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江浦,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總是永隔一江水。

長江之北的它,像一面鏡子將河西的喧鬧統統反彈了,總給人一種“過分安靜”的初印象。

2002年,江浦撤了縣城的名頭,併入了浦口區。從此,南京地圖上再無江浦,而這名字,卻在江浦人心裡。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時間流淌著不著痕跡,直到江北新區的美好前景一遍遍刷新,衝散了舊日子裡的熙熙攘攘,而當我們看向江浦,卻覺得更美好的,是這裡美食地圖上的那些老店。

真的走進江浦,才發現10年+的老店筆筆皆是,都是不可複製的食光印記。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張姐魚湯麵,一家早已在南京打響名堂的店,朱老闆對“鮮”的追求不是一般的苛責,從這碗全城聞名的“魚湯”就可見一斑:

為了保持魚湯最鮮美的狀態,朱老闆把魚從水裡撈上來之後會先刮魚鱗,然後開肚處理內臟,等所有功夫都做完之後,才把魚鰓扣下來,將魚湯的新鮮度推至極致。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名聲在外,其他隱藏招式也慢慢被揭開神秘的面紗。朱老闆每年會出一道新的面,他會花大量時間去臺灣、日本進行學習和了解,變著花樣詮釋對於鮮味的哲學思考。

探店嘗的是鮮蝦面,一口吃下鮮得彷彿還在跳動的蝦丸,再配上一口蝦湯,分分鐘心醉了。什麼話都別說了,先讓我吃了這碗天作之物,總結什麼的就留給美食家吧。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朱老闆做生意有性格,他說:“吃麵是為了肉體,喝湯是為了靈魂,不希望餓嚎嚎的來吃我的面,品不出鮮”“什麼年代了,吃的越來越講究養生了”。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上半年的時候,張姐老店所在的同心路拆遷了,朱老闆一家把店搬到了公園北路。新店十分講究,換上了全新的工業電磁爐,無油煙還是明檔廚房。生意依舊,日子也還長。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俗話說:再好的香水也鬥不過韭菜煎包。看看這金燦燦的煎包!外皮非常香,兩側煎得金黃焦脆,側面一圈被鍋氣炕得口感勁道,還不油膩。

其實,煎包可嬌貴得很,在鍋裡煎的時間太久,韭菜的顏色就不會那麼翠色慾滴,口味也大不如前。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趁著剛出鍋的時候,邊吹氣邊吃,一口咬開熱乎的鍋氣才是吃到了煎包的靈魂。

外殼酥脆又帶著一股霸道,韭菜段和油炸粒兒被嚴實地裹在裡面,一咬開就流了一盤底的汁兒。就這樣,一口一口不由分說的衝擊著你的感官系統。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孟家餛飩,當然少不了餛飩,他家的餛飩個兒小但充裕飽滿,完全不腥羶。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桌上還有醋、胡椒醬、辣油,就著喝餛飩也很爽,還能緩解煎包的油膩,一舉兩得嘞!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記憶中燒餅的味道,是攙著蔥花和鴨油的鹹香。拍照的那個隆冬清晨,陽光撒下溫度,老夫妻倆和麵、拌餡兒、揪面、擀皮兒、包制。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在陽光下,撒下炒香的白芝麻的姿勢簡直神聖!

燒餅的味道和口感全都在對老夫妻雙手的功夫上,咬上一大口,完全不會覺得噎得慌!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師傅將蔥花揉進麵糰,烤的過程中不會變焦,剛出鍋的燒餅散就憑著這股香辛味兒甩掉油餅一條街。

其實鹹口的餅,只要有蔥花就很好吃,但刷上一層鴨油和鮮胡椒醬就一步登天了!資!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吃完以後,我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口辣椒醬。剛出鍋的燒餅飄著熱乎香,即使“餅過三巡”再聞見也不會覺得反胃,甚至想掉頭回去再吃倆。

