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學生都上初中了依然不知道學習,沒有責任沒有擔當,你有什麼辦法讓他們醒悟嗎?

佩弦教育


曾是老師,現在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深深知道培養一個有上進心又有責任心的人究竟有多麼難。

題主所說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從不知道學習來看,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也沒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其實,大多數人都難以從學習中找到樂趣,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是枯燥和困難的,需要毅力和信心。但現在父母們通常只關心成績,一味地催促。孩子不想或不敢和家長溝通,找不到前進的支撐點。加上本身孩子的意志力不夠,慢慢地,也就越來越找不到動力了。

要想培養孩子的上進心,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中的成長和進步。我們大多隻關心成績,很少關注孩子背後的付出和努力,其實不管成績如何,作為父母,我們更需要了解的,其實是成績背後的故事。學得不好,就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學得好了,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悅。孩子需要我們的關注,在成績面前,我們的表現很重要。

二是以身作則。假如我們自己做事拖沓,什麼事都做不好,卻要求孩子非要學得很好,也是不現實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至少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待生活是用心的。

再來說沒有責任心的問題。有沒有責任心,與父母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父母從小要教會孩子對自己的選擇和身邊的人負責。比如,你要告訴他們如何正確對待愛自己的人,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責任心的表現。

其實,我感覺題主所說的責任心更傾向於有沒有聽父母的話。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時代在發展,我們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但不能以責任為名,要求他們必須聽我們的。

和孩子少談責任心這樣的大道理,多教孩子如何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比如,收拾好自己的東西,認真完成自己的學業等等。

家長不要渴望孩子突然頓悟,每個表現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家長無數的陪伴和付出。

祝福每一位父母,都能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的成長!


善教之道


編者按:說到學生,我們也是從學生走出來的。我們首先想想,我們的以前是怎麼樣的?相信,也和現在的學生一樣,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吧?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我也很調皮的。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而去讀書,更沒有什麼理想。只知道,過一天算一天,老師叫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叫的就偷懶。有時候作業不完成,直接被老師開打。被老師體罰回家不能告訴家長,因為如果告訴家長,又是被一頓打,然後被打多了慢慢的就老實了。直到上了大學,才知道要做什麼。

現在的學生呢?吃好,穿好,睡好,玩也挺好。早戀越來越嚴重,學習什麼的根本不會放在眼裡。至於老師,已經不敢管了,好多都開始啟動了“自保模式”,睜著眼睛閉隻眼。老師們都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學生的表現,由於沒有了老師的強力約束,也就變得懶散了好多,他們把學習不放在心上也就很正常了。

至於想要什麼辦法讓他們醒悟過來,我還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改變不了什麼。這是一個社會的大環境造成的,不是老師能改變的。老師能做的就是按照現在的規則去搞教育,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憑良心去教書育人也就差不多了。謝謝大家!


孖無悔觀教育


我是初中住校後,幾天沒見到爸媽,幡然醒悟的。家是農村的,承包村裡的加工房,打米、磨面,日常零用錢不缺,八幾年,每天都花幾毛一元買零食吃,冬天每天早上爸都會五點半起來煮飯送我到路邊等班車,全村五六個小孩,只有我爸每天會送。小學成績很差,反正就是不學,學不進去,不做作業。初中住校幾天後,沒見到他們,被窩裡哭,心裡一下就明白懂事了,那真叫刻苦學習,上廁所都是小跑,現在快四十了,我都記得在班裡的名次,班裡46人,第一學期半期23名,回家都覺得丟人,對不起爸媽,期末11名,後面逐漸到前幾名,第一名,一直讀完研究生。所以我覺得,改變孩子,靠父母如何愛孩子,沒有責任心的父母,孩子不會有改變的動力。


御膳房YY


觀點:

作為班主任我發現一個問題,經濟越來越好,學生學習的慾望越來越低,缺少責任和擔當,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各方面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相比較辛苦的學習,他們更喜歡沉迷遊戲娛樂。怎麼辦?只有讓他們認識到父母的艱辛及生活的不易。

分析:

