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熱衷“相互保險”,這種生意真能一本萬利?

近日有消息稱,蘇寧的互助計劃“寧互寶”開始了內測,其宣傳點是“0元加入、最高30萬抗癌互助金”。這種模式不禁讓人想起支付寶之前推出的“相互保”和京東的“京東互保”。從表面上看,相互保險這種形式似乎成為了互聯網金融中的新風口。

相互保險並不新鮮,在17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大量的產業工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工傷、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很高,卻難以得到有效的救助和保障,所以工人們開始自發地組織起一些相互救濟的活動,慢慢發展成為互助保險。

如今在美國等保險業發達的國家,互助保險體系已經相當成熟。許多面臨著相似風險的人自願組織起來,預交一些風險損失補償分攤金,一旦發生意外由這個基金承擔賠償責任,而中國的互聯網相互保險也與之類似。

以相互保為例,免費即可加入,自己出現意外的話最高能拿30萬,任何參與人出現事故,都由全體人員均攤賠付款,而單次支付不會超過1毛錢。就在相互保上線一個月之後,京東也推出了“京東互保”,號稱“0元加入,最高賠付30萬”。

互聯網企業熱衷“相互保險”,這種生意真能一本萬利?

“貓狗大戰”向來為人們津津樂道,而戰火已經蔓延到相互保險領域,然而互聯網相互保險還尚未成為熱點就“夭折”了。相互保被緊急下架,京東互保也面臨相同的命運。下架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系統性金融風險增加,觸動了傳統保險公司的利益,所以受到多方投訴,但實際上互聯網相互保險這種形式本身也隱藏著諸多問題。

雖然互助保險是以互聯網的形式在中國普及的,但要看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

互聯網企業熱衷“相互保險”,這種生意真能一本萬利?

最初的互助保險就是大家保證照顧對方,出了事一起扛,這看起來很好,但實際上非常草率,並且缺乏專業性。所以商業保險應運而生,能精準估計每種意外的發生概率,由此計算出每分錢保額對應的價格,降低了均攤賠付的互助形式的風險。

互助保險中的均攤賠付聽上去是極其公平的,但它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而追求表面的公平。舉例來說,老人比年輕人更容易生病,所以如果他們同時加入互助保險,年輕人承擔的風險更高。

這個風險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那麼更多的年輕人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他們會選擇退出,等到自己成為老人之時再來買這個保險,所以互助體系中就只剩下老人了。而老人會發現自己分攤的賠付概率增加,最後可能還不如去買商業保險划算。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所有人都退出,相互保險的生意自然也就做不起來了。

儘管相互保險的模式可以通過互聯網崛起,但這其中的問題並不會因為其運作平臺的改變就自然得到解決。實際上互聯網公司更看重的是相互保險能夠帶來的高頻互動,這些高頻互動可以轉化為相當可觀的流量,給互聯網公司帶去更大的利益,當然也是給了人們在保險方面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互聯網企業熱衷“相互保險”,這種生意真能一本萬利?

然而保險行業並非想象中的那樣簡單,即使是你情我願的互助保險也並非有錢和有人參與就能玩得轉,所以這種生意並非那麼容易就一本萬利,互聯網公司想要做好相互保險,還要經過一個磨合與探索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