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國為什麼不讓蘇德自相殘殺拼盡全力,最後連蘇聯一起收拾坐收漁翁之利?

溫柔謙卑海闊天空


二戰美國為什麼不讓蘇德自相殘殺拼盡全力,最後連蘇聯一起收拾,坐收漁翁之利?很簡單,不是不願,而是不敢,結果也絕不可能如美國想象的那般美好:如果美國坐視德國與蘇聯的戰爭,比兩敗俱傷概率更高的是,德國或蘇聯消化了另一方的資源之後更加強大,併成為美國最大的敵人。

二戰歐洲戰場

事實上,在二德國崛起之初,尤其希特勒上臺瘋狂擴充軍備之時,英法等國採取綏靖政策,美國兩面下注,賺錢賺得不亦樂乎之時,他們的打算其實就是禍水東引,讓德國與蘇聯拼個兩敗俱傷,他們好漁翁得利。

因此,希特勒在真正掌握大權之後,無論是踐踏《凡爾賽和約》,派軍隊進駐萊茵非軍事區,還是瘋狂擴充軍備,都被英法默認縱容。哪怕是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公然對外擴張,依然在英法的慕尼黑陰謀之下得逞。

至於美國,由於遠隔大西洋,本土毫無威脅受威脅的可能,自然更肆無忌憚的支持德國崛起。事實上,德國能在一戰的一片廢墟之上迅速重建,並在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創造經濟奇蹟,都與美國的資本有密切的聯繫。

曾創造經濟奇蹟的希特勒

因為,比起近在咫尺的英國和法國,美國更加不擔心德國壯大之後,威脅美國本土。因此,在1940年之前,美國才是兩邊下注,生意做得最熱火朝天的一個,自然,美國也是收益最大,賺錢最多的那個。

但是,當德國閃擊法國並迅速將其覆滅之後,歐洲的戰略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納粹德國的軍隊橫掃了整個歐洲。除了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和處於東歐的蘇聯之外,歐洲大陸絕大部分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地處於納粹德國的統治之下。

算上僕從國軍隊,德國掌握的軍事力量已經超過千萬人之巨。再加上歐洲大陸強大的軍事、科技、軍工生產能力,德國的軍事力量和戰爭潛力,已經完全具備威脅美國的可能。

二戰歐洲戰場

而當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突襲蘇聯之後,如果真的讓德國的巴巴羅薩如原計劃那般成功,那麼也就意味著,德國將獲得蘇聯2200多萬平方公里資源近乎無限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獲得高加索等產量巨大的油田之後,德國龐大的戰爭機器所欠缺的最後一件短板——石油,也將完全補上。擁有整個蘇聯之後的德國,將統治整個歐洲大陸和亞洲部分地區,同時,納粹德國統治下的人口高達4億。這樣巨大的數字,再加上歐洲數百年來積累的龐大軍事、工業科技財富。

這也就意味著,吞併蘇聯之後的德國,將超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軍事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更恐怖的是,這個國家將沒有之前德國海軍、能源等諸多的短板。這對於美國而言,自然是十分恐怖的,也完全無法忍受。

二戰末期歐洲戰場

更何況,以納粹德國侵略成性的行徑和稱霸全球的野心,完全統一整個歐洲之後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而國力、人口、資源、科技完全超越美國之後的德國,必將是美國最恐怖的對手,美國因此被徹底覆滅,也並非毫無可能。精明的美國人自然也看到了這一點。

所以,當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並勢如破竹的消滅數百萬蘇聯軍隊之後,美國徹底改變了自己兩邊下注的作風。通過租借法案,憑藉美國無與倫比的工業生產能力,美國開始大力援助英國、蘇聯等仍在堅持抵抗的國家。

蘇聯

事實也證明了美國果斷大力援助蘇聯的正確性。因為,哪怕是在美國上百億美元的無私支持之下,蘇德戰場上蘇聯打的依然異常艱苦。而如果沒有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牽制的德軍主力。單憑美國和英國的軍隊,即使最終在登陸歐洲大陸之後擊敗德國軍隊,美國也勢必將付出數以百萬計的軍隊傷亡,這自然是美國難以承受的。

