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70後家長教育兒女的時候,大都是以管控為主,父母怎麼說孩子怎麼做,完全沒有自由這回事兒。越往後的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天性,往往能給予更多的自由,他們更尊重孩子的想法,願意提供幫助成全孩兒們,但有時家長的愛又氾濫成災、“自由成性”,反倒變為溺愛和放縱了。

對孩子自由的討論,其實是要讓父母懂得愛的分寸感。

關於自由,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借鑑

自由過火,養成“巨嬰男”

小楊4年級的時候,父母因第三者插足離婚了。離婚的前兩年,父母整日爭吵,也顧不上孩子。真正分開後,父母和雙方老人都覺得對孩子有虧欠,因而對他做什麼都管得很鬆,希望能儘量彌補。

在這種背景下,小楊變得越來越隨意起來。家裡飯菜不滿意,就自己點外賣,或者叫上同學去外面吃。不管多遠,出門就打車,如果姥爺不給,就去找爺爺要。自己報了補課班,還得拉上媽媽或者小姨陪讀,課堂上由大人做好重點和筆記,回家再給小楊講一遍。

初中畢業就再也念不進去書的小楊,無奈被送去澳大利亞留學。可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他連語言課都堅持不下來,因為再也沒有人像以前那樣“餵食”和“填鴨”了,學習跟不上課程,其他生活技能又極差,動不動就得要求親人過來照顧,最終心力交瘁的父母將他接回了家。父母不明白,凡事給予他充分的自由,怎麼養出個“巨嬰男”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可怎麼辦?

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專制管控,竟成“媽寶女”

“孩子不具備自學能力,給她太多的自由,就是害了她!”莉莉媽媽認為,小孩能力有限,肯定不能讓她自由過了火,卻不成想,她事事包辦管控的結果,竟和小楊差不多。

從小到大,與其說莉莉在學習,不如說媽媽學得比她還鑽!莉莉每天的課程,媽媽早早就預習完了,針對孩子每天的作業,媽媽不僅全程輔導,還要額外佈置習題。

特別是到期末考試前夕,每一天要複習哪幾個科目,具體到哪章,每一章複習多久,媽媽都要安排好,並要求莉莉嚴格執行。

莉莉表達過反對意見,但媽媽說這是為你好,照做就行。時間長了,學習似乎變成了媽媽自己的事情,而在其他方面媽媽的管控也是面面俱到。“只有把我牢牢攥在手心裡,我媽才放心。”

莉莉有時很無助,有時又很憤怒,她覺得自己像籠中小鳥,一點自由都沒有。莉莉習慣於事無鉅細地向媽媽請教彙報,這讓媽媽感到身心俱疲,覺得自己養孩子特別累,孩子還不懂事,不省心,殊不知這樣的“媽寶女”卻是她一手造成的。

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面對熊孩子,自由還是放任?

前兩年,一個2歲女童墜樓的新聞刺痛人心。湖南長沙某小區,三個孩子一起進入電梯,在按好了9樓電梯後,一個男孩又蹦高按到了18樓。在9樓三個孩子一起下了電梯,隨後男孩又惡作劇式的單獨把2歲女童抱進電梯,結果女童在18樓走出電梯後墜樓身亡。熊孩子惹事,已經不是惡作劇這麼簡單了。

教育界名著《人生轉軌處》作者曾贊軍認為,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善是惡當然與家長的教育是否得當密不可分。導致家長們“製造”出熊孩子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年來,社會上流行的“愛和自由”的口號已經成為了強勢的標語,令一些家長不敢管教孩子。

有些原本就不懂得正面管教的家長更是在這些制約之下搞不清楚放任和自由的邊界,無所適從。家長在愛的名義下放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享有粗暴簡單的“自由”,實質上是一件殘忍的事情,等於變相害了孩子。

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就提出:“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可能是對自由最好的闡釋。規則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父母應該掌握一條原則,即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在規則和底線面前,不給予“過火”的自由。

比如,規定好每天晚上9點睡覺,就儘量保持孩子的作息時間。不能說今天9點,明天12點,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再如,有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到處亂跑,家長還得端著碗四處追,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告訴他,飯必須在餐桌上吃完,要專心做好吃飯這一件事情,飯沒吃完絕對不允許吃零食。

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小到生活習慣的養成,大到待人接物的道理,甚至法律常識,屬於規則範疇內的事情,家長必須講給孩子聽,並告訴寶寶,在這些事情上面沒有“自由”可講。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偷拿別人的財物,拒絕撒謊……

在規則制定和執行這方面,家長應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規則之下的自由,才是孩子能選擇的自由,規則之上,碰都不要碰。

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這些情況下,孩子應享有“相對自由”

在愛與自由這個命題下,家長的認知往往陷入兩個極端:一是我深愛孩子,所以任由他支配所有的一切,管孩子就是束縛他的自由,放任才是愛;二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要管好他的一切,給孩子自由是件麻煩事,控制卻很輕鬆。其實,自由和束縛都是相對的,自由需要在規則的前提下給予。

在這些情況下,父母應放手孩子“相對的自由”

一、自律:自由不是想幹啥就幹啥,自律者才有自由

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家長爭分奪秒地帶孩子上補習班,看著孩子複習。可是小A卻從來沒有這種壓力,相反,父母為了讓她能第一時間看到心儀的玄幻劇,還會定好鬧鐘做提醒。父母不是沒正事,而是因為小A本身是特別自律的孩子,她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時間。

教育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嗎?這兩位家長的經驗,值得反思

二、能力:享有多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力

還是拿學習來說事,小B語文、英語成績特別好,但是數學卻很差,在平時的學習中,小B也愛把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優勢科目上,而對偏科的數學視而不見。此時小B在學習自由度上的把握,就難免要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干預了。

一個人享有多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能力。對於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孩,你給他出去玩的自由無異於空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前提,也得先會游泳和飛翔啊,不是嗎?所以父母給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自由,才是負責任的自由。

三、錯誤:允許孩子犯錯,擁有試錯的自由才能成長

因為下雨天出去玩沾了一身泥,孩子被嚴禁出屋,因為學走路的時候摔了一跤磕破了頭,爸媽趕緊抱起來說孩子還小,不是走路的最佳時機,因為第一次坐滑梯踩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手,就不讓孩子再去嘗試了。難道大人就不犯錯嗎?為什麼不給孩子一次試錯的機會呢?對於孩子來說,犯錯要趁早!不要因為一兩次的不如意,就阻斷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和自由。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自由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的空話,也不是無孔不入的控制,把握好度,尤為重要。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