1分責任,有擔當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當你來到世間後,你就開始扮演一定角色,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而當下不少家庭把學生的定位就是學習,除了學習家裡一切都不用管,全部圍繞著孩子轉, 自己有什麼不舒服的也是瞞著孩子。


但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就沒有責任意識,不會關心身邊的人,你又怎麼指望他有擔當?這裡我建議家長讓學生參與家務,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父母適當顯露下軟弱:“寶寶,媽媽很累,能不能幫我......”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漸漸他才會有責任感。

2聽人言,親歷練

我們班裡有個學生平時特別搗蛋,喜歡惹事,並且脾氣暴躁。他的家長是個建築工人,交流時說起自己的孩子也是頭疼不已,我注意到他的手和腳有些不一樣,他說手上長的是老繭,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繭疊繭原來這樣硬,他說腳上有傷,是因為最近上工被釘子扎到,工友一直用板子打出血預防破傷風,所以腳有些疼走路有些不利索。


後來我製作了一個關於感恩的主題班會邀請他給孩子們講講生活不易,沒想到這個這個高大健壯的父親說話有些吞吞吐吐,不過最後強調的話他說的很堅定,那就是:“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像我一樣。”他孩子在下面聽後眼睛紅紅的,這些不易他父親沒有給他說他也不知道,這之後他的孩子改變很大。

還有一個門口擺攤的小販,一次放學後叫她叫住我交流後,我才知道她是我們班✘✘✘的家長。我問怎麼沒有見她孩子,她說孩子覺得沒有面子就先回去了。她家孩子最近很有面子啊,剛剛買了個電話手錶,其他學生都羨慕裡。

之後我找機會把她和她學生叫一起交流一下,希望他孩子明白什麼才是有面子,後來孩子有時間也會幫助母親賣會小吃,家長反應孩子之後變得懂事多了。而電話手錶我再也沒有見,不知道是不是丟了。



3明艱辛,惜不易

見到過太多學生父母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而他們則是對此毫不知情,吃喝玩樂伸手要錢。在他們看來錢來的方式就是動動嘴,有的甚至是父母舉債買手機。 這些孩子應該小的時候就讓他去看看父母工作的環境,知道工作的辛苦,不要指望他們長大就明白,長大的孩子學會的就是啃老,各位能讓啃一輩子嗎?知道錢來的艱辛才能珍惜。

佩弦教育語:

很多家長小的時候對孩子就寵溺有加,卻想著孩子大了就會自己懂事有擔當,結果問題卻變得更加嚴重。家長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不易,他們才能更理解父母,變得懂事有責任感。


佩弦教育


  孩子上了初中依然不知道學習,責任不在孩子本身,可能有些家長不願意聽這話,心想:我付出的還少嗎?你的生活保障還差嗎?平時我讓你做家務或出去掙錢了嗎?就差我求著你學習了吧?你除了玩還是玩兒你咋就不長心呢?等等。

  凡是家長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學業上的,無一不是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完善的家規做為管教的依據,其後才是培養孩子做人,做事,完成學業。試問,有多少家庭裡有家規(傳統中也叫家法)?如果沒有,那在一個家庭裡的管教秩序是混亂的。而青春期少年恰是秩序感最弱的階段,在混亂的家庭秩序中,孩子自然找不到生活和學業的目標。 

  先說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我曾經問過很多家長,你們是否教孩子學會分辨人?你們是怎樣教的?絕大多數家長說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再問,你們打算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回答更是五花八門。但無一都有共同的現象,就是沒有明確的標準,更不具體的目標。我給家長几點建議:一是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如學習做飯和衛生清潔,家庭理財,家庭事務決策,照顧家人。二是要明確給孩子表明態度,爸爸和媽媽通過辛苦打拼積攢的一切都不是你的,你必須要完成學業,成人後自己出去打拼,從零開始。三是不要拿上不上學來威脅我們,你是在為自己讀書,我們不求著你上學。四是如果你感覺學習苦和累,甚至索然無趣,那就趁早離開學校,但家裡不會養活你,只要你離開學校就必須離開家學會獨立生存。五是如果你感覺翅膀不硬,那就聽爸爸和媽媽的管教,按著要求把各項事做好,我們遵從一個原則——不勞者,不得食!

