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都是白色,為何“一枝紅杏出牆來”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XGM0913


傳統中的杏花有一個特點,就是變色。含苞待放時,杏花是豔紅色的,稱為紅杏。但隨著花瓣的伸展,紅彩由濃漸漸轉淡,到花落時就成了雪白一片。

揚萬里根據杏花的這一特點,寫了一首頗具理趣的詩:“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培育出一些整個花期都是紅色的觀賞杏花。但在詩詞的意象中,當用到杏花這個意象時,最好還是依照傳統,因為詩詞中的意象和現代詩有所不同,詩詞的意象投射到人們心智中的影像是基本固定的,讀者從你寫杏花的顏色就基本可判斷花開的階段,例如:

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宋.魏夫人)

這時杏花還是含苞待放或剛剛盛開。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宋.趙佶)

胭脂勻注,這是寫杏花開得最盛的時候了。

溢豔紅顏消減盡,空餘素袖冰裙。

這是我寫《臨江仙.杏花》的起句,素袖冰裙便是從杏花將落的時候落筆。



這是我們在寫詩詞時要注意的。此外我們用到杏花此一意象時,還要注意一些其包含的信息,例如,我們寫杏花的鮮豔,不宜寫其妖豔、也不能寫其冷豔。妖豔是桃花用的,冷豔是梅花用的。杏花的豔是俗豔,如上面句子中的“溢豔”,溢者俗也。

此外,杏花這意象還包含有輕浮、風流的信息,所以總是與青樓女子混在一起,例如,宋祁所寫《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其背景是寫攜妓春遊。而由題目句子引申出的漢語詞彙“紅杏出牆”,之所以能給人帶來別樣聯想,也是因為杏花此意象中,所帶有的輕浮、風流等信息。

最後,我們再讀讀下面這首很出名的唐詩:


詩詞書院


“一枝紅杏出牆來。”出自宋代: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全詩如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杏花是白是紅,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詠杏》這樣寫道。

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

這是因為杏花有變色的特點,含苞待放時,朵朵豔紅,隨著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濃漸漸轉淡,到謝落時就成雪白一片。

"一枝紅杏出牆來。”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應該與杏花顏色的這一點沒有直接的關係。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我認為之所以留傳千古,首先在於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意境:遊園不值,春光深鎖,主人冷而花不冷,一枝紅杏出牆給人一種熱情奔放。彷彿如一個剛遭冷遇的人突然遇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所有的不快都立即冰雪消融…

後來更有一些文人,把"一枝紅杏出牆來。”比作了女性外遇等等,使得本來原詩中沒有的意思帶上了一抹妖豔…於是"一枝紅杏出牆來。"越發流傳廣泛。

紅杏也好白杏也好,她們本來就只是一抹亮麗的風景線,無所謂俗豔,妖豔。她們或者就象鄰家大姐或者鄰家小妹,爭那一絲春色,向陽開著…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比與"一枝紅杏出牆來。”我更是喜歡這種"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的這種感覺。

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應該是主人愛惜青苔,怕印上屐齒的痕跡,輕釦柴門久久不開。這裡有一個小節:小園的門口己長滿了青苔,說明這個小園人久未至。


萬方談人生


杏兒,紅不紅不重要,關鍵是,出牆來!

滿園春色,都關住了,就你一枝紅杏,老是關不住,非要出牆來?

出牆來幹嘛呢?牆內待著寂寞了嗎?還是牆外誘惑你了?

桃花李花梨花都規規矩矩的呆在牆裡面,你一枝紅杏,只是有點紅,就想出牆來了?

牡丹又大又豐滿又好看,都乖乖的呆在牆角。

你一枝紅杏出牆來就出牆來吧,你花枝隨風招個什麼展?

牆又怎麼想?你想過牆的感受嗎?

它肯定會覺得,真的嗎!……現在都不行了呢……

你想紅,怎麼不直接奔出牆外呢?

牆外行人看到會怎麼想?你這不明擺著吸引行人嗎!

你一枝唐代的紅杏,出一次牆來就算了,千多年來,你每年都出一次牆,還要繼續出牆,你幾個意思?

😄😄😄😄😄😄😄😄😄😄😄😄😄








袁燦倫


紅杏出牆,雖不太紅,也不是白色的。含苞欲放時是紅一點,但開放時是粉都嘟的粉色。

杏花花期短,只有五天六日的,引符蜜蜂成群飛來採蜜。今年乍暖還寒,氣候有點冷,蜜蜂在中午出來,落地的杏花是淺粉紅色,也不是白色的,只有李花和梨花是純白的。

花落一星期左右,新葉就舒展開來,樹上點點小杏已成形,這時候就綠樹成蔭子滿了!

家有一棵將近五十年大杏樹,每年結杏在幹餘斤,麥子熟了,杏兒也熟了,所以叫麥黃杏,個大口味甜,非常好吃!