因此,土豪的美國選擇了土豪最慣用的解決方式,通過海量的軍備物資支持英國和蘇聯,用錢生生砸死了納粹德國。


鳶飛九天2018


首先,要澄清很多錯誤認識。

一、戰爭前,德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世界第一科技強國,而非美國,限制德國製造業的是資源,而不是生產力。

二、戰爭前,蘇聯己逐漸成為世界第三製造大國,蘇聯領土向西擴張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後來德國在戰爭初期的勝利,對蘇聯的打擊,並沒有想象中的大;蘇聯在這些新擴張的土地上的軍事動員能力沒有想象中的快;蘇聯的五百多萬軍隊中,至少一百多萬在遠東,幾十萬人在內地縱深不受打擊的地區駐紮,一百多萬人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敖德薩一線,只有不到兩百萬的蘇軍面對德軍的進攻,大半駐紮在剛擴張的領土上;蘇聯工業的三分之一,在不受戰爭影響的烏拉爾以東地區,其他工業中的大部分,不在德國初期的突然襲擊打擊範圍內,而在縱深的伏爾加河流域地區,蘇聯的主要人口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地區,戰爭開始後,蘇聯仍有時間將伏爾加河流域的主要工廠撤往烏拉爾以東地區,蘇聯的工業基礎,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戰爭的第一年,蘇聯即在坦克產量上超過萬輛,以後幾年,每年達到數萬輛,蘇聯及時動員的軍隊,無法及時補充西方正在作戰的,遭受巨大損失的部隊,也不可能被德軍圍殲;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足夠工業生產的需要,但把資源充分調動起來,還需要時間,倉促間,蘇聯會出現暫時的資源供應緊張問題。

三、蘇聯所謂的隱形師是佔正式師編制的,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兵員補充,所謂的一個師,變不成兩個師,卻有兩個師的牌子,容易讓德軍誤判蘇軍損失,實際只消滅了蘇軍一個師,卻以為是兩個,更不用說大量不滿員的正式師;德軍俘虜的蘇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剛剛召集的後備兵力,剛剛拿到武器,不是缺乏彈藥,就是缺乏油料,甚至士兵手中的槍還沒來的及拆包裝,這並不能反應蘇軍的實際戰鬥力;德軍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中,有一半是失敗的,三個進攻的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從沒完成計劃付於其的任務,在戰爭的第一年就被蘇軍阻止了,南方集團軍群的獨自進攻,也沒能真正突破蘇軍的防禦,後來,以浪費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的寶貴時間,抽調中央集團軍群進攻的矛頭,從側後夾擊,才得以完成計劃付予的任務,由此可見,包含了眾多不利因素的蘇軍戰鬥力,絕非德國和西方以為的不堪,甚至不輸於德軍,蘇軍的損失,主要是領導者的指揮錯誤造成的。

四、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在蘇聯戰勝德國的作用上,並沒有想象中的大,大批援助中,首先有相當一部分並沒有送到蘇聯,而是沉入了大洋深處,絕大多數援助也不是在蘇德戰爭的關鍵時刻送到的,而是在蘇聯己經取得對德作戰的決定性勝利之後,英美援蘇,先後簽訂了兩個協議,第一個協議,僅佔總援助的十分之一,是在蘇德雙方在莫斯科城下進入到相持階段,蘇軍己開始策劃反攻之時,第一個協議的物資,根本不會在這場反攻中佔有多大作用,不會被蘇軍的反攻計劃計算在內,同時,由於運輸路線受到德國U艇的攻擊,盟軍的反潛體系還沒有建立,沒有掌握制海權,運輸船隊遭受了巨大損失,實際運到蘇聯的物資,己大打折扣,對於戰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英美援助的坦克,比蘇聯自己生產的坦克還要落後,它們甚至經不起一場中等戰役規模的消耗;第二個協議籤屬於42年蘇德兩軍斯大林格戰役之時,蘇軍的反擊,同樣不可能將還沒有運到的援助計算在內,至43年5月大西洋戰役結束,對蘇援助的海上運輸通道安全得到保障前,實際到達蘇聯的援助物資並不多,它更像是蘇聯取得戰略轉折性勝利的“獎品”,蘇聯接受和要求援救,一是臨時救急,二是也可減少自己的消耗,增加美英的消耗,畢竟,英美也不是自己真正的盟友,相反,只是暫時沒有德國的危脅緊要,它們終究也是敵人,它們也同樣如此看待自己,在擊敗德國之後,蘇聯必須考慮到美英漁翁得利,對自己挑起新的戰爭,自己需要保存一部分實力,以應對新的戰爭。

