是近現代的事。縣體做法可以林散之先生的用墨為例,即將墨汁原汁倒進碗中備用,再盛一碗清水放在一旁,捉筆書寫前將筆蘸墨,然後快速一搭清水,即落筆書寫這樣寫出的墨色由潤漸幹,第二次蘸墨若筆先蘸水則由淡漸濃。此說用墨之大意也。此種墨色變化既是自然異,也包含了故作異,當然在故意分墨色的做法上,可以在書寫到內容要點處把墨色寫濃其他從輕淡。也可以參考圍棋佈局、全局來安排墨色之變化。最後歸結到一點,墨色的變化若沒有精到的用筆是不可能做到的,即筆法足墨法的基礎。


培培1898


書法中的“墨分五色”觀念,是在五行哲學的啟發下產生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陰陽五行哲學原則,將色彩歸為五種基本元素,即青、赤、黃、白、黑五色。五色就是五行的表現,五色於五行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係:水為黑,火為赤,木為青,金為白,土為黃,以這五種色彩分別象徵自然界和社會人類的各個方面,並組織成某種密不可分的關聯結構,五色對應五行、五色象徵五方、五色顯示五德等等。受五行哲學的影響,中國人認為天有東、西、南、北、中五方,音有宮、商、角、徵、羽五音,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顏色也不出於紅、黃、藍、白、黑五色。中國人長期將五色視為基本的色彩,所以清人沈宗賽說:“五色源於五行,謂之正色,而五行相錯雜以成者謂之間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