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透過《清明上河圖》會在不經意間看到許多酒肆,彷彿到處飄散著美酒和菜餚襯托著繁華與愜意。北宋人愛吃酒,無論草莽英雄的水滸一百單八將,還是吟風弄月的那些歐陽修、蘇東坡和王安石們,當美酒遇到北宋,整個時代都醉了,醉的那麼有情調,醉的那麼富有詩情畫意,打開清明上河圖彷彿會被一陣陣酒香所陶醉。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清明上河圖

這是一個政府鼓勵、全民暢飲的時代,無論是東京的七十二家正店,還是村野鄉居的濁酒一壺,宋人都在杯盞之間體味著太平盛世的美好。隨著《清明上河圖》畫卷的打開,汴京城宛如復生。著名的虹橋橫臥在川流不息的汴河上,舟船往復,古柳參差。虹橋南面有一家名為“十千腳店”的酒館,則是人煙繁盛的酒樓“孫羊正店”。 同是酒樓,“正店”和“腳店”有什麼區別?讓我們走出《清明上河圖》,走進宋朝看個究竟。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釀酒圖

抓大放小的宋朝榷酒制

酒從宮廷飄出,氣度雍容又帶幾分英武的宋太祖趙匡胤下了紫宸殿,完成了一天的朝政,趙匡胤興致頗濃和幾位親信大臣喝了起來。《涑水記聞》中記載,趙國胤曾說:“朕每日宴會,承歡致醉,經宿未嘗不自悔也。”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宋太祖夜訪趙普圖

寫到這兒還能想到“杯酒釋兵權”,一杯美酒換來了天下兵馬的權力,這酒怕是醉的太值得了,甚至此前在研究平定天下時,他也要冒著風雪去趙普家吃酒烤肉。宋朝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歡喝點酒。酒酣微醺間,眯眼看朦朧的月色,談興便濃。宋朝全民飲酒這事,說起來還與宋朝的酒政制度有關。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釀酒需要大量的糧食。儘管與唐朝天寶年間的八百五十萬頃田地相比,北宋天禧五年( 1021年)的五百二十四萬頃耕地數字少了些,但由於占城稻的引進與大力推廣,宋代糧食生產呈現新的局面。《宋史.食貨志》記載,”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帝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與本土粳稻相比,秈型品種的占城稻不僅“不問肥瘠皆可種”,而且產谷量高、成熟期早,能避免秋早的威脅,十分有利於推廣。據李映發在《宋代酒文化考察》中的考據,當時江南稻穀畝產能達三石。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宋代釀酒

北宋有一個十分被人詬病的國策:“外輕內重、強幹弱枝”,即削弱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這使得北宋政府自創立起就揹負著沉重的財政壓力。北宋初年,政府還延續五代時的“禁酒”政策,如宋太祖建隆年(961年)下詔:“應百姓私曲十五斤者死,釀酒入城者三鬥死”,但後來為維持龐大的財政支出,朝廷就逐漸松馳“禁酒”,並且將酒業收歸中央,從而可抽取稅收。這種對酒類進行專賣的制度,稱作“榷酒”。

榷酒制包括榷酒、榷曲(酒水和酒麴專賣)和稅收。 榷酒區域與榷曲有嚴格劃分,“戒相侵越,犯皆有法。”植曲區主要限於四京,開封、 洛陽、應天府(商丘市),大名府(河北省大名縣),四京範圍內的市民可以買酒麴釀酒,其餘諸州設立酒務,自產自銷。小酒戶要去官辦酒務批發,再進行分銷。為了平衡利潤,朝廷規定批發價隨市場波動。不得不承認,宋朝的這種做法十分有遠見。因為宋代酒稅佔雜稅的三分之一,國家財政收人的六分之一,酒價隨市場波動,可以保證稅收的穩定。酒稅自宋仁宗開始至南宋,平均年收人1000萬貫以上。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在榷酒下,“正店”和“腳店”應運而生。“正店”是指有釀酒權的鋪,“腳店”則無釀酒權,所售酒都從“正店”批發。《東京夢華錄》即載,“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皆謂之腳店。”在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大宋朝,人們有理由也有條件沉浸在汴京的花氣酒氣中。 宋朝酒水專賣的成功秘訣在於“ 抓大放小”。

一是抓住酒麴,放開酒水。通過計算正店購買的酒麴數目,就能判斷出營業額,每年該繳多少利稅。當時,政府設專門造麴的機構,都麴院就是汴京城最大的造麴機構。 政和二年(1112年),為了提高“國企員工”的積極性,一位叫董正尉的江浙發運副使請奏推廣“比較務”。何謂“比較務”?好比一個企業分出若干個小單位,各自包乾利潤課額,相互競爭,比較盈虧,然後從盈利中提取獎金,以此激勵他們改善經營管理。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二是抓住正店,放開腳店。朝廷讓腳店成為正店的分店、加盟店或經銷商,這等於以店制店,省了朝廷很多事。官庫,就是官辦的酒廠和貯酒的倉庫。拍戶,就是從官庫裡採購酒水的酒家。朝廷給官庫規定指標,每年必須賣掉多少酒,上繳多少利潤,官庫再把這些指標分解給拍戶,根據拍戶往年銷酒的能力,規定每年須從官庫採購多少酒。 榷酒制大約持續了一百多年,以至於汴京城腳店不下三千戶,更湧現出一些著名酒樓,那情景是:“花陣酒地,香山藥海。燕館歌樓,舉之萬數,不欲繁碎。”酒成了北宋繁華歲月的象徵。