  再說親子關係問題。孩子為什麼缺乏責任感?是在沒有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的情況下,每天去指責、嘮叨、埋怨,甚至是打罵之下,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讓家長和孩子成了敵對關係。試想,家長這樣做合理嗎?你自己知道錯在哪嗎?好的關係,應該是彼此互相尊重,多一點讚美,多一點欣賞,多一點肯定,再看孩子,只要努力了,只要去完成既定任務了,就得到正向激勵,孩子多開心啊!可是很多家長眼中就看不到孩子任何閃光點,看到孩子就氣不打一處來,臉難看,話難聽。換了誰生活在這個家裡能有心情?能內心充滿責任感啊?

  最後說學業問題,當家長讓孩子明確生活目標後,也建立起生活節奏來,並且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前提下,才能和孩子談學業目標,圍繞初中各學科的特點培養孩子學習思維,掌握學習方法,激勵孩子將自己的聰明發揮到極致。如果家長沒有這個能力,你可以請專業的老師來輔助你完成啊。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明明不具備引導和輔助孩子提高學業的能力,還在那指手劃腳斥責孩子不努力,不要說孩子了,連我都感覺到憤怒。

  說實的,關於初中生學習態度消極,甚至有厭學現象的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研究課題,這是家庭和學校教育兩者緊密合作才能解決的。放在這裡來解答,真的很難給你面面具到將做法羅列出來,只能給你一些面上的建議。我曾經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不妨網絡上搜索一下,看看對您是否有幫助。


寒石冷月


題主描述的狀況,在當下非常普遍,為什麼呢?

1、青春叛逆期

到了初中,恰巧趕上青春叛逆期,所以,孩子會變得不聽話,甚至一言不合就開吵,很多行為更是令家長憤怒不已。沒辦法,這個時候,家長生氣也起不了實質性的作用,正確做法趕緊調整下自己的心態,學會正確應對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可以從噹噹上買兩本書學習下。

2、缺乏自控能力

小學階段,家長和老師都管得比較嚴,更加關鍵的是年紀還小,不敢惹大禍,小打小鬧這樣的事情,也沒有引起家長注意。可是,等到了中學就不一樣了?

中學接觸的人多了,而且很多離校遠的同學,都會帶手機。就算離家近的中學生,也很多都有自己的手機。有了手機,自然就會接觸到更多外界信息,原本孩子自控力就弱,再加上幾人的煽風點火,自然就偏離了正確軌道,學習什麼的,自然就放一邊了。

這樣的情況,明知孩子自控能力弱,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交際圈,時刻提醒孩子,要向榜樣學習。同時,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有主見,堅持原則,一心撲在學習上。

3、寵出了病

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很多都是從小到大寵過來的,寵出了一生的病,如公主病如太子病。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年級越來越大,這我行我素的個性更加明顯。我想做什麼,誰也別攔著,必須做成。

像我們這種天才,還用學習嗎?有那時間不如玩兩把遊戲,多爽啊!這類中學生,往往把玩放在第一位,把享受把舒服放在第一位。

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這樣過來的。到了中學,自然也是如此。

請給孩子些苦難,苦難教育,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直一帆風順,終有一天,孩子會跌跟頭的,而且還是大跟頭。

4、 不知人間疾苦

從小到大不知累為何物,不知苦為何物,談何動力?就算你在他耳旁一天天講,學習是給你自己學的,將來的一切都離不開學習……

他能聽進去嗎?

聽不進去!

在他的潛意識裡,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根本沒有所謂的苦,沒有所謂的窮。所以,他們沒有學習動力,再準確一點,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不知道為何而學?

不妨帶這些孩子去農村老家,最好是暑假去,那時農村很熱的,沒有空調,沒有大魚大肉,有的只是幹活,有的只是蚊子咬,有的只是饅頭鹹菜,有的只是辛苦。

通過這樣的對比,讓孩子明白生活不易,讓孩子明白為何要學習。讓孩子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心用在學習上!

