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解讀千年歷史。今天要講的是位於歐洲東南端的一個半島,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亞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其假想敵是鄰近的塞爾維亞。而這時,塞爾維亞的一個秘密組織派出了多名殺手,埋伏在薩拉熱窩市內,準備行刺斐迪南。

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夫婦正乘坐著敞篷汽車進入市區,這時第一個刺客向汽車扔了一個炸彈,但僅僅擦傷了斐迪南。不過斐迪南太大意了。當汽車行駛到一個拐角處時,第二個刺客年僅19歲的普林西普立刻衝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結果斐迪南夫婦雙雙斃命。而這場刺殺事件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

而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偶發的刺殺事件卻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薩拉熱窩,波斯尼亞首府;波斯尼亞,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小國。而巴爾幹這個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半島,能夠名揚世界,可得“感謝”這場被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的“薩拉熱窩”事件。

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幹半島

火藥桶,顧名思義,隨時都能爆炸,只要有一粒火星,就能點爆。而“薩拉熱窩”事件就是這一粒火星。

當然在點燃巴爾幹半島這個“火藥桶”可不止“薩拉熱窩”事件這一個例子。離我們最近的,就莫過於科索沃戰爭了。這一場戰爭直接就引發了南斯拉夫的最後一次解體,使這個國家稱謂最終成為了一個“歷史”。

那麼問題來了,世界上的半島也不少啊,為什麼就巴爾幹“備受青睞”,動輒內亂戰爭,並且還不僅限於它這一畝三分地,每一次都能引發重大的國際爭端,甚至是世界大戰,它有多大的“魅力”?

就讓我在這兒為大家作了分析:

多山地貌的巴爾幹

從地圖上看,毫無疑問,巴爾幹就是個半島,而且三面環海(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地中海),本西北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東北巴爾幹山脈,多瑙河下游流經此處,總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其相對獨立的地緣格局,也難怪會產生輝煌璀璨的古希臘文明。

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巴爾幹半島地形

不過這個獨立的地緣優勢,同樣帶來的還有劣勢。從它內部地形來看,我剛才也講了,西部,東北部,還有南部,巴爾幹山脈、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羅多彼山脈縱橫交錯,而這些大型山脈就佔了將近半島面積的七成,而另外的三成只有少量的山間盆地(巴爾幹山脈以南的馬裡查河盆地、登薩河盆地和平原(東北部的多瑙河下游平原)。這意味著什麼呢?很顯然,巴爾幹半島全境多山。咋一看,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對之處,但是對一個國家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災難”。

由於複雜的山地構造和散亂的盆地平原,使其半島內的地緣勢力始終無法形成規模。用一句話來說,巴爾幹半島沒有一個強大的力壓群雄的地緣勢力。

誰都曉得,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而巴爾幹半島的地利,說實話,不咋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的發展。雖然有少量的山間谷地和低地平原,但僅僅是少量,而且這些谷地和平原又是七零八落散佈在各地,無法形成規模,這導致半島整體生產潛力有限,實力不強,帶來的就是無法形成一個獨立的文明體系和大一統的國家。

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個大一統國家,是文明體系都是獨立的。而巴爾幹半島就是一個例外,除非是它強行被納入其它文明體系,否則自身是很難孕育的。就拿古希臘和拜占庭帝國來說,古希臘僅僅是巴爾幹半島南部延伸的,準確來說,是屬於愛琴海文明,依靠的是地中海貿易來發展;而拜占庭帝國同樣也是如此,雖然它把巴爾幹納入到它的帝國體系,但是僅僅是納入,拜占庭能夠形成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完全是沾了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緣區位的光兒,說白了,巴爾幹只是拜占庭征服的一塊領土,僅用來擴張。

可是話又說回來,在歐洲可不止只有這一個山地複雜的半島,南歐三大半島的另外兩個——伊比利亞半島和亞平寧半島。它們同樣分佈著大量的山脈。可它們的發展,可比巴爾幹要好得多。伊比利亞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被視為大航海的開闢者,佔著開闢新航路的先機,西班牙和葡萄牙迅速稱霸全球;而亞平寧,更是孕育出自古希臘文明之後,又一個璀璨的古羅馬文明。同樣是半島,咋待遇不一樣,巴爾幹支離破碎、戰亂頻仍?

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歐洲地形

倒黴的巴爾幹

我們再回到地圖,可以看出,整個巴爾幹半島北部是一大片廣袤的匈牙利大草原,雖然它與中歐隔了一條多瑙河,但河流的屏障功能可遠不如山脈,而且要想跨越多瑙河,其難度並不高。所以這也就是說,看似獨立的巴爾幹半島,實際上卻是四面受敵。

遭人打,這也並不奇怪。古羅馬就是被北部的日耳曼民族給打垮的,至於伊比利亞上,那更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幾個世紀以來角逐的地方。巴爾幹卻恰恰比較特殊,它面臨的敵人可不單單是多,還是廣而大。

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羅馬帝國

很不幸,巴爾幹處在三大地緣勢力的夾縫之間。

這三大地緣勢力就是西歐、東歐和西亞。縱觀歐亞大陸,可以孕育出強大的地緣勢力,就有東亞大陸的中國,南亞大陸的印度,西亞呢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西歐、南歐和東歐。而這幾個,離巴爾幹最近就只有西歐、東歐和西亞。西歐主要是跨越多瑙河和亞得里亞海,從西、北兩面而來;東歐則主要是以黑海為前沿,自東北壓至;至於西亞,由於它與巴爾幹的君士坦丁堡連接著,可以直接從東、南兩面直撲巴爾幹半島。

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西歐

三大地緣勢力,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向巴爾幹施壓。這不是要了它的命嘛!而且這三大地緣勢力每隔一段時間,輪流坐莊。每一次坐莊,都能引發衝突和戰爭,而為了能夠持久在巴爾幹坐莊,這三大勢力都必須對巴爾幹大力經營,意圖作為它們的前沿戰略緩衝地。在這樣一個利益衝突犬牙交錯的環境下,巴爾幹逐漸論為列強們的“鬥牛場”。

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很不幸處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

西亞

幾千年來,這裡從來沒消停過:從古羅馬和日耳曼、斯拉夫民族之間的博弈,再到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的爭奪拼殺,一直到近代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世界大戰。都有三大地緣勢力的影子。

無休止的廝殺,巴爾幹永遠都是被爭奪的命。而且這三大地緣勢力半斤八兩,誰也沒有永遠壓倒對方的優勢,況且還是三個一起,剛好是“等邊三角形”,很固定,巴爾幹正處於這個“三角形”的中心。

這樣的特殊位置,也難怪會經常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樣的中心位置,甚至影響到了全球政治格局。一場世界大戰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每一次巴爾幹有什麼意外事件發生,都會引來世界矚目,見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