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王振華


明朝的衰落,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在於制度的侷限性,另外還有很多客觀因素,下面我們就分條來講述。

坑人的宗室

明太祖朱元璋定的坑爹規矩,宗室擁有高額的贍養費用和大片的皇莊土地。雖說不是所有的宗室都擁有高額的資產,但是和歷代不同的是,老朱家的藩王永遠都是世襲爵位,因此這個數量是越來越龐大。


關於明代的宗室俸祿,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


再就是藩王的土地,是不用被政府徵收稅務的。因此就有一些地主,主動把土地貼上皇莊的標籤來逃稅,結果就是國家可以徵收稅收的土地越來越少,這就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稅負總額。。

黨爭

黨爭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轉衰和由衰轉亡的關鍵因素,無休止的黨爭嚴重阻礙了大明政律的決策和推廣,還造成了大批官員腐敗的局面。比如嘉靖朝的嚴黨,萬曆朝的齊楚浙東林宣黨,天啟朝的閹黨,官員不作為,導致朝廷愈發的腐敗,大量的社會矛盾被淤積和激化,最後就引發了國家的滅亡。



不靠譜的稅制

明朝是個農業帝國,國家的主要稅收還是靠農業稅。洪武年間太祖規定了國家總稅收土地的額度,後來的實際情況是各地官員有新增土地卻不報,在徵收原定土地稅收時,各地地主互相推調,說自己田產甚微,為達納稅最低標準。另外還有不少逃離了戶籍的人隱居深山,有千畝良田卻不用納稅。邊境地主還與武官勾結,私吞軍屯,加重國家的支出負擔。最後就是大明開國的農業經濟模式徹底破產,不在賦稅範疇內的財富越來越多。

然後就是商稅只徵收流轉稅,即貨物的預估價和轉運費,那就會有商人虛報貨物、各地官員“加稅”“扣稅”。所以說大明不是不收商稅,因為僅僅是商稅中的鈔關,就已經在萬曆25年佔據了大明總稅收的10%。實在是漏洞太多,官員可以鑽的空子太多。

白銀的衝擊

從明初到明末,白銀的大量湧入可以說對明朝的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明朝初年國家廢除了銀本位的貨幣流通,規定只能使用大明寶鈔,後來造成了通貨膨脹,又沒有銅錢做支撐,很快大明就出現了財政困難,後來宣德年間大明放開了白銀的使用,財政壓力才得到了緩解。但是大明的白銀使用仍處於初級階段,沒有規定的銀幣,而是靠稱重使用碎銀。因為西北銀量低於東南的白銀量,而在流通時又有磨損,所以造成了東西明顯的貧富差距和白銀不等值現象,而國家並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就導致內地稅負壓力要遠大於東南富裕地區。

不給力的天氣

大明的自然災害太多太多了,嘉靖年間的大旱、寒潮、洪水,三次萬曆之淵,天啟崇禎年間的瘟疫和乾旱與低溫,都嚴重的損傷了大明的元氣。可以說真是天亡大明,因為就這個自然變化,換誰也很難頂住。


火器工坊


明朝1368年建立的時候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通過胡惟庸案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所有國事都由太祖一人承擔,朱元璋是勞動模範沒問題,但是他的子孫不行啊,建文四年內閣制走上歷史舞臺,到明仁宗和宣宗時期,內閣已然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政體,慢慢的內閣可以制約皇帝的命令也可以制約皇上,在明朝建文4年以後,皇帝的特權大大的被內閣制約。

為了在與內閣的拔河中輸的不要太慘,明宣宗做了一件毀滅大明的事,就是教太監讀書,堆積如山的奏章可以讓太監們審閱幫助皇帝批覆,好啦,隱患已經埋好了就等著爆發的時候啦。過多不用說啦,有了文化啦什麼王振、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粉墨登場,文官集團也不示弱啊,什麼東林黨、浙黨、齊黨等也紛紛登場證明自己的價值,要不是明朝有于謙、張居正這樣的大臣力挽狂攔,明朝早就在1449年土木堡事件中滅亡了。

明朝在太祖朱元璋時期,內鬥就不斷,李善長與劉基,再後來的嚴嵩與夏言 徐階,在後來就是文官集團與閹黨內鬥,東林黨與閹黨鬥,東林黨與浙黨齊黨鬥,總之不是在鬥爭,就是在鬥爭的路上,什麼樣的國家能經得住這樣的折騰,終於在1644年斗的不行了,讓李自成打破北京,明朝滅亡,再後來吳三桂投降清軍入關,吳三桂殺害永曆帝南明滅亡,明朝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就是因為內部鬥爭造成的,文官集團內鬥,文官與閹黨內鬥是造成明亡的直接原因。