五、英美實際意義的戰略大轟炸開始的時間很晚,對蘇德戰爭的幫助,並沒有多大作用,本身也沒有達到其真正的目的,德國的軍工生產,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還增加了,德國人民,也沒有因此而反對希特勒,放棄戰爭。導致德國軍工生產下降的唯一原因,是陸軍從地面上佔領了德國軍工生產基地、資源基地後,才實現的,戰略大轟炸,只是讓正直的人們厭惡、感覺羞恥的失敗戰略,它主要是對平民的屠殺。

因此,美國人為什麼不等蘇德打的兩敗俱傷以後,再來撿便宜的問題,就好說了。

一、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慘重的軍事損失,讓美國人很擔心希特勒的成功,因為美國還沒有

準備好,一戰後,美國大量陸軍被裁撤了,重新武裝還需要時間,不如援助蘇聯,讓蘇聯多堅持、堅持,拖住德軍,為美國的擴軍備戰爭取更多時間。美國人天真的以為是在利用蘇聯人,但實際卻為斯大林利用了,當戰爭持續發展,蘇聯的工業能力逐步得到恢復,資源的優勢己充分發揮出來,雖然戰爭仍在進行,但蘇聯不是越打越弱,反而越打越強,並不真的需要英美援助,當美國人真正明白過來後,己經晚了,再晚一點開闢第二戰場,蘇聯將獨自佔領德國,獨自獲得德國的各項先進科技、人才和全部的製造業,加上蘇聯自己的製造業和豐富的資源,它將完全具備迅速超過英美的製造業和科學技術,其龐大的軍隊,足以稱霸歐洲大陸,雖然蘇德都尚缺乏戰略轟炸機,但奪取制空權的戰鬥機是不缺乏的,蘇聯擁有更多比英美更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和王牌飛行員,轟炸機無法有效對抗戰鬥機,德國之所以讓英美空軍獲得制空權,首先是因為其兩線作戰,空軍主力消耗在了東線與蘇軍的空中爭奪上,其次是戈林愚蠢的將許多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補充給轟炸機部隊,削弱了戰鬥機部隊的實力,但這也於德國空軍的建軍理念有關,它是以支援地面作戰,幫助地面部隊清除阻礙為主的支援空軍,戈林甚至於熱衷建立空軍自己的地面部隊,空軍元帥凱塞林,卻很善於地面防禦作戰,他本人還是炮兵出身,早年在陸軍司令部任職。

二、保留一個強大的蘇聯,也有利於美國對中、南、西歐諸國的領導和控制,有蘇聯這個強國存在,它們才不得不跟著美國壯膽。


沉140769451


二戰時期,一開始美國明面上表示中立,但實際上從道義方面還是支持英國的。此外,美國在全球肆意地做著軍貨商意。但從1941年12月7號開始,美國也坐不住了,日軍對珍珠港的偷襲引發了美日的太平洋戰爭。不過雖然向日本宣戰了,但美軍的重性依然沒有在針對日本,恰恰正是由於“宣戰”兩字,德國希特勒為了在軸心國樹立起信義,向美國也進行了宣戰,這正好中了美國人的下懷。


其實美國從二戰爆發,戰鬥的中心還是選擇德意志為作戰對像。從現在的意識眼光來看,美國從上世紀的40年代就已蓄意一步一步地在向霸權世界的目標發展了。究其原因,德國在當時十分強大,美國如果不打壓德國?以後美國在世界的話語權又有幾何?

