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新聞界這9位大咖是咱們溫州人

日前,溫州人葉蓁蓁任人民網現任總裁,引起廣泛傳播。其實,在新聞傳媒領域,還有不少大咖是溫州人。小編初步統計,這裡9位溫州籍的新聞人,故事就很多,也是咱們溫州的驕傲。

人民網現任總裁葉蓁蓁(永嘉)

中央電視臺原副臺長陳漢元(樂清)

《新民晚報》原總主筆趙超構(文成)

《中央日報》社社長馬星野(平陽)

《新聞研究資料》主編何炳然(蒼南)

臺灣《中國時報》原主筆金惟純(永嘉)

人民日報原浙江記者站副站長 袁亞平

何平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祖籍:溫州龍灣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受黨中央直接領導。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個分社,在大陸每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設有分社、支社。

何平,1957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省溫州龍灣,高級記者,中共黨員。現任新華社總編輯、黨組副書記,中央紀委委員。在新華社,他歷任採編室副主任、國內部主任助理,新華社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兼國內部主任,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2007年起至今擔任總編輯一職。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北京奧運會期間何平親臨報道一線

何平一向低調,曾獲“範長江新聞獎”和“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

他曾獲“範長江新聞獎”和“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大海中永生——鄧小平骨灰撒放記》《肩負起繼往開來的莊嚴使命——黨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誕生記》《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從甕安之亂到甕安之變警示錄》(以上為合作作品)等,分獲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領銜策劃製作的微電影《紅色氣質》分獲全國優秀紀錄片獎、第六屆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葉蓁蓁

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溫州永嘉縣沙頭鎮人

人民網,創辦於1997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交互平臺,也是國際互聯網上最大的綜合性網絡媒體之一。

葉蓁蓁,1976年6月出生,溫州永嘉縣沙頭鎮人,1996年從外交學院英語系畢業後進入光明日報社工作,先後擔任光明日報國際新聞版主編、人民日報視點新聞版主編。2018年1月起至今年4月份,曾任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裁。4月4日晚,人民網發佈公告,同意選舉葉蓁蓁擔任公司董事長,任期與第三屆董事會任期一致。

他在2014年3月,擔任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主要負責規劃設計、建設運行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和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探索主流媒體的內容供給側改革,打造“黨管數據”的新平臺。

2017年12月起,擔任人民網黨委書記、總裁,提出人民網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手段,要做強做實政治價值、傳播價值、品牌價值、平臺價值和資本價值等“五大價值”,圍繞內容原創、內容運營、內容風控、內容聚合分發四大內容業務,重構一個智慧型影響力平臺,成為中國聲音最職業的傳播者、人民利益最堅強的捍衛者。

周瑞金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平陽縣騰蛟人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作為展現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舞臺,人民日報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報道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

周瑞金,1939年生,平陽縣騰蛟人,1962年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分配到上海的《解放日報》當記者、編輯、評論部主任、副總編輯,1993年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華東分社社長。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周瑞金滿腔熱忱謳與支持家鄉溫州的改革開放,《解放日報》的1985年5月12日,以頭版頭條刊發題為《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報道,並配發評論員文章《溫州的啟示》, 這是“溫州模式”首次見諸媒體。

那一年,正是溫州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也正是那位以筆名“皇甫平”而家喻戶曉的溫州人周瑞金,付出極大的理論勇氣,促成“溫州模式”叫響四海。

他曾捐1200萬給30戶村民建別墅

2013年12月28日,瓊中最落後、最貧困的偏遠山村——大叢村實現整體搬遷,全村30戶村民集體告別棚屋,住進嶄新的現代化別墅。同時,關乎大叢村未來發展的三個重要項目——文明生態村、瓊中吊羅山瑞金種養專業合作社、大叢村客棧正式在大叢新村掛牌。這標誌著這個原始黎村終於告別一窮二白的歷史,正式踏上一條充滿希望的致富新路。

陳漢元

中央電視臺原副臺長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樂清翁垟人

中國中央電視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電視臺、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成立於1958年5月1日。是中國的新聞輿論機構和思想文化陣地,具有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