小金學歷史


1、衰敗過程

A、1449年。該年土木之變,皇帝被俘,此後明朝喪失了進攻的勢頭。

B、1505年。明武宗繼位,從此朝政不修,明朝漸有亡國之象。

C、1524年。大禮議結束,明世宗獲勝,從此不理朝政,專心修道,明朝南倭北虜,國無寧日。

D、1582年。張居正死,從此人亡政息,明朝政治為之一變,從此再未走上正軌。

E、1619年。明朝薩爾滸大敗,從此離敗亡不遠了。

2、明朝專政

在中國的政治模式裡,權力的交接沒有制度化的保障,誰都有機會一統天下,這樣一種無序的權力交接,無疑給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防止別人犯上作亂,唯一可取的辦法就是把一切的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

一方面,由於權力交接的無序,導致君主為了確保自己的權位不得不實行強權政治;

另一方面, 統治者愈是實行強權政治,愈有可能保不住自己的權位,權力交接愈是無序。如此惡性循環正是中國的專制主義政治越來越殘暴的原因。古今統治者過於強調歷史教訓,忽視了社會的橫面結構,所以才會在這樣的怪圈中沒落,消亡。


金色七點半


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更迭根本原因都在於地理環境的擴張性。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社會擴張地理環境的方式是通過國家來進行的。國家即具有共同生存利益的國民最大地聚集財富進行地理環境擴大的政治權力機構。國民要求擴大地理環境,發展生產的生存意志便構成了國家的意志。

國家財富飽和即:國家意志所需財富大於中央政權所能調配的財富,這個時候國家政權逐漸無力維持,國家也隨即走向衰弱崩潰覆滅。國家財富過剩即:國家意志所需財富少於中央政權所能調配的財富,這個時候國家政權穩定,國家也隨即走向繁榮盛世。國家財富均衡即:國家意志所需財富等於中央政權所能調配的財富,這個時候國家政權強大,國家也從繁榮走向強大,由富變強。

每一個國家政權,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都是由國家財富的狀態決定的。明朝逐漸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就是國家財富飽和,國家財富飽和有兩種,一種是建國初期,一種是建國末期。這是由地理環境的層次性決定的。明朝逐漸走向衰弱的過程就是建國末期的一種國家財富飽和的狀態。

另一方面,自唐朝崩潰後,中華文明內部存在兩個距離很遠的文明中心,文明中心的牽制與對抗成為了唐朝以後各王朝更迭的直接原因。不僅是明朝,宋金元明清五個朝代覆滅的直接原因就是文明中心的牽制與對抗。

導致兩大文明中心牽制與對抗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理環境的四大屬性:層次性、完整性、貧富性、擴張性相互疊加的過程。燕薊地區與江南地區的北京南京兩大文明中心之間的牽制與對抗不僅是唐朝以後各王朝崩潰更替的直接原因,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緩慢、逐漸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明朝逐漸衰弱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國家財富飽和、文明中心對抗。

方法論就不做過多的解釋,我們看看明朝興衰的整個過程。

無論是談歷史故事,還是談小說故事,先看背景的設定、地圖的設定,人物設定,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住故事的脈搏。

元明清三朝處於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這是明朝的時代背景。元明清三朝基本上都是以北京作為都城統御全國,這是明朝的疆域基礎。元明清三朝基本上都是過億的人口,這是明朝的人物來源。

元朝在進行海外大陸擴張,攻打安南、爪哇、占城、倭奴等戰役先後以失敗告終後,北京文明中心的實力遭到削弱,無力統御全國。為了加強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元朝開啟了黃河改道工程。元朝為了鞏固國家統一所興建的水利工程差不多是兩宋的總和,其中最重要的兩大工程就是黃河改道工程以及京杭大運河工程。

元朝的崩潰與覆滅就是因為建國初期狀態的國家財富飽和導致的,秦朝以及隋朝也是如此。國家意志需要興建大量的水利工程,需要對外擴張,增加地理環境,發展生產,但是國家政權對國家掌控需要時間。元朝對北方的掌控無疑更為直接,而對南方的控制明顯不足。這導致黃河改道工程大部分抽調的都是北方的人力物力,由此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為了應對農民起義,北京文明中心的實力進一步削弱。明朝由此以南京文明中心為都,掌控了南方並北伐推翻了元朝,完成了元明易代。

元明易代之後,國家人口從元末的九千萬銳減到明初的五千萬人口,差不多銳減了一半。其中人口銳減最嚴重的地區是北方,幾乎千里無人煙,百不存一。為此,明初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相比秦漢易代,隋唐易代,人口都銳減三分之二以上,元明易代的情況要好很多。主要原因是元朝覆滅的直接原因是兩大文明中心的對抗,慘烈的血戰還是比較少的。