以前隨處可見的燒餅攤,現在僅存不過三四處。兩元一份的長燒餅,現在越來越難尋,城市越來越整潔,留下的遺憾只在食客心中隱隱存在。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老闆娘說他們的火燒鋪1999年就來江浦了,生活條件好了,餡的種類也多了。你可以選擇加雞蛋、裡脊肉、烤腸等各種肉作為夾餡,搭配生菜一起塞進割開了個大口子的橢圓形餅裡。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鼓鼓囊囊大張著的餅嘴裡全是肉,看著還是挺誘人的。真的是本地90後心中最銷魂的土味美食。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老闆娘麻利地將餅在菜籽油的鍋裡溜得飽鼓鼓的,“絲拉”之聲不絕於耳......不出三五分鐘,兩面就煎至成了金黃色,在油鍋裡散發出撲鼻的香氣。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我 (﹁"﹁) :“看著挺油膩的哈 ”

老闆娘 (•̀ᴗ•́)و ̑̑ :“還沒結束呢,得放爐裡烤的!”

果然!烤過的油餅呈現出類似法式酥皮點心般香脆的質感,吃起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最重要的就是這口爐子,飄了20年的煙火氣。我排隊的時候,看見一位連開奔馳的小姐姐,你知道火燒的魅力多大了吧?

而且,愛它就得不拘小節,在攤前耐心等待那一口熱乎的~好怕人一多起來,下次去要排隊更久,但我還是好想推薦給你。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最近我發現一處可以讓自己從舌尖暖到心裡的小門面——老太婆大排檔,就在江浦南門。當然,前提是你對對環境不十分講究 (●'◡'●)ノ♥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店家沒有固定菜單,看食材點餐,10道有8道跟你外婆家的菜重合了,主要以盆菜和炒菜為主,價格也很清爽,15元、50元、60元、65元不等。老闆娘說:“這個定價好算賬嘛,也不搞那些迷惑人的69、79了”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我先在這兒透個氣,備受寵愛的盆菜毛豆燒雞、萵筍燒豬腳、大白菜鹹鵝粉絲、紅燒魚頭豆腐這些全部一口價65元,鮮肉香腸拼盤60元、酸菜魚55元、一般的炒菜都是15元。

於是.....我沒有控制住,一下點了三個盆菜。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老江浦人的開年美食,絕對少不了自家醃的鹹貨。先不討論亞硝酸鹽健不健康,一鍋燉菜裡必須要有一兩塊鹹雞、鹹鵝才足以提升年味兒。

吃完,我想家了......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姐妹兩人這家店開了20年,從中午11點到深夜2點,大部分食材都是在臨近的菜市場買的,鹹貨也是自己醃製的。

味道基本沒變過,還是最淳樸最真實的江浦老味道,透著媽媽味兒。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假如跟你聊的開心,算賬時阿姨肯定會給你減個10塊、20塊的,特別爽氣!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彩虹橋這家滷菜店開了有20多年,老闆娘說她1998年就開始開店了,“在這條珠泉西路上沒有人不知道我家,馬路對面的滷菜店也是我家小叔子開的。”家族店的口味完全可以放心。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老闆娘說她家的老鵝都是吃稻穀長大的,就養在農村池塘裡,鴨子吃小魚小蝦,跟搞批發的雞鴨鵝的口味完全不一樣。

所以,滷出來的的鹽水老鵝那叫一個皮白肉嫩、肥而不膩,而且羶味輕,香鮮味美得很哦~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探店的過程中,老闆娘一直嘆息來的時間不對,深怕我嘗不出老鵝的美味。而且,她對滷菜自有見解,覺得夏天才是品嚐滷菜真滋味的季節,你覺得呢?

