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麟遊血條面

課堂上,一位香港學生問我:“老師,麟遊是有出現過麒麟或龍嗎?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

“有沒有龍或麒麟我真不知道,但書上說的和你的想象差的不多。”

據史書記載:“隋義寧元年,置鳳棲郡,尋以宮中獲白麟,更郡名曰麟遊,並以名縣。唐武德初改為麟州,貞觀元年, 廢州以縣屬府。宋、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置縣,皆無更改。”聽完,這個香港學生笑得很開心,“真的有麒麟吔!”我說,麒麟只是傳說中的瑞獸,不可能存在的,可能是當時發現了一種很少見的動物,為討皇帝歡心起了個好名字。另外當地有皇帝的行宮——九成宮,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所以說麟遊與龍的關係真是很密切。

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麟遊自古農耕發達,故舊志稱“麟介彬岐之間,實太王發祥之基,禮明樂備,俗厚民淳,自古稱最”。秦國在雍建都395年,麟地有墓葬遺蹟。漢時所用之鐵犁、鐵鏵、鐵鏵土,今有發現,證明當農耕文明之發達。唐太宗來九成宮時,令尉遲敬德在尉遲澗鑿石加寬,開修輦路,左右盤折,以達山頂,入長安便道。以離宮為中心,東向崔木,西至招賢,兩亭等地,分設官署,增加了不少街鎮。因之商業也很發達,農業作務也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因此而推論,在飲食上麟遊也是很發達的地區。尤其以麥食文化源遠流長。

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當地有一種“煎餅”,俗叫“烙面”,縣東人多食用。具體作法是用蕎麥麵加少許麥粉合成漿糊狀,烙成薄餅,刀切成條,澆調料湯即成,嚼而味長。除了烙面,當地知名度最高的應該是“血條面”,被封為麟遊三大風味名吃。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麟遊人招待親朋好友的風味食品。

民間傳說血條面與東漢皇帝劉秀有關係,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扯,劉秀就沒來過關中。有些沒文化的人就愛用皇帝說事,不懂裝懂。麟遊的血條面完全是民間的創造,千百年來,在麟遊縣境內流傳不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以細麥面用豬、羊血搓成塊,擀薄擦油,切細,蒸熟晾乾,吃時再入濃湯鍋煎煮。血條麵湯,要配大料,薑汁、蒜苗、蔥花、豆腐條、雞蛋餅、油潑辣子、臊子等做湯(最好用肉湯),將做好的血面入湯,泡幾分鐘即可食用,香味俱佳。傳說李世民到麟遊避暑時,路過鄉村,聞香而下轎,血條面名聲大噪。

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麟遊血條面的特點是:薄勁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勁”是指血面柔中帶勁,耐煮耐泡;“煎”是指湯很煎和,湯溫較高;“稀”是指面少湯多,味道鮮美(人常說味道都在湯裡頭);“汪”是指湯的搭頭很豐富,色彩搭配鮮豔,油多味香。它食用方便,利於貯存,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麵中的一種。味濃而不腥,色紅而不辣,油厚而不膩。營養豐富,香味悠長,是宴待賓朋、饋贈親友的獨特食品。

麟遊血條面在過去,平時是吃不到的,必須到過事的時候才能吃到正宗的血條面。不管宴席場面多大,最後必須有一碗血條面,否則就過不好這個事。現在不一樣了,血條面想吃很方便,縣城裡有不少小吃店都在賣。當地人愛吃,外地人也愛吃,小吃店門前經常能看見拿著飯盒提籃的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有時要等上兩個小時,才能吃上一碗。就這,吃完後才感覺到心滿意足。除了傳統吃法,現在有一些食店將血條面用砂鍋燉血條面,麵條細細和蕎麥餄餎很相似,配菜也很豐富,但不少人覺得還是不如最地道的血條面好吃。

麟遊的飲食發達不只表現在風味小吃和麵食上,宴席也很豐盛,宴席文化也是很悠久。婚葬喜事招待賓客的酒席:一般為八、九、十碗,有重八席(即八大八小)。這種酒席須有小海菜、蝦米等。盛大酒席“十二起”,即小碟涼菜十二個,大拼盤十二個,講究一軟一硬,軟是大品燴菜,硬是大盤炒菜。十二起酒席須有海參、魷魚、雞肚、肘丸,零吃零上,酒有白酒、黃酒兩種,酒畢,上九碗肉菜加主食饃。招待賓客早飯較簡單,燴5個菜,喝少量酒,吃臊子面或血條面,上四羅菜。此為豐盛酒席,一般人辦不起。窮苦人家過事待客則很簡樸,早飯一般不喝酒,吃臊子面或粉條豆腐湯泡饃,用涼拌豆芽及燴蘿蔔片作小菜。午飯燴炒幾個菜帶酒,後以蘿蔔片或豆腐作墊菜,上覆少量肉片,叫“猴兒頂燈”,作九碗加主食饃,娶媳婦則上十碗,取“十全”之意。

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除了這正式宴席,鄉村逢年過節,炸油餅、油糕,包餃子、蒸包子、做涼粉、壓餄餎、洗面皮。一般人家總要喂一頭過年豬,蒸血條面,炒臊子,掛臘肉。宴客酒席講究實際,一次擺齊,菜、酒、饃同時並舉。

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與岐山臊子面一樣,麟遊的血條面不僅具有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而且還具有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發掘、傳承、保護、推廣麟遊血條面是向外界介紹和推廣麟遊特色飲食文化的一個切入點,是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著力點。從一碗血條面開始,將麟遊打造成為絲路上的一顆飲食和旅遊的明珠。

香港學生聽完麟遊的這點事,又是筆記又是點頭,然後問了同一個問題:老師,麟遊怎麼走?

寶雞:麟遊一絕“血條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