當然,還有別的辦法,期待大家的獻計獻策。


說文寫作


提問中涉及的其實是兩個問題:一是孩子上了初中仍然不知道自我加壓,對待學習不認真;二是孩子沒有責任感,不擔當。兩者之間有聯繫,但又各有不同。

先看第一個問題:學習問題。“內因決定外因”,孩子上了初中仍然不想學習,主要原因是孩子學習的內動力不足。也就是孩子無法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沒有足夠的動力推動他克服惰性。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

  • 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太好,自我約束力較差,上進心不強;

  • 在班級中學習成績處於中游或偏下,受到的關注比較少;

  • 沒有能夠看得見夠得著的目標;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暢,雖然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卻難以給予恰當的引導。

對症下藥:

  1. 學會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抓住他們感興趣的點,指出他們在學習上的閃光點。尤其是孩子在取得些許進步時,要學會用擁抱等方式表達對孩子付出努力的肯定。即使孩子偶爾成績不好,也不要嘮叨,而是在他們冷靜後,坐下來分析原因。

  2. 和孩子一起設定一個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不要著急,每次前進一點點,積聚起來,就是很大的進步。家長是孩子情緒的穩定器,不要一看到孩子表現不如意,就各種訓斥。你越著急,孩子就越不著急,力量的消長在你們之間的表現就是這麼神奇。

  3. 給孩子找一個可以幫助TA進步的同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小看小夥伴的力量。他們受外界影響的因素也佔據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有了足夠的內驅力後,也要從外面再加把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再看第二個問題:沒有責任感,不擔當。這個主要是父母平時言傳身教的問題。比如,

  • 父母雖然要求孩子體諒自己,但自己有時候對待老人也會表現出各種不耐煩。

  • 父母雖然要求孩子幫自己承擔一些家務,卻又經常嫌孩子做得不好,大包大攬過來。
  • 父母在孩子或者家裡遇到困難時,經常抱怨或指責,而不是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等。

對症下藥:

  1. 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而且說過的話要算數,不能經常毀約。

  2. 學會和孩子分擔家務。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煩躁,而是要耐心指點,畢竟我們也不是從一出生就會做這些事情。

  3. 遇到問題時,要就事論事,先找解決辦法,再反思問題根源。很多家長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指責別人做得不好,對孩子也是如此。這會讓孩子感覺無論出了什麼事推給別人就行了,責任和擔當當然會越來越差。


親子溝通如何說: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親子溝通如何說


上初中了依然不學習,沒責任心沒擔當,如何讓他醒悟?

必須承認,造成這個局面,孩子佔主要責任,家長的責任也不小。家庭教育最重要。其實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來自於家長。無論一個優秀的學生還是一個玩劣的學生,都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的結果。

初中學生是個敏感時期。略帶逆反,對世界也略有認知,內心也有了些自己的主見和看法。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不好管,對於學校和家長都是。

沒有責任+沒有擔當+不愛學習,是現在初中生很大一部分人的共同現象。不服管教+自己為是+油鹽不侵+不愛學習+得過且過+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漫無目地等等等等。

要想改變,必須家校聯手,並“痛下殺身”!特別是家長!

一:家長必須讓孩子懂得甘難辛苦。別再溺愛了!孩子小時候吃點苦長大了少遭罪!得讓他知道米飯是怎麼吃到嘴的,不是大風颳來的。

二:下大力氣培養引導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一點做起來非常難,但又恰恰是最重要的。至少得知是非懂榮辱吧?知道為什麼而學吧?你的讓他知道他這樣下去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吧?

三:培養正確的學習、生活態度。為什麼而學?為什麼而活?

四:家長需要懂得尊重孩子。收起你的那套家長威風,收起你的“乾綱獨斷”,凡是多與他親切的商量,像朋友那樣。

五:刺激他,影響他。實在不行,家長放下身段,把你辛苦勞動的現場讓他看看?再不行請五天假,命令他到工地,和你一起搬磚,你搬一百他五十,你搬一趟他搬一趟!