陳漢元1936年生於樂清翁垟,1961年上海華東師大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任編輯,歷任中央電視臺總編輯、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副主任、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

趙超構

《新民晚報》原總主筆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溫州文成人

《新民晚報》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的面向廣大市民的綜合性報紙,以“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移風易俗,豐富生活”為編輯方針,著眼於“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內容上,力求可親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讀性。

趙超構,筆名林放。早年就讀於溫州藝文中學,甌海公學和省立十中,都因參加愛國運動被迫退學。民國18年(1929)去日本,民國23年(1934年)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政經系,任南京《朝報》編輯。民國27年(1938年)任重慶《新民報》主筆,撰寫《今日論語》。民國33年(1944年)參加中外記者團訪問延安,發表系列通訊《延安一月》,向大後方人民介紹延安真實情況。

1946年,參與籌建《新民報》上海版晚刊,任總主筆,併為《人世間》雜誌撰寫專欄雜文,篇幅短小,但筆酣墨飽。遠至世界各地政壇風波,戰場烽煙,近在街頭巷尾社會見聞、市井瑣事,無不聚其筆端。常從群眾輿論中擷取材料,發為評論,切中時弊。發生在境內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李公樸、聞一多大會、攤販事件、勸工大樓血案等等重大社會政治事件,都著文發表於《今日論語》,揭露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報》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趙超構遭國民黨當局迫害避居香港,次年進入解放區。

上海解放後返滬,趙超構繼續主持《新民報》晚刊工作。1958年報紙改名《新民晚報》,側重報道社會新聞和文化生活。趙超構任社長,提出“廣、短、軟,軟中有硬”的辦報方針,使晚報適合各層次讀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晚報闢《未晚談》專欄,經常撰文評論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和新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趙超構在新中國建立後,先後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職。一生撰寫評論和雜文總數近萬篇,深受讀者喜愛。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雜談》、《未晚談》、《林放雜文選》等。

馬星野

《中央日報》社社長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平陽縣萬全人

《中央日報》是中國國民黨機關報,於1928年2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創刊於上海,一年後遷至於南京。報社採總編輯制,社長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兼。

馬星野(1909-1991),平陽縣萬全人。中國新聞界名人、新聞教育家。中央政治學校畢業。1934年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抗戰勝利後,馬星野出任南京《中央日報》社社長,時年37歲。

馬先生被譽為“新聞鉅子”、“新聞王”,與“棋王”謝俠遜、“數學王”蘇步青並稱“平陽三王”。

馬星野身在臺灣,而心卻常繫念故鄉親人和師友,多次發表懷念文章。他的父母親於解放前夕從平陽遷居溫州。建國後,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顧和關懷,他的父親常參加市政協舉辦的社會人士學習組,賦詩抒懷。20世紀70年代,父母相繼去世。馬星野聞訊悲痛萬分。在《我生之初》一文中寫道:“向著大海,陳列水果與清茶,朝西跪拜,哀讀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無法飛渡臺灣海峽,與我一見,但這是毫無辦法中想出來的辦法。”此後,每逢清明節和父母的生辰、忌辰,必進行祭奠。

1983年10月,馬星野得知吳氏表嫂病逝於上海,撰寫《永懷嫂氏》悼念文章。同年11月,同為溫州籍的南懷瑾從故鄉帶回一小壇魚生給馬星野,馬星野頓時百感交集,賦《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七絕一首:“拜賜蓴鱸分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傳誦一時。

何炳然

《新聞研究資料》主編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蒼南錢庫人

《新聞研究資料》是一份新聞史專業期刊,創刊於1979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辦,編輯部附設於中國新聞史研究室。

何炳然(1924—1994),蒼南錢庫人,1948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38年參加革命。1949年赴上海考取北京新華總社新聞訓練班,歷任光明日報社、記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新聞研究資料》主編。