被酒浸潤的宋人

除了當時所飲的糧食酒(米酒),當時還有果酒、黃酒、配製酒。果酒,主要有葡萄酒、梨酒等。配製酒主要包括植物鮮花入酒、草藥入酒。宋人龐元英在(《文昌雜錄》裡提到的榠楂花酒和酴醾酒,就是採用浸泡工藝而成的配製酒:“京師貴家多以酴醾漬酒獨有芳香而已,近年方以榠楂花懸酒中,不惟馥郁可愛。”宋朝名酒“

瑞露”,也是用桂林千萬株桂花釀製而成,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酒志》中記載道:及來桂林而飲瑞露’,乃盡酒之妙,聲震湖廣。”鮮花入酒,盞間花氣襲人,郁郁菲菲,宋人的風雅,在釀酒中也體現到極致了。藥酒則是以中草藥入曲,《北山酒經》中收錄的十幾種麴酒製法,幾乎每一種中都有中草藥,數量最多的,可達到十六味。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押運酒水

宋酒琳琅滿目,酒名亦美妙絕俗。彙總張能臣《酒名記》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等文獻,可知宋代名酒有二百八十餘種。 不過,並不是每個愛酒的人都有好酒量,可以酣暢淋漓喝個痛快。若酒量一般,家中又藏酒頗豐,喝不完過了保質期,豈不暴殄天物?宋神宗元豐年間,被人遺忘的偏遠之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翻開了新的歷史。失了顏色的山河人家,開始有了生動明媚的色澤。

宋真宗年間,汴京城新開業的王氏酒樓開門迎客,歡綵樓門高掛,梔子燈懸起,案上擺滿了精美酒器。客人絡繹不絕,店家忙得不亦樂乎。在眾多賓客裡,有兩位男子特別醒目。他們一言不發,從早上喝到了午後。店家見他們衣著光鮮,不像是來吃霸王餐的,便只顧著上酒,不敢打擾他們喝酒的興致。隨著時間過去,被喝空的酒碗越疊越高,旁邊往來的客人,也被這兩位男子震驚到了。又過了幾個時辰,天色漸晚。店家打發小二把門口的梔子燈點上,回過頭來發現白天來的那兩位男子還在喝酒。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從天亮喝到天黑,他們面不改色,沒有醉意。兩位男子的好酒量,立刻傳遍京城,人稱酒仙。二位男子是何人?大臣石延年和劉潛。這段事蹟被《宋史》記載了下來:“年喜劇飲,嘗與劉潛造王氏酒樓對飲,終日不交一言……飲啖自若,至夕無酒色。 宋真宗年間,如果你走到大街上,看到有人在樹上喝酒,也別驚訝,搞不好也是這位石延年大人。石延年字曼卿,生性豪放飄逸,性情狷介耿直。因為酒量好,人稱“石五斗”。五斗相當於現在的一百斤,雖然綽號有誇張的成分,也足以說明石曼卿的酒量非常人能及。

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會那麼多酒肆?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夢溪筆談

除了能喝,他還變著花樣喝酒,行為不羈。有魏晉風骨。《夢溪筆談》載: "石曼卿喜豪飲。與布衣劉潛為友……每與客痛飲,露發跣足,著械而坐,謂之“囚飲。飲於木杪,謂之巢飲。以稿束之,引首出飲,復就束,謂之鱉飲。夜置酒空中,謂之徒飲。匿於四旁,一時入出飲,飲已復匿,謂之“鬼飲”。其狂縱大率如此。廨後為一庵,常臥其間,名之日捫蝨庵。未嘗一日不醉。仁宗愛其才,嘗對輔臣言,欲其戒酒。延年聞之,因不飲,遂成疾而卒。” 石延年飲酒花樣之多,令人瞠目:有時爬到樹上喝酒,有時戴著腳鐐飲酒,有時在屋裡吊著一個繩套,喝酒的時候把腦袋伸進繩套裡去,喝完再把腦袋縮回去。宗仁宗即位後,愛惜他的才華,對近臣說,希望他少喝一些。石延年知道後,聽了勸,但不喝了卻得了毛病,不飲而死,看來北宋人喜歡喝酒是歷史上一個較為“勇猛”的時代,合上畫軸,依舊讓人想到昔日的繁華與調離,讓人為之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