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信市場潛力如何?我們研究了20家企業,發現了這些規律


來源:醫信邦(ID:hitzone-cn)

在之前的推文中,醫信邦曾提到目前我國醫療信息化市場行業規模有望達千億量級,結合每週“醫信財經眼”整理信息來看,二三級醫療市場投入了大量資金自建信息團隊,採購信息化系統,建設醫院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傳統的HIS市場已經相對成熟。

基層醫信市場潛力如何?我們研究了20家企業,發現了這些規律

值得玩味的是,對比二三級公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診所、民營醫院及診所)更傾向於使用採用雲HIS、雲診所等產品,帶動了基層醫療SaaS市場的發展。

那麼,基層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痛點在哪?國內深耕基層醫療雲HIS、雲診所的企業又都是以怎樣的模式在運營?我們梳理了20家基層雲HIS、雲診所企業,他們之中有傳統HIS廠商出身,也有新興的醫療IT企業,一起看看他們都幹了些什麼?

基層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痛點

對比大型公立醫院的龐大財力和人力物力,基層醫療機構、民營醫療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明顯滯後,部門間流程相對簡單,加上IT投入有限、IT人才不足等因素,讓基層醫療信息化的建設和公立大型醫院拉開了距離。

一、資金不足。對基層醫療機構來說,信息化的重要性都知道,然而兜裡硬貨不夠,實在是有心無力。目前,經費不足是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瓶頸,特別是對民營診所來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活下去已是不易,拿大筆資金建設信息化,基本不可能。

二、醫院信息人員匱乏。留存人才靠什麼?別說組建一個牛氣哄哄的信息化團隊,基層醫療機構連醫務人員都留不住,真是一聲長嘆……

三、信息化維護升級難。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在前期信息化建設中,由於缺乏統一規劃,造成後期信息互通、共享困難。而隨著患者就診信息增多,後期接通醫保等功能要求,致使信息系統更新、維護需求增加,但系統維護成本高,軟件公司維護響應時間長的問題普遍存在。

在此基礎上,雲HIS、雲診所等由於體量小、價格便宜、升級相對方便,受到了基層醫療市場的歡迎。

國內基層醫療信息化企業有哪些?

目前市面上有哪些從事基層醫療信息化的企業?醫信邦統計了20家,呈列如下:


基層醫信市場潛力如何?我們研究了20家企業,發現了這些規律


通過圖表可看出,參與基層SaaS市場的企業可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傳統HIS公司,這類企業知名度較高,已經在公立醫療機構信息化戰場上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也很看重基層醫療信息化市場,比如東軟(熙康雲醫院)、衛寧(納裡健康)、創業慧康(億家健康)、京頤醫療雲,都是行業內大佬級企業;

另一類則是新興的創業型企業,由於沒有在第一輪競爭中及時搶佔市場,只有退而求其次,看準基層醫療。

而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IT公司,推出產品的時間都集中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地域集中於北上廣和江浙地區。

仔細分析,發現其中規律有跡可循:北上廣、江浙地帶經濟發達,不管是基層公立醫院還是民營診所,發展都比國內其他地域更有優勢,加上這幾個地區都算富饒之地,在信息化建設上的花費自然不少;而時間段的重合,則是由於國家在2015年及2016年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支持第三方機構建立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醫療大數據保障體系,催生了一批企業轉向基層醫療信息化市場。

面向基層醫療市場,醫信企業面臨哪些挑戰?

綜合20家企業的表現,再結合網絡公開的客戶信息及案例,醫信邦分析得出,同二三級公立醫院一樣,政府仍然是主要付費方,也就是說,基層公立醫療機構付費意願強於其他民營醫院及診所。這意味著,企業面臨著“誰有政府資源,誰就更能多分市場蛋糕”的挑戰。

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數量眾多,總體市場規模更大,也相對更分散,簡而言之,要獲取這部分客戶,醫信企業需要更下沉推廣渠道,加大推廣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醫信企業還要做好打價格戰的準備。醫信邦調研了市場上的十幾款雲HIS軟件,發現功能大同小異,不難想象,基層醫療機構在面對功能幾乎相同的軟件時,自然更傾向於選擇價格適中的產品。

結論

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93萬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5萬個,鄉鎮衛生院3.7萬個,村衛生室63.8萬個,診所(醫務室)20.5萬個。毫無疑問,基層醫療信息化市場是廣闊的。

面對一塊如何豐厚的蛋糕,醫信廠商要如何奪得市場?考慮到國情現狀,企業要瞄準基層公立醫療機構,畢竟對於這部分機構來說,行政任務必須得交,國家也有購買能力;

其次,企業可以考慮往醫保方向進行突破。對於民營醫療機構來說,醫保支付是剛需,而醫保系統離不開信息化,因此信息化企業通過向醫保支付或醫養結合等方面轉型,讓其中的一部分診所產生較強的付費意願。從這點同樣可以推斷,未來,醫保政策相對開放的城市,市場也必將更為廣闊,競爭更為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