明朝初年,人口銳減,國家意志消退,而國家意志所需的水利工程在元朝時已經完成,國家意志所需的財富少於中央政權所能調配的財富,國家財富過剩,於是明朝開啟了洪武之治,逐漸走向繁榮盛世的狀態。就文明的發展而言,人口銳減,國家意志衰退,繁榮盛世,是內部人口不足,地理環境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與改造,生產經驗和社會財富無法得到應有的積累,這是文明發展緩慢的表現。

明朝到了永樂年間,人口逐漸恢復,地理環境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與改造,生產經驗和社會財富的累積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家的強大。國家意志所需財富等於中央政權所能調配的財富,國家財富均衡,明朝從繁榮走向強大。永樂年間,明朝積極對外拓展版圖,鞏固統治,健全中華文明朝貢制度。

到了明仁宗時期,人口規模開始破億。國家意志需要明朝如同漢唐一般對外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增加地理環境,滿足人口增長對土地的需要。然而,受兩大文明中心的牽制,北京文明中心無力抽調力量進行對外的海外大陸擴張。甚至,因為南京文明中心所覆蓋的南方地區,地理環境的貧富性相對更好,是人口增長的主要地區。由此導致北京文明中心無力壓制南京文明中心,更不用說對外擴張了。

國家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明朝要對外擴張,就必須要加強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將全國各地區的力量抽到到北京文明中心。這樣既能對外擴張,也能統御各個地區。由此導致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同時,隨著人口的增長,很多新增長的人口沒有地理環境可以利用改造,沒有土地得以安身立命,由此不得不寄身於豪強之家。由此國家的人力物力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導致利益集團的形成和壯大。本應對外擴張的力量,變成了內部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傾軋。國家的本質要為這些利益集團提供社會生存保障,而這些利益集團卻不斷增大,侵佔國家的政治權力。這便是明朝衰弱的開始。

明仁宗之後,明朝從各地區彙集到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被利益集團所吞噬,在國家意志不可動搖的情況下,加劇了中央政權與地方的矛盾,使民眾與官府處於對立的狀態。由此,一系列的變亂髮生了:土木之變、奪門之變、倭奴之亂、寧王之亂等大小亂象。

自土木之變,明朝失去了對內蒙地區的掌控,北京文明中心本來可以匯聚中原、內蒙、東北的力量,少了一個內蒙,北京文明中心衰弱,再也無力統御全國。明朝陷入了危機之中。於是就有了張居正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打擊了利益集團對新增人口的控制,對外戰爭也取得了勝利。然而,因為地理環境的內外的貧富性差距太大,中央政權雖然奪取了一部分新增人口的控制權,卻也沒有給這些人口安排土地安身立命,反而因為對外戰爭的消耗以及戰爭後毫無收穫,導致矛盾激化。

萬曆年間,在北京文明中心無力統御全國的情況下,東北的女真開始崛起並獨立建國。失去了東北後的北京文明中心更加無力統御全國,中原地區的力量也被南京文明中心所攝取,助長了東林黨這個利益集團的產生和壯大。東林黨代表的正是南方地主階級和商人集團的利益。於是明朝沒有辦法從地方把商稅給收上去了。

然而,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到了萬曆年間,人口突破了兩個億,對外擴張的國家意志更強。國家意志所需財富遠遠高於中央政權所能調配的財富,國家財富飽和的程度加劇。明朝為了維持統治,合法的稅收已經不可能,只能依靠閹黨集團進行非法的財富盤剝來維持。雖然能夠讓明朝多掙扎一些時間,但是卻令明朝喪失了民心。此時,明朝已經從衰弱走向了崩潰。

到了崇禎年間,閹黨被打倒後,明朝國庫已經沒有錢了,國家政權名存實亡。明朝崩潰後,百姓沒有國家的庇護,陷入了戰亂與飢餓之中,流離失所,水利設施失修,地理環境萎縮,人口不斷銳減。

到了清朝建立時,全國人口已經從明末的兩億銳減到清初的兩千萬,人口銳減了十分之九。從明清易代的人口銳減狀況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到了明朝時期,發展速度雖然持續減緩,但是並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明朝末年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財富的累積,就不會有對新制度的需要。明末清初更是湧現了三大著名的哲學家,儒學的新學派心學也已經出現。

人口銳減得越多,說明文明發展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得同樣的地理環境狀況下,養活的人口更多。當文明發展形成的社會生產力崩潰,那麼人口就會銳減到原本的狀態。銳減的人口並非都是戰死的,而是國家崩潰後,社會生產秩序遭到破壞,很多人沒有了生計來源,最後餓死的。放在國家穩定,社會繁榮的時代,根本無法想象一個國家九成的人口死於飢餓是一種怎樣恐怖的狀態。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把中華文明的衰弱和黑暗歸罪於清朝,清朝無故躺槍了。如果不是兩大文明中心的牽制與對抗,不是因為內外地理環境的貧富性差距。或許明朝下西洋,要的就不是藩屬國,而是直轄的省。清朝的興衰基本上是在重複明朝的過程,近代百年的屈辱,對於中華文明來說,或許好處要更多一些,中華文明需要一次新生。