從來不賣,誰來誰吃,均讚不絕口。歡迎品嚐。

說紅杏出牆,不是說杏花,是說杏的果實,形容好吃的樣子、特別誘人!看看我家大杏,是不是又紅又大?特別饞人?











包絮


你的問題很有趣,但回答起來很佔篇幅,在這裡只說一點,杏樹一本是暗紅色,花的萼是紅色,含苞末放時為紅色,初開粉紅色,後期為白色。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說的是含苞未放或初開時。還有林逋的《杏花》楊萬里的《郡圃杏花》。

孫何《詠杏花》則不同了,"殷紅鄙桃豔,淡白笑梨花。還有周密和梅堯臣筆下的杏花都是後期了。


雲鶴166082174


這個問題讓我吃了一驚!?誰說杏花都是白色的?在我印象中,自然生長的杏花是粉紅色或者說是紅白相間的 ,所以古人才會有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的此首《遊園不值》此句出名,因被後人賦予了男女情事而有了新意。"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因此詩句擬人化的描寫,生動傳景還得了個"鬧尚書"的雅號。




開頭,下圖都是今年3月8號實拍的,遠看近看都不能說成都白吧?只有梨花,李花才是(全)白色的。
樹高崖陡,手機鏡頭拉到最近也拍不到杏花的花蕊花葯,用網上圖片看看。嚴格地說,杏花的花瓣花蕊是白色居
(也有紅色的),
而花萼呈紅色,花葯呈黃色,
所以總體來看,杏花多是紅白相間的粉色。
當然其粉紅 不如桃花的豔麗。田野間還有許許多多別的花。



(千里光)。


(這個飛燕草花形如飛燕花色挺漂亮,可整個植株卻是有毒的,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小白菜花,油菜花也極像此)。



(蘿蔔花)。

(婆婆納的花。)




核桃雄花開始謝去,雌花(果實)開始生長。

春天生機盎然的,當然不止植物,還有動物。












地兩Rabbicatts229081


首先,提的問題不嚴謹。梨花、李花、六月雪……是白花。桃花沒有玫瑰的紅,杏花沒有桃花紅,但杏花的基本調的的確確是紅色啊,你怎麼能說杏花都是白色呢?人家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根本就沒有錯。

其次,命題不成立。“一枝紅杏出牆來”成為千古名句,與杏花的顏色無關,而是跟這首詩是首好詩,流傳廣有關係。

是好詩是因為人家是舒真情,有意境。流傳廣是因為人家語句平樸易懂卻不俗、上口好讀不生膩。是名詩是因為是好詩。是好詩人家就會自帶流量:天下傳讀、萬世吟誦。

那為何此句是名句(即自古以來,相較於其他三個詩句,人們對這個詩句的“認識度”更高),而不是其他三句呢?不僅因為它的朗朗上口,還因為它還是全詩的點晴之筆,猶人之面首,而猶首之目。

試將此詩意境解析如下:

《遊園不值》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個天氣應該不錯的春日,葉紹翁外出會友。難為那時的人們沒手機,沒QQ,又沒微信,不瞭解朋友動態,及至到得朋友家,卻正好碰上朋友外出(“不值”指沒會見到),一圍土牆(我們猜想就土牆吧),兩扇(或者一扇?)柴扉,久扣不應,心裡跑過一絲遺憾一一我這不白來一趟啊(應憐屐齒印蒼苔)?牆頭伸出的一枝正在盛開的紅杏,顯示朋友的庭園裡正生機盎然、蜂飛蝶舞,一派大好春色!葉紹翁要寫的就是這種要去朋友家賞園卻沒會見到朋友的心情。但他的小遺憾只是在詩的前兩句就戛然而止了,結束了;詩的後兩句,其實只是在讚美春天的生機盎然,讚美春色的美好。

整體上葉紹翁此詩的立意不是在那個小遺憾,是開心一個大美春天。

(我對葉此詩的解釋可能與大多數人相去甚遠,歡迎斧正,願聞高見。)







百話茶屋


拋開品種差異,大部分的杏花花萼和花苞是紅色的,初開時為淡紅色,盛開以後為純白色。古詩中描寫杏花的作品很多,紅、白兼有之,蓋觀賞時期不同而已。

另一方面而紅色本身更熱烈,富有生氣,所謂“萬紫千紅總是春”,其實當然也包括白色的杏花、梨花、甚至槐花。紅本身也包含花的意思,如唐·戴叔倫 《相思曲》:“落紅亂逐東流水,一點芳心為君死。”

結合本詩,“一枝白杏出牆來”自然也是合律的,但頓覺少了許多生機,與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相去甚遠,含苞待放的杏花更有春意。

當然詩人此處多可能是實寫,也可能有調侃之意。因為當時雖無“紅杏出牆”的成語,但在許多作品中已經被富予了“風流輕浮”之意。


九品墨香


這是我用小米手機拍的杏花。



走在鄉間的小鹿


當真啊,披上紅裝,大概有新嫁娘的感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