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腸子裡是不是自上向下的流動呢?

雲上的記憶


食物在腸管裡面不是自上而下游動的,你的想法是錯誤的。我來給你科普一下。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很快從口腔進入到食管,食管是直的,食物會很快從食管進入到胃裡面。

胃是初步消化食物的場所,食物在胃裡面需要待4至6個小時,被研磨和消化成為食糜。被初步消化的食物,從胃裡面進入十二指腸,然後是小腸。

小腸位於腹部的正中,小腸大概有4到6米這麼長,但是小腸並不是直的,而是像一團電線一樣,團在一起的,而且小腸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自由活動的,可以隨著你的體位發生變化,你往左邊側著躺,小腸就會跑到左邊去。小腸的運動像蠕蟲一樣,一節一節的蠕動,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最主要的場所。總的來說,食物在小腸中的走向是這樣的,從左上腹走向右下腹。

營養物質被吸收的差不多之後,就會從小腸進入到大腸,進一步吸收水分,剩下不能吸收的食物殘渣、細菌等物質,慢慢形成成形的大便。大腸位於腹部的四周,可以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走向如下圖所示,食物從升結腸進入橫結腸,是往上走的,然後從右往左,通過橫結腸,然後往下走進入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最後通過直腸肛門排出體外。大家知道食物在大腸中的走向了,如果是便秘的患者,順時針揉肚子,對便秘有一定的幫助。

所以,食物在腸管裡面不是自上而下運動的,是非常複雜的。


普外科曾醫生


食物在腸子裡不是自上而下流動的,雖然我們從身體外部可以大致可以看出一個走向。食物從口腔進入食道,從食道進入胃,從胃再進入腸子,最後由肛門排出。走向是從口腔,到胸腔,到腹腔,最後進入盆腔,是一個從上到下的方向,這是廣義上從身體外部來講的。

然而具體到腸子裡面的食物走向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腸道是一個很長的器官,它的結構是盤曲的,並不是一根直線通下來的。

人的腸子是小腸和大腸的總稱,位於腹腔中下部。小腸是從胃到大腸的通道,它的長度約7-9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小腸管徑1.0-1.2cm。大腸比小腸粗而短,它包括結腸,直腸,其長度有1.5-2米長,人身體裡的腸子長度大約是身長的6倍左右。

打個比方說,如果你身高170,你腸子的長度就應該是1.7米x6=10.2米,就如這張圖所示,如果腸道不捲起來,這個人的肚子是無論如何也裝不下這麼多腸子的。

食物進入腸子以後,首先經過小腸,小腸上端位於腹腔上部,下端位於盆腔底部,約為八米左右,中間要經過至少十次上下翻轉,也就是說,食物要在你肚子裡圍著肚臍上下反覆運動,經過八米左右距離。

食物從小腸出來後,還要經過大腸,向上運行的部位是升結腸,也就是從我們右側腹腔底部爬升到頂部,然後進入橫結腸,大約位於腰帶平行的位置,最後進入降結腸,經肛門排出。

這個是大腸的走向。基本是上升,橫向,再向下的走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食物在人體中的走向是從上向下流動的。

但是食物在我們腸子裡的走向,在小腸裡是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流動一圈,在大腸裡再沿著順時針流動一圈,食物在我們腸子裡要經過兩圈以上的運動才能最終排出體外,總體走向是環繞運動的,不是單純的自上而下。


讀書旅行團


如果單純從直觀上來想象,食物從口入,從肛門排出,總體上顯然是從上到下流動的。但實際上路線要複雜得多,就好像一個人從北京到上海,並不是走直線飛過去,而是經過各種繞路才最終抵達。具體請看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食物從口腔進入後,首先經過的是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這三部分。這一段旅程可以說是自上向下,不走回頭路的。


接下來,就進入了下消化道,包括小腸(空腸+迴腸)與大腸(結腸+直腸),最後經肛門排出。這一段旅程可以說是九曲十八盤了。


那麼為什麼腸子要在腹腔裡繞來繞去,而不能像食管一樣直行向下呢?原因還是在於二者的生理功能不同。食管主要起到的是傳輸作用,即只要把食物送到胃裡即可。就好比一個人坐嘀嘀去上班,當然是路線越短越快到達單位越好。而小腸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吸收營養。那麼當然是要保證足夠長的距離,才能充分地將食物中的營養吸收完畢。然而長度增加了,人的腹腔容積又是有限的,那麼當然就只能讓小腸盤在肚子裡,起到節省空間的作用。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歡迎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

李巖祺


我是小影大夫。食物從口腔進去胃腸道,最後糞團從肛門排出,總體來說是從上到下。但是食物在小腸和結腸的流動並不是單純的從上到下,而是彎彎曲曲,有節律的蠕動。

食物從口腔攝入,經過食管,食管在胸腔是直的,從上到下到達胃部,胃的形態從左到右橫著走。胃把食物碾磨成細小的食糜,有利於小腸吸收。食物在胃內從左到右進入了十二指腸,隨後進入小腸。

人體的胃腸道大約有7-9m之長,其中大部分是小腸。這麼長的小腸要如何才能裝進肚子裡?如果腸子跑出來了,讓人塞進去,估計都能難塞。但是人生來這麼長的小腸就能在肚子裝得下,並且還能各司其職的運作,為人體吸收營養物質。這麼一大團的小腸聚集在腹腔裡,其通道像迷宮一樣,七拐八彎的。

小腸的運動是有節律性的蠕動,食物從上到下能走,從左到右也可以,從下到上流動也沒問題。小腸的不斷蠕動,目的就是把食物向遠處推進,所以無論怎麼拐彎,食物都能流過去。但是腸子不能打結,一旦打結,就是腸梗阻。比如做過手術的人,腸子位置變了,手術後有瘢痕,就容易引起腸子黏連或者扭轉,出現腸梗阻。

小腸過後就是結腸,到結腸的食物,就剩下殘渣了,該吸收的營養物質都吸收的差不多了。結腸分為升結腸(從下往上走)、橫結腸(從右向左)、降結腸(從上往下)、乙狀結腸到直腸,最後到達肛門,排出體外。


結腸圍繞了腹腔的外圍,像個門一樣。做腸鏡也是隻看這個"門"的病變,不看小腸有沒有病變。

所以,食物在小腸內的流動並不是單一的從上到小,而是很複雜,像迷宮一樣的流動。但是正常的小腸無論看著怎麼亂,但是都不會打結,一旦有病變,出現了打結,就會引起腸梗阻,需要及時處理,必要時需要手術。


小影大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