說到滋味,彩虹橋家的老鵝不止加滷水,秘製鴨油才是她家的秘密武器,絕對是不可錯過的滋味!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臨行前老闆娘還叮囑我,加熱老鵝用微波爐只能“轉”20秒,多一秒少一秒都怕腥臊,講究~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東門腰花面的門店不大,灶臺、案臺在門口,屋內幾張桌子溜牆擺,幾乎沒有空處,窗邊一排紅剁椒特別顯眼。他家只有兩款面:腰花炒麵、腰花水面。

每天30斤腰花的需求量,穩穩做了25年。老闆娘說她家只做半天,早晨四點到中午一點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感覺只要攤上早餐就很艱難。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小老闆負責掌勺炒腰花,看似粗放卻講究得很,韭菜爆炒,散出香氣,迅速下入腰花,淋上赤濃的秘製醬汁,緊接著大動作翻炒顛勺。

他說這是祖傳的方子和計量,江浦人吃麵口味重,醬料得放多才吃得過癮。

如今很多90後也接上了這口“腎寶麵條”,就愛找城裡吃不到的腰花面的味道,所以麵館人氣一直很旺。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我問了小老闆,他倒也不想開分店,“開了分店我這個就不是獨一無二的了”。小老闆更是帶著一種傳統的使命和尊嚴,維繫著這家老麵館。

現在的江浦,25年的麵館也越來越少了,老江浦人留戀的不僅是這份腰花的味道,更是偶爾遇見熟人彼此聊句天的輕鬆氛圍,不用太多言語,這就是一座小城市居民之間的默契與溫情。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老闆娘說,他家完全依著江浦本地人的口味在做面,不刻意做太多種類迎合不同人群不斷變化的口味,這大概是東門腰花面館與普通麵館最大的不同了。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滷菜店1984年就開始做豬頭肉了,樊文華自己接手滷菜店也將近30年了。這家不足3平方米的小鋪,櫃檯上放著許久未見的電子秤,最讓我感動的是售賣的豬頭肉真的讓我垂憐!怎麼就是那肥瘦相間醬色的一塊兒,能那麼豔冠群芳呢?!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豬頭肉肥瘦均勻,外表頗滑,嚼起來滿嘴肉香、油香,且香而不膩,總有牛羊肉難以替代的魅力。沒有滷水,無需辣油,憑著一個優秀豬肉製品的靈魂便讓人深感滿足~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越老的小區附近,越容易滋生美食。二條巷12小區就是我要找的那種老的小區,小區周邊各種滷菜的小門面,你進去買一份豬頭肉或者鹽水鴨什麼的,絕對不會難吃。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跟樊老闆聊了一會剛要出門,便撞見同來買豬頭肉的住在小區裡的江浦本地人,他說每天晚上都要切二斤豬頭肉回去下酒,這生活真的資!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別以為在南京地道的滷味小食就只有絕味,在長江之北這片低調的角落,隱藏著一個1977年就誕生的響噹噹的本地品牌——小香港,總店在鳳凰大街上。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女士們最愛的“鴨脖子”,在小香港是賣到斷貨的款。跟絕味鴨脖不同的是,小香港的鴨脖不油膩,沒有辣油包裹,拿的時候不用擔心流油,眼看著也清爽。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在擅長吃禽類的南京人手裡,雞爪、鴨脖、鴨頭當然逃不掉做滷味的命~為什麼愛啃鴨脖子、鴨頭?我一直沒搞明白。

假如說苦日子沒有肉,有鴨脖子鴨頭啃啃就很滿足了,但是…偏偏在有肉吃的時候更想念“啃”的滋味,也許是鴨脖子、雞爪子嚼於口中的那場香辣的齒骨之戰甚是誘人。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小香港在江浦本地可不是普通的level,看看這價格單,你才會發現一份咂嘴的滷味原來可以那麼高級。在幕斯薈店探訪的十分鐘裡,已經陸續有三撥客人光顧了,真的是備受寵愛啊!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一條微信,記錄江浦10年+的「老味道」


其實,一個地方不一定要有獨一派的菜系,才可以讓人蜂擁而至大快朵頤,只要是當地人扎堆吃的或者食材取自當地的就好,江浦的老店就屬於前者。

如今,江北新區發展與舊日美食相映成趣,無論是衝著老美食還是新房價,江浦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那些身懷絕技的老店,是江浦人心中的城市微光,總是有家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