恰恰此時的德國正在與蘇聯激戰猶甘,不過,美國不是不讓蘇聯與德國拼死撕殺,而是借力蘇聯與德國的戰鬥力量來削弱德國的實力。所謂的美國不讓蘇德“自相殘殺”那是表示在柏林會戰的最後階段。



這裡存在二個原因。希特勒向美國宣戰,為什麼說正中羅斯福的下懷呢?上述提到了上世紀的美國已有蓄意霸權世界的野心。可要達到絕對的控制世界,除了自身國力的強大,還要擁有世界最頂尖的戰略武器,讀者也許已經猜到,這不是“原子彈嗎?”對。當時的德國在愛因斯坦等一些科學家的研究下,已經初步具備了生產原子彈的縐形,德國當時已經擁有了鈾礦的原料,也已經擁有了重水的生產線。因此才有盟軍搶灘諾曼底的戰略方針,進一步加劇削弱德國的戰鬥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德國二戰陷入了二線戰爭。這就是美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策略。



其目的昭然若揭;美國一方面與盟軍對德國的重水生產線進行摧毀轟炸,一方面英美竭盡全力炸燬了希特勒正著急運回柏林的鈾礦,而這些動作都得到了圓滿的成功。此時的美國在國內由於猶太籍的愛因斯坦背叛了希特,因此美國當時糾集到了世界上十萬科學家,揮資20億美元著重研發原子彈,此為後話。

那麼提問重點談到了美國為什麼不讓蘇德作最後的撕殺呢?這一方面,美國早就知道北極熊有擴張野心,斯大林在反攻德國的動機企圖是霸佔整個歐洲,因此美國不讓蘇德作最後的拼死撕殺那是阻止斯太林的野心。這在二戰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中止柏林會戰的行為。

還有一點,當蘇軍從反攻返回時,1945年的8月12日向日本宣戰,那種企圖明顯存在擴張日本領土的野心。美國的先知英明是捷足對日本的駐軍,這就扼殺了蘇聯對日本擴張的意圖。這就讓美國在世界上的利蓋得到了最大化。美國駐軍日本同時也起到了對蘇聯的軍事制壓。


星空89831416


美國想,一直都想,而且這思想已經付諸行動了。但結果是,三德子根本就打不過蘇聯了,蘇聯再怎麼消耗,基本也就這樣了。

西方國家一直都是看不上蘇聯的,蘇聯看這些帝國主義也不順眼。而且,雖說二戰讓英美和蘇聯站在一起了,但也不是永遠的,這就是暫時的,短暫的,短暫到戰爭結束後立馬撕破臉了。

美軍參戰之後,美國想的就是德國蘇聯打,打的兩敗俱傷再出手。斯大林多次催促英美開闢第二戰場,結果呢,英美仍然是在北非悠哉悠哉的,壓根就沒有登陸歐洲的意思。甚至把斯大林氣的,說你們再不登陸,我就和德國人議和,誰都知道斯大林在威脅,而且還都知道斯大林不可能和德國人議和,繼續不登陸。

結果是,東線戰場上蘇聯越打越強,本身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英美看見蘇聯擋住了德國,才下的注。而且加上蘇聯自身強大的實力,戰爭已經就逆轉了,大逆轉了。而到了1944年,蘇聯瘋狂反撲,蘇聯境內的戰時就是一邊倒了,德國人被趕出蘇聯指日可待。

一旦德國人被趕出蘇聯,那麼幾乎就是蘇聯和德國接壤了,蘇聯可以直接平推到柏林了。那麼這樣,是英美最不願看到的。其實關於戰後的劃分,重點就是,誰打下來的歸誰。西線都是英美盟軍拿下的,那麼這些地方就是英美的小弟。而東線都是蘇聯突破的,這些地方順理成章都是蘇聯地盤。

如果蘇軍直接推到柏林,那麼下一步就是直接開赴英吉利海峽,真個歐洲就都歸蘇聯了。西歐才多大地盤,當初德國人速戰速決了,蘇聯人同樣能做到。對於英美來說,再不打就晚了,再不打就什麼都撈不到了。

而且,即便是盟軍登陸諾曼底了,英美在西線其實還是沒什麼太大的動作,他們的大動作其實都是來自於德國人要和他們玩命。


軍武文齋


坐收漁翁之利?想,美國人想的很!單單從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1939年德國又在整個歐洲大殺四方。而當時的美國根本沒有想著去參戰,只是坐在後面慢慢的觀察著局勢,順便出口點資源給戰爭國大發戰爭財!

