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長》票房慘敗,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最近有朋友去電影院看了《地久天長》,回來後哭得不成人樣。這部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拿下影帝影后雙料大獎,這是中國電影人的第一次,更是華語影壇的神話。在電影節上公映時,不僅是我們國家的女演員痛哭,外國觀眾也跟著一起哭。至高無上的榮譽和積極的反饋都吸引著許多觀眾走進電影院。

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長》票房慘敗,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但沒想到,片方一開始預計電影的票房會在6億左右,結果上映到現在,也只有4千萬左右,果然是夢想和現實懸殊太大。但究竟是什麼讓《地久天長》票房慘淡,難以持久呢?

文藝片是“原罪”?

導演王小帥絕對是實力派,劇組演員演技超群,一切似乎都很完美,消費者便把不樂觀的票房歸咎於文藝片。文藝片和商業片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擁有更多的文化、藝術元素,導演側重於去表達電影的藝術性。但後者則是以市場為主,迎合大眾來打造的,就像美國好萊塢影業,大部分出品都是屬於商業片。

文藝片一直不叫座,似乎已經成了電影圈裡默認的事實。甚至很多拍文藝片的導演最後沒辦法,只能轉戰商業片,票房收入無法保證,夢想也只能是夢想。漸漸地,文藝片就成了小眾電影,看過的人看懂的人對其評價頗高,而大部分人走進電影院,整場電影下來臉上寫滿了十萬個為什麼,看不懂的佔大多數,自然不會為其買單。

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長》票房慘敗,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事實上,觀眾也確實這麼做了。《比悲傷還悲傷的故事》在同期上映中,儘管評價不高,但票房一路高漲,劇情簡單甚至毫無藝術性可言,但觀眾哭得暢快。相較之下,《地久天長》隱忍、藝術性的情緒則不被觀眾青睞,甚至被貼上“欣賞不來”的標籤。由此可見,高票房依然是文藝片艱難的道路。

錯誤的營銷方式

但也不是所有的文藝片都沒有高票房,就像《地球最後的夜晚》就創下2.8億的票房收入,堪稱是文藝電影的奇蹟。儘管從電影院走出來的人都說“看不懂”,但依然還有人願意走進去,這要歸功於電影背後的營銷手段。

《地球最後的夜晚》將文藝電影當成商業電影來宣傳,觀眾是比較買賬的。並且巧妙利用了跨年的檔期,在短視頻平臺上投放預告片,吸引新一代消費者的眼球,畢竟在很多城市,走進電影院的都是年輕人。在那段時間,“跨年一吻”特別流行,衝著這個噱頭,電影一上映,幾乎場場滿座。

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長》票房慘敗,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相較之下,《地久天長》的營銷則稍顯遜色,甚至前陣子導演在朋友圈中的錯誤營銷被業內稱為是“自殺式營銷”。藝術電影本身給消費者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太接地氣的營銷手段反而會引起觀眾的反感。但不得不說,王小帥是真的急了。

先前大家都很看好《地久天長》,畢竟有王源這個流量明星的加持,儘管只是配角,但大家過於相信王源的粉絲會為該電影買單。但實際上並不如此。首先,儘管王源的高流量確實吸引了粉絲打卡,但並不是所有的粉絲都願意為其買單。一部三個小時的電影,時間成本太高,他們寧願去買王源代言的產品,也不願意坐在電影院三個小時,就為了看自己的偶像十幾分鐘的表演。

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長》票房慘敗,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其次,文藝電影靠流量明星做營銷對象,本身就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商業片或許是成功的,但放在文藝片上,流量明星的形象本身難以和深層的電影藝術相契合。再加上王源的粉絲年齡不高,不是《地久天長》的主要受眾群體,畢竟新一代的年輕人很難理解家庭30年隱忍下的疼痛和不安。就像有些觀眾說的一樣:影帝影后放在那裡不宣傳,反而去宣傳電影的配角,反其道而行之,或許這也是票房慘淡的原因之一。

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儘管《地久天長》再次給文藝導演一筆重重的打擊,讓他們再次認識到文藝片的前途艱難無比。但文藝片的春天真的不會到來嗎?未來的它們該何去何存?

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長》票房慘敗,文藝片的春天在何方?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鑑賞,真正愛電影的人是付出生命的,就像楊德昌、陳凱歌、侯孝賢等人,也正是他們的傾心創作才使得華語電影越來越有深度。但畢竟文藝電影需要排場,需要票房收入來支持,或許應該像賈樟柯所說的一樣,未來應該有專門的藝術院線,進行大規模的文藝片排場。重視文藝片的宣傳,才能讓這種小眾鑑賞的電影走向大多數人,提高觀眾對電影作品的審美,也唯有在那種氛圍下,才有大量的觀眾願意為文藝片買單。

文藝片也應該針對不同的觀眾市場進行營銷,就像《地久天長》無法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但卻能讓經歷過動盪、疼痛的父母們潸然淚下。文藝導演或許可以針對不同的群體打造不同的文藝作品,讓他們看得懂,懂得深。2019年對於文藝電影市場而言,依然是個好年,因為在這個時代,文藝電影也能被熱烈討論。不管是好是壞,它們也已經成功了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