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上戰場,你是願意當一個機槍手,還是步槍手?

浪子回頭的人生


奇兵當然想當一名步槍手,不管是二戰還是現代戰場,因為這能實現兩個夢想,一個是終於可以摸到自己喜歡的槍了,二是可以真真正正上戰場殺鬼子。這裡就由鄙人從武器以及戰術方面為您揭開戰場上機槍手和步槍手有何區別,讓大傢伙也可以感觸一下。

先來說說個人為什麼喜歡做步槍手,主要原因就是步槍手摸的款式多。二戰經典栓動步槍太誘惑人了,98K、李恩菲爾德、79步槍、甚至是漢陽造,當然缺不了老美的“八大粒”加蘭德。(個人一直認為二戰士兵野戰時睡覺都將槍械摟在懷裡,這樣做可以隨時進入戰鬥狀態,然後會不會是太喜歡它了,當老婆摟著。。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美軍教官訓誡士兵時候告訴他們這就是
命根子。)

首選98K,簡直完美。

放在現在的話就更好了,95式、03式突擊步槍,要是能摸到國外的那就必選HK416和AR系列,AUG和AK200系列等等。那麼重點來了,實際上現在的班排火力是非常靈活的,假如機槍手在戰鬥之初就犧牲那麼勢必就要用另一名士兵頂上去,一切都根據戰場需求來定。步槍手運動更加靈活,負重也相對較低,機槍手則一般負責火力壓制,運動次數少,負重較高一點。雖然現在大多數國家開始用通用機槍取代輕重機槍,不過重機槍和榴彈發射器依舊是眾多國家編制的裝備,使喚起來必定沒有步槍這樣靈活。

AK-203值得一試

講道理如果在二戰機槍手屬於一個移動火力點,包括重機槍陣地,最容易受到敵方迫擊炮、擲彈筒、狙擊手的照顧,所以傷亡並不小。實際上到了今天完全有點雞肋的感覺,需要重機槍火力壓制的情況很少,除了以運動戰為主外,身邊重火力支援有坦克或步戰車,裝甲師就不說了,最不濟的也是機步師。而現在大國戰略都是禦敵於千里之外,海空軍優先發展,有可能打完了一場局部戰爭後才發現陸軍幾乎沒有出場,只是負責警戒固守,也就是說坦克都沒用到,還能用到士兵手中的槍麼。

普通一個機步師一般轄兩個機械化步兵旅,再加之其他通信、防空、工程、戰場保障支援等營級單位。

所以現在的重機槍一般出現在邊防哨所比較多,但不絕對。類似打巷戰更用不到,因為旁邊必然有裝甲車掩護,出場更多是班用機槍,因為它重量較輕,可以隨時隨地火力掩護,也方便轉移,天知道2秒之後會不會從某一方向鑽過來一枚火箭彈。對於現在很多地區來說RPG還沒有一瓶礦泉水值錢,幾乎到了氾濫成災的局面。如果大塊頭可以選擇班用機槍,擼起來絕對過癮,如果在二戰,本人只鍾情於MG42撕布機和馬克沁,可以一試。

美國的每一個步兵班配兩挺M249輕機槍,作為靈活的火力輸出點。

也就是說現在戰爭完全摒棄與“快”字背道而馳的一切,輕重機槍也會頻繁轉換陣地,除非想飛到天上去。但是機槍手終究不會有手持步槍的士兵靈活,現在機槍手一般負責較遠距離壓制射擊,不過同樣會優先遭到敵方打擊,危險係數比普通士兵要高。所以各位親們你會如何選擇?

戰力與顏值並存的HK416

當然如果有可能,我會選擇狙擊手。

我是軍武奇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軍武奇兵


倘若讓本人上戰場,南方兵個子小,估計不是當機槍手的料,充其量也就是機槍副手的角色,協助機槍手打仗,除了添加子彈,保證機槍能持續輸出火力以外,包括擦拭機槍的髒活,也大都是逃不掉了。

非常想當機槍手,但畢竟條件所制約,戰時所謂的輕機槍都普遍有10公斤左右,加上20發或30發實彈匣,那就更沉重了,行軍時確實夠累夠辛苦。

去超市購大米的都知道,10公斤的大米拎在手中,扛在肩上行走,隨著距離的延伸,感覺手中或肩上的大米會越來越沉,死沉死沉的。因此,那時即便是輕機槍手,也全都是大個子來擔任,看黑白戰爭題材的電影《南征北戰》,就知道答案了。

既然機槍手當不上了,其實當個步兵槍,也是挺好的,至少可以過槍癮,在氣槍、獵槍、仿真玩具槍都嚴禁的地方,男人們似乎越來越娘炮了,因為無槍可射,對著蒼老師擼管的就多了。

當個步槍兵,最起碼可以放槍,貌似就不像娘炮了,戰時說不定就是熱血男兒,死前也摟他孃的一梭子,先打死一個墊背的再說,好歹也像個男兒雄起一回,死了也不會被祖宗戳鼻子。

怕死莫當兵,當兵不怕死。當真到了槍炮聲震耳欲聾、血肉橫飛的戰場上,機槍手也好,步槍兵也罷,生死各按天命,想活都不一定能活下來,想死的也不一定就死了,一切就順其自然為盼。