總之,孩子在敏感期,所描述情況離正常標準還差得遠。家長必須即時行動,並配合學校,糾正孩子的毛病,即早的把不良習氣和品質校正過來。有想法還不夠,光有行動也不夠,貴在堅持!

編者按:方法沒有絕對,良藥也並非仙丹,行動才有希望,加油吧家長!


醉z清q風f


孩子不知道學習,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感覺不到壓力與需求,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很好,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成為一群被寵壞而吃不了苦了的孩子。

家長髮現了這樣的狀況後,就要立馬開始改變自己對孩子過度保護的作風,不可以再繼續下去,那樣只會害了孩子一生。

如果一時改不了,就可以花錢先將孩子送到相對比較嚴格的寄宿學校或夏令營,然後同步的調整自己,否則自己不調整,送到哪裡都沒用,孩子心理上永遠沒有辦法真正獨立。

也就是說,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主要的責任是在家長身上,如果真心為了孩子好,就應該要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該嚴格要求的一定要要求。

至於知識技能方面的成績,家長全心交給學校即可,自己只要專心在於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的養成,千萬不要混淆了自己的任務,否則會把自己搞得很辛苦,然後還容易出現反效果。

例如家庭作業,很多家長將孩子的作業完成的非常好,但,問題來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什麼都沒學到,只學到了偷懶,因為他什麼都交給父母了,完成不好只會抱怨父母。

其實,無論完成的再糟糕,只要孩子能親手作,多少都能學到什麼,都會有些成長改變。但許多家長卻自以為為孩子好,急躁的幫孩子完成,於是孩子該有的壓力沒了,學會了懶惰、卸責。

但是如果家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該幫孩子的例如學雜費,或作業所需的材料費等,這是家長應該解決的,但除此之外,千萬不可害孩子,要保持旁觀者的立場,可以鼓勵或給予建議,但千萬不可幫他作。

千萬記住,我們的任務是要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害孩子無法成長。

所以請將焦點放在如何讓孩子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上,其他的事情,都要儘可能的少管,儘可能的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儘可能的置身事外。

這樣孩子得以順利的學習成長,自己也輕鬆。就是一開始心中會不安,這樣到底好不好、對不對?肯定告訴您,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孩子需要挫折,需要您在他受挫時在一旁鼓勵呵護,但絕對不需要您幫他完成作業。

很多家長就是搞不清楚這些,才把自己搞得很累,然後得到孩子最後被寵壞的結果。


李霽之


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沒有責任感,不知道主動學習,在壓力(甚至棍棒下)都在逃避學習,這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關聯。

很多父母管教孩子學習的方式是:你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沒好工作。或者是悲情的說教:你沒看到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嗎?難道眼睛瞎了嗎?難道你願意一輩子和我們過一樣的生活嗎?

諸如此類的根本不會讓孩子主動的學習,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在孩子還處於上學階段就拿未來來“嚇唬”孩子,才不會起到好的效果。

另外,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和父母捆綁在一起,那麼家長生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就不夠單純。

要想孩子主動學習,除了多年持續的幫助孩子建設好的學習習慣之外,還需要不斷的幫助孩子們持續的獲得在學習上得來的成就感。

每個孩子對成就感的理解不一樣,有的孩子認為獲得高分是成就感,有的孩子認為進步是成就感,有的孩子認為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成就感,有的孩子認為老師的讚美是成就感。

只有孩子不斷的獲得成就感,孩子才能主動的學習,才會主動的想要進步。家長在學習中要不斷的幫孩子找到成就感。

最近數學聽說進步了,老師誇獎你上課更認真了,你的同學說你最近變的更努力了……

家長對孩子的關注,每一點的進步都看在眼裡,讓孩子在小圈子中獲得成就感,被關注,被認可,孩子就會激發出無限的學習動力。而家長要努力的是讓孩子不斷的獲得小進步,和他們一起解決困難。

時間上不要想著短平快,用一年半載的時間去改變和教化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