1949年1月,在中共浙江地下黨平陽江南區委領導下,協助解放平陽宜山師範學校,從此投身革命工作。1949年9月,經江南區委介紹赴上海考取北京新華總社新聞訓練班(後改名北京新聞學校,校長鬍喬木)。1950年結業後,歷任光明日報社編輯、記者,中華書局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新聞研究資料》主編、新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是著名學者何新的父親。

何炳然到新聞研究所工作後,筆耕不止,碩果累累。他在學術上的建樹表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尤其是近代報刊史研究方面。著作有《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史話》。參與編輯《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等書。有關梁啟超及《新民叢報》、英斂之及《大公報》、《東方雜誌》等近代報人、報刊研究的學術論文,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糾正了不少前人的偏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對近代報刊史的分期標準、如何評價近代外籍報、報刊和戊戌變法後改良派所辦報刊等問題,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1993年,在新聞研究所建所15週年優秀科研成果評選中,他所撰寫的《梁啟超和》被評為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他是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新聞學科中國新聞事業分支編委及撰稿人之一,是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重點項目《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編委及第一卷撰稿人之一。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新聞史的學術研究,他與方漢奇 教授等人共同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聞史學會,任常務理事。他作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對年輕人的成長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和心血。

金惟純

臺灣《中國時報》主筆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祖籍:溫州永嘉

金惟純,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眷村,臺灣知名媒體人、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家,祖籍永嘉楓林鎮,曾任《中國時報》專欄組主任、《中國時報》主筆、《天下雜誌》主編,後創辦《商業週刊》,使其成為臺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

金惟純29歲便成為臺灣《中國時報》主筆,寫下眾多振聾發聵的政論文章。30歲,正當人生炙手可熱之時,金惟純卻人生復零,負笈美國。35歲,金惟純回到臺灣創辦《商業週刊》,隨後6年深陷經營危機。1992年,在金惟純人生最困頓時刻,母親無意中找出了那封塵封了40來年的家書,於是揭開了金惟純血緣的一切秘密。

2004年12月,金惟純回到永嘉縣楓林鎮鳳岙村祭祖探親,金惟純的解釋是他找到了身上“不安分”的基因,體味到了中國傳統的精神傳承。此後一段時間,金惟純靜坐打禪,細細咀嚼自己的人生得失。等他重回雜誌社,此後雜誌社便漸漸起死回生,直到發展成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精英期刊。現在金惟純的出版集團與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聯姻,成了兩岸三地華人圈子內舉足輕重的傳媒鉅子。

《中國時報》是印行於中國臺灣地區的主要報紙,成立於1950年。與《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並列“四大報”,是臺灣報業的龍頭之一;也是臺灣媒體開放後最重要的人才培育所。

袁亞平

人民日報原浙江站副站長

骄傲!新闻界这9位大咖是咱们温州人

溫州樂清人

袁亞平是溫州樂清人。1978年9月為浙江日報記者,1985年4月為浙江日報首任駐北京記者,1988年12月為大眾美術報副主編,1993年4月為人民日報主任記者,1995年6月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6年7月為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採編室主任,1997年11月為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副站長。著有散文集《遙遠神秘的地方》,北京海潮出版社1990年6月版。

早年的亞平,是個激情澎湃的詩人,喜歡寫詩歌和散文。他的詩歌集《神遊雲天》和散文集《野鴿子飛過國界河》《遙遠神秘的地方》,我研讀過許多遍。亞平擅長用清麗的語言營造一種意境,詞旨雋蔚,很耐咀嚼。幾年前,《人民文學》雜誌出了一本建國以來優秀詩歌精選特刊,其中選了亞平一首長詩,由此可見亞平詩歌方面的造詣。

不惑之年後,亞平專攻報告文學,每年幾乎都會出版一部甚至兩部報告文學:《男人的壯行》《世上溫州人》《觀天之目》《為民好書記鄭九萬》《大國根本》……他的這些書,大多系沉甸甸的磚頭厚的大開本。粗略一算,亞平僅報告文學的著述至少有三四百萬字。

(綜合百度百科、錢江晚報、溫州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