現代戰爭,炮火洗地、戰機轟炸、坦克攻擊、武直掩護,陣地上的機槍手和步槍兵,在一輪輪的攻擊中,究竟能存活下來幾何,都得打上一個問號,機槍手和步槍兵沒啥區別了。


國平軍史


機槍手吧,臨死前使勁過一把癮也挺好,最後以一個特別悲壯的方式結束自己不太出色的一生。

據統計,機槍手在戰場上死亡率超過80%,真假難辨,反正死亡率不低。二戰時期,蘇聯機槍前面的護盾就是保護機槍手的,降低機槍手的傷亡率,實際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機槍手就是被針對的,從戰鬥開始就是,敵方所有火力都是對著機槍手的,誰讓你射速快火力猛呢?在戰場上機槍手就是拉仇恨的存在的。敵方的狙擊手什麼的,瞄著的就是火力點。

雖說機槍手死亡率高,步槍手死亡率就低麼?

往往這種一對比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錯覺,步槍手死亡率低。實際上呢,死亡率也不是機槍手決定的。在那種殘酷的戰場上,能活下來的,都是大神,這會兒就不分機槍手還是步槍手了。



二戰期間,很多仗其實都是絕戶仗,一個編制,打著打著就打沒了,沒了的原因很簡單,人死沒了。敵軍一個炮火覆蓋,整個陣地就殘了,能活下來幾個?來一波衝鋒,這會兒步槍手傷亡率低麼?

既然都上戰場了,還考慮生死麼?

講個故事,抗美援朝時期,老家每個屯子去18個當兵上前線的,全縣能活著回來的,沒幾個,通常都是要死就全死了。我大爺(我爺爺的大哥),他活著回來了,當然,他是軍醫,而且還不是和其他人同時期參軍的,46年參軍的。



那個年代,上戰場就意味著九死一生。敢上戰場的,沒慫的,都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就不用尋思什麼機槍手步槍手死亡率了。當個機槍手沒什麼不好,作為全隊火力支撐點,戰術核心,能當上機槍手的,都是有兩下子的。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機槍手步槍手誰死亡率高的事,整個大環境決定你能不能活下來。要是我,還是選機槍手吧,別管別的,機槍過癮。


軍武文齋


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戰爭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武器裝備也不可同日而語了,步兵班排戰士手中拿的都是衝鋒槍或自動步槍,火力強大,和一般機槍的差距已不是太大,過去時代專職機槍手的重要性正在降低,。一九八四年中越邊境我軍守衛作戰僅用炮兵就一次殲滅越軍三千多人,從此越軍再不敢組織大規模人員集群作戰,步兵手中的輕武器對戰爭進程及勝負的影響已不同於以往。

以往的歷次戰爭中,機槍手的枝術含量及重要性當然要強於一個普通步兵,機槍手是要通過挑選的,一般都是身材高大體格強壯,因機槍打起來後座力很大,而且一挺輕機槍的重量約相當於兩支步槍,行軍時負擔要重,沒好體格不行。

是願意當機槍手還是步槍手?看你怎麼想了,在以往的戰爭年代裡,當兵的目的也包含建功立業升遷升職的願望,而一個優秀機槍手的升職當然會強於一個普通步兵。至於生死,我想既然來當兵,就不會太再意吧,戰場上有時越怕死死的越快,如果是防守戰鬥,機槍可能傷亡要大,如果是進攻戰鬥,由於機槍手主要負責掩護,傷亡要小。

既然來當兵,就知責任大,只要手握鋼槍就無怨無悔。


遼瀋之星


這個假設不成立,如果上戰場,做什麼是由不得個人的。有些東西是要看先天條件的。比如機槍手,如果你比較瘦弱,想做機槍手都不行,因為機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輕,加上彈藥,要揹負的物資要比普通步兵重1/3還多。

機槍作為班組中的火力支柱一般都會由經驗豐富的老兵來負責,機槍開火前會選擇合適的機槍陣地,不能阻擋友軍的進攻,還要很好的隱藏自己,壓制敵人的火力。

防禦作戰中機槍一般會準備兩到三個陣地,打上一會就轉移了,如果陣地選擇不好第一輪死的就是機槍兵。沒有了機槍這個班組相當於少了一半的火力。


易飛霹靂吧啦說了一通


步槍手!機槍手是焦點,不自由



迪特比斯巴達克威爾遜


哈哈,這個問題問的好,我覺得我還是實際一點好,好吧,我怕死。一般戰場上火力壓制主要依靠機槍的連續火力,機槍的覆蓋面廣,能夠持續造成殺傷。但是也會因此而成為對方重點攻擊的目標,所以傷亡率也是比較大的。所以,相對而言,我還是喜歡當步槍手。



愛你一啊一


機槍手 那種感覺是無法比擬的。


糖寶安妮丶都是我的人


沒有可比性,步槍兵只要接受培訓的普通士兵就能上,說白了,步兵本來就是炮灰,步槍兵是炮灰中的炮灰。機槍手是都是體格強健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骨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