如果不是日本在1941年偷襲美國珍珠港,我想美國必定會繼續在後面當他的“漁翁”不會參戰!♦我們先來看看蘇德兩國火拼兩個假設:

第一個假設:

二戰蘇德戰爭中,蘇聯戰敗德國全面佔領蘇聯。那麼蘇聯廣闊的國土資源,加上德國的各種頂尖科技、工業生產能力、經濟發展能力,到那時候的德國敢問誰能戰勝?要知道日本與德國當時目的是瓜分全世界(當然也包括美國)。

二戰前的德國國力、工業生產能力並不比美國差呈持平狀態,甚至很多方面能力比美國還高,而那時的蘇聯排在這兩國的後面位列第三。如果讓德國佔領蘇聯那後果將不堪設想,要知道那時美、英、蘇三國合力圍攻德軍都不能輕易將其擊敗!
♦第二個假設:

二戰蘇德戰爭中,蘇聯以一已之力擊敗德國,並且蘇軍平推至德國境內佔領整個德國。那麼到那時擁有德國頂尖技術、生產能力的蘇聯同樣不是什麼善茬。

以二戰前期佔領波蘭、攻擊芬蘭的種種事件來看,蘇聯同樣不會比德國安分到哪去!很可能在佔領德國後,以“毛子”對領土擴張的慾望,緊接的就是法國、意大利、英國甚至整個歐洲、非洲、亞洲,那麼二戰後的世界霸主很可能就是蘇聯沒有之一。 到那時蘇聯佔領誰、想打誰全由他說了算!(包括美國)
所以二戰中蘇德戰爭無論哪方勝利,對美國的威脅都非常之大,美國的這個漁翁之利恐怕不好撿!

所以美國人在當時想到的就是一個折中的辦法,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展開了大規模廝殺。但是就算這樣美國人也遲遲不肯出兵德國,繼續讓蘇聯與德國拼殺。 美國人不是不想出兵,而是在等待一個時機!
後期的蘇德戰爭以德國
的全線失敗而告終,德國軍隊在此戰後有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守。這時的美國人知道他的時機來了,德國人根本耗不過蘇聯的“人海戰術”被蘇聯軍隊打殘。如果美國這個時候還不出兵的話,蘇聯將會佔領整個德國,這並不是美國人想看到的!

這時美國才與英國一起出兵進攻德國,說是進攻德國,實際上是在阻擋蘇聯軍隊!二戰的結果也都看到,德國西線由英美所佔領,東線則有蘇聯佔領。

但是雙方在這之後都要就此打住,誰都不能再繼續進攻其他國家,此後世界格局也由此形成了東西方陣營!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此一時彼一時。美國當然有坐收漁利的想法,哪個國家不想成為世界第一啊。

一是道德上不允許。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人。美國全面參戰後,必然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當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他們的立場與美國截然不同,在多個領域利益衝突激烈,幾乎沒有和緩的可能。蘇聯對德作戰符合美國利益,相當於天然盟友,美國不能做出對盟友不利的事,否則將受輿論道義的譴責。

二是戰爭發展形式不允許。美國直接捲入熱戰是1941年美國珍珠港被日本偷襲,羅斯福先向日本宣戰,之後德意作為日本的盟友先後向美國宣戰。這個時候還有什麼能由於的,美國只能對德宣戰。其實對德國老美還想憑藉租借法案,繼續保持中立而實際上袒護英法等國呢。後來與斯大林,丘吉爾等談判,成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抗軸心三國,所有參戰國必須對德日意三國宣戰。

三是現實政治需要。德國挑起戰爭開端後,很快整個歐洲幾乎全部淪陷,大部分非洲國家也淪入戰爭之中,美國畢竟與部分歐洲國家有緊密的血緣關係,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合作廣泛,這些國家急需美國幫助,特別是急需美國直接出兵對抗軸心國集團,當時的主要矛盾是反德意的侵略,而德國對蘇宣戰,恰恰緩解了歐洲的緊張局勢,使歐洲得到部分喘息時間。這個時候也不允許美國坐山觀虎鬥,因為一方的虎太強大了,任其發展勢必很難收場。


下雨啦16


二戰美國一開始就是這樣考慮的。不是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逼迫德國對美國宣戰,也許美國還要推遲參戰。