和許多已經消亡的文明相對比,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到現在不能不說是上天的恩賜,美中不足的是中華文明沒有通過自身的發展邁入海洋貿易時代,開創工業文明。完美中總有一些欠缺,能夠延續下來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近代百年屈辱的歷史之後,原本兩大相互對抗的文明中心在鐵路的建設下變成了相互支援的文明中心,中華文明沒有被打倒,依然堅強地擊敗了一切來犯之敵,重新站了起來。隨著海洋貿易時代的到來,中華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是所有文明所有國家中最好的。這一點,與問題無關就不論述了,相信世界的未來在中華文明就足夠了。


青青說文明史


宋朝時商業的發達,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也促使了人口的增長。中國人口首次達到了1.4億。

元朝征服歐亞後,雖然對世界帶來了一場浩劫,但也同時促發了東西方的交流。

當元朝開發了從泉州至歐洲的絲綢之路後,歐洲各國嚐到了海洋貿易的甜頭,開始了海洋商業冒險,以至於發生海權競爭,促進了海洋科技及海上軍事的快速發展。

而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定下了‘片板不準入海’的閉關鎖國政策。

明成祖朱棣更是將傲視世界的鄭和艦隊棄之不用,放棄了海洋霸權的爭奪。

明朝人口由初期的5千萬左右發展到後期的2億左右時,豐年可以基本解決溫飽,災年糧食危機則必然爆發。

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人壽命的增長,在沒有外來糧食補充或糧食產量技術突破的因素下,2億的人口以當時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國家承受力的峰值。

中國歷史朝代大部分是由農民起義燃起的戰火所推翻。作為一個農耕國家,農民溫飽不解決,怎麼樣才能保證國家安定?

個人結論:放棄海權爭奪,未從海外獲取資源,內部人口達到承受峰值,是明朝衰敗的主因。

(注:紅薯和土豆這兩樣耐旱易儲存的糧食作物都是明未清初開始引進種植,在清初開始大面積推廣。由這兩種糧食作物的支持,人口在道光年間達到了4億的清朝時期峰值。)





難得浮生閒半日


朝代的更替都有著其週期性,我國曆代都不例外。

對於明朝來說,制度上,都是在慢慢修補和更正,但是,總體來說,制度是越來越完善,腐敗是越來越嚴重的。

軍事上,軍隊的戰鬥力,除了邊關衛士,關內的衛所,因為承平日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戰鬥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是越來越差的。比如:嘉靖時的倭亂,衛所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階級上,將近三百年的國祚,門閥大族已然誕生,階級的矛盾也日益嚴重。

哪怕有了某個君主的中興,對於國家的衰落也是無法避免的。現在普遍認為,初期轉中期的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中期轉後期的轉折點是:遼東戰役,後金崛起,以明軍大敗為結局。

對於太監干政,也只是皇權為了抗衡臣權而扶植起來的。文臣黨爭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朝代的衰落與滅亡不是某一個人,某一個事件,某一個戰役造成的,是多方面的。建議想要了解的話,多看看明史,實錄等歷史書籍。


我們不Low


明朝衰落的第一步是軍事力量的衰弱,衛所制有先天缺陷,第一代老兵消亡後很快蛻變成了民兵,為了對抗敵人的滋擾又不得不單獨設立九邊之兵,不但邊軍遠強於中央軍,而且邊軍還要在衛所制外額外花錢。預留下了軍事隱患和財政隱患。

第二步是土木堡之敗,土木堡昏君奸臣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真正的敗因卻是第一步引起的,明軍是被蒙古軍正面擊敗的。土木堡雖然國力損失不大,但其引起了一系列的變化,對後來很多事都起到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後很多人都看出明朝軍事上外強中乾,無窮無止的邊患開始出現,明軍自己在大規模作戰上也逐漸趨向于越來越倚重邊軍,衛所兵越來越弱。土木堡引起一系列政治格局劇變,政治開始向惡劣的方向變化。

第三步就是社會變革的戛然而止,這口鍋是萬曆的,不然明朝未必沒有軍事變革的可能。


韋格蒂烏斯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滅亡都來自腐敗,所以中國共產黨現在大力反腐,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使得一些破壞分子無法 挑撥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關係,成功的擊敗了他們。


說實話不傻372


明未,是大明,大清,大順三角關係,民國初,是國府,日本,中共三角關係,


您好141707492


明祚清代,是華夏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悲劇!如果能讓明朝來面對西方的武裝侵略,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就要重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