二戰初期歐洲形勢

戰爭初期,美國眼看著德國在歐洲四處挑戰,,他好銷售各種軍用物資,大發戰爭財。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美國還是暗喜的,畢竟能消滅蘇聯是整個西方的願望。

但是由於德國對英國的不斷轟炸,一定程度上,美國也開始縮小對德日等軸心國的物資銷售。在美國參戰前,對歐洲戰場主要是出售軍用物資,已經是賺的盆滿缽滿了。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但是主要兵力是在太平洋對日戰爭。這也是美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的二戰策略。軍用物資也開始以援助為主,但是對蘇聯的援助一直供應不足。

而蘇聯由於自身有廣闊的戰略縱深,以及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使得國家工業化。而且在蘇德戰爭開始前,又把日本人打痛,蘇日兩國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這使得蘇聯又大幅度改變了其在遠東的戰略,沒有了兩面受敵的威脅,可以全心抗擊德國。

二戰後期歐洲形勢

如果美國參戰後不和蘇聯聯手。那麼有兩種可能:

1、一旦蘇聯戰敗,倒向軸心國。那麼德國和日本就有了可能佔領整個亞歐大陸。到那個時候,美國也不會再過好日子了。

2、一旦德國戰敗,蘇聯就會獨得戰果,整個歐洲都會傾向於蘇聯,對於美國來說也是得不償失。

歐洲戰場的勝利,蘇聯是占主導地位的,美國已經得了巨大的好處,坐收漁翁之利對美國不會好到哪裡。


軍事快遞員


我覺得美國人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首先美國英國蘇聯是有條約約束!誰該做什麼,怎麼做,時間多長,需要多少成本,怎麼配合,怎麼監督,達到什麼效果是有整個一套計算公式的!其次,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以及他們各自的總參部還有他們的人性、直覺在起著關鍵作用!畢竟以殺人為樂的人是少數!我想他們都是正常人,恐怕坐在那個位置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不到萬不得已,恐怕誰也沒興趣互相消滅誰!尤其英美把自己國家人民生命看的很重的國家!第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理念就是信奉自由的市場經濟!就是說資本家不管好人壞人,他都用,另外也基本不管你用什麼手段,只要你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國富論的斯密曾經舉一個例子:有一個買棺材看著每一個走過他棺材店的人,很恨的詛咒!巴不得每一個人都早死!否則他的棺材不好賣!當然他只是對經過的路人!進他店裡的人他都是笑臉相迎的!斯密接著說:這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他賣的棺材質量又好,價錢又便宜就行了!蘇聯就是那個賣棺材的壞人!不過並不妨礙英美人和他交往!


煉丹爐2


這個問題,主要是蘇聯借了英國人的光了。如果希特勒不打美國的媽媽英國和英國的利益聯盟。如果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尤其是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和澳大利亞的軍事和其它利益的影響。美國是不會幫助蘇聯人去打希特勒的。因為德意日軍事聯盟一旦控制了整個歐洲和太平洋和大西洋,也包括印度洋。那麼美國在全世界的軍事和經濟利益將受到極大的約束。為了打破德意日對整個世界的控制這種僵局。美國必須打敗希特勒,解除希特勒的軍事聯盟對歐洲國家的,特別是英國的控制權。這只不過是美國不得已而為之的軍事措施。如果希特勒的軍事聯盟只打蘇聯一家。不涉及到太平洋南部的澳大利亞等南亞國家和歐洲美國的盟友國家。那麼美國是絕對不管蘇聯是否存在不存在的問題。也許還唯恐蘇聯不完蛋。這主要是希特勒實在太狂妄自大了。一旦英國被德國佔領,一旦日本控制了東南亞個個國家。那麼美國在全球的利益幾乎不復存在了。所以說,美國必須幫助蘇聯把希特勒的軍事聯盟打死。


aircraftone


當時德國太狂了,吞併奧地利、羅馬尼亞歐洲小國等,橫掃英法,大有獨佔歐洲之勢,若再打敗蘇聯,則美國永無成為大哥的可能。所以,美國肯定是幫助蘇聯,打敗德國。羅斯福是偉大的戰略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