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吳逖村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可以稱得上是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從數據上來看,蘇德雙方先後投入的總兵力相加,高達上千萬之多,而且縱觀雙方的戰爭過程,動輒就是數十萬乃至上百萬死傷的超級大戰。這樣系列戰爭,就算是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最終是以蘇聯攻陷柏林而告終。

不過,在戰爭剛開始的頭兩年,蘇聯軍隊卻是節節敗退。根據統計,在莫斯科戰役開始之前,蘇聯已經至少損失了三百萬士兵,而且領土也被德軍佔領了近三成,甚至德國人還殺到了莫斯科城下。

(蘇德戰爭)

那麼,蘇聯究竟是憑藉了什麼,竟然能在岌岌可危的形勢下完成偉大的反殺呢?

說起來,為了侵略蘇聯,德國實在已經醞釀了太久。就在德國閃擊波蘭的前幾天,德國剛剛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在與蘇聯瓜分波蘭之後,德國也確實遵守了約定,並沒有繼續向東進攻。他們調轉槍頭,對整個歐洲進行了一次大掃蕩。

儘管德國在西邊鬧騰得厲害,但當時仍忙於大清洗的斯大林,卻並沒有引起重視。在他看來,希特勒肯定不會讓德國陷入雙線作戰的窘境中,他一定會先收拾英國,之後才敢來進攻蘇聯。

結果到了1941年,德國在並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突然集結了550萬大軍,向蘇聯發起了攻擊。這樣的突發情況,讓斯大林始料未及。

面對德軍兵分三路的裝甲進攻,蘇聯人的各路戰場,很快陷入了被動挨打的狀態中。蘇聯國土不斷淪陷,士兵的傷亡數字也在不斷加大。可以說,蘇聯已經到了國家存亡的關係時刻。

不過,此時的蘇聯雖然岌岌可危,但相比德國,卻有三個明顯優勢。

(斯大林)

一、蘇聯的國土面積足夠大。

歐洲小國家之所以不斷地淪陷,除了德國裝甲部隊所向無敵之外,他們的國土面積太小,也是一大決定性因素。而作為國土面積第一的國家,蘇聯在不斷的敗仗中,開始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作戰策略。由於戰略縱深足夠長,德國的閃電戰,並不能一口吃下龐大的蘇聯。這樣一來,蘇聯就得到了喘息的時間,並且成功將閃電戰,轉變成了長期消耗戰。

二、德國戰線太長,補給出現問題。

最明顯體現這一點的,當屬莫斯科戰役進入冬季後,德軍缺少禦寒衣物,而大規模凍傷這件事。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希特勒根本就沒有將戰爭拖入冬季的打算。但頑強的蘇聯人,卻讓德國徹底陷入了窘境之中。實際上,德國早已經是強弩之末。在他們連戰連捷,深入蘇聯的同時,就應該考慮到了戰線過長的問題。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疲憊的德軍,在缺少補給的情況下,還要堅持作戰,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莫斯科戰役)

三、蘇聯主場作戰,並且有不準士兵投降的死命令。

儘管在前期已經損失了幾百萬士兵,但好在蘇聯也算是擁有近兩億人的人口大國。當時斯大林號召“全民皆兵”,因此蘇聯在兵源的補充上根本不存在問題。當然,這也導致了後來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向士兵們下達了“只准戰死,不準投降”的死命令。一旦發現士兵投降,那麼他的家人就會跟著遭殃。不得不說,這一狠招,在當時確實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蘇聯的工業生產基地,高加索地區始終沒有被德軍攻陷。這就使得蘇聯在軍事補給上,同樣具備了堅實的保障。

如此看來,德國選擇死鬥蘇聯,確實是一招臭棋。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東進:蘇德戰爭1941-1943》)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當然要問斯大林了。

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前疏於防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手足無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並最終穩住了陣腳,為徹底打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前夕,經歷了4個月蘇德戰爭的蘇聯,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失去了絕大多數工業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已經在4個月的戰爭中失去了至少300萬軍隊,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銳之師。

而莫斯科的身後,幾乎再無有效阻擋。可以說莫斯科會戰前夕的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極端危急時刻。

但蘇軍仍然頑強戰鬥,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那麼為何蘇聯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實現逆轉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希特勒的閃擊戰在二戰爆發前夕大顯神威,西歐小國紛紛在德國凌厲的攻勢下迅速淪陷,連西歐傳統強國法蘭西也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迅速投降。

但蘇聯和西歐國家完全不同,首先蘇聯國土面積異常龐大,這是德國不可能和閃擊西歐一樣對蘇聯做到一擊必殺。

雖然二戰前德國想盡辦法拉近和蘇聯的距離,例如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以達到閃電戰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國土面積擺在這裡,即使德國跑斷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蘇聯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進攻結束後,如果蘇聯不死,那麼最終倒下的一定是德國。

從1941年6月21日發起蘇德戰爭開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則高歌猛進,但完成工業化的蘇聯在基建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歐。缺少完備的鐵路和公路系統,這使得德軍坦克只能行進在土路和麥田之中。在遭遇了黃沙滾滾的煙塵後,蘇聯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個裝甲部隊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

對於以速度快著稱的閃電戰而言,龜速就意味著失敗。

而直到冬季來臨,路面結冰,德軍才再次加速,而此時已錯過一舉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到精疲力竭的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餘威仍在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遠大於其他西歐國家,所以希特勒對德國的訴求也比西歐國家多得多。

在侵略蘇聯的550萬軍隊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團軍攻打列寧格勒,斷絕蘇聯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奪取蘇聯豐富的糧倉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顧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輔戰役中,為貪圖大量消滅蘇聯有生力量,希特勒減緩了中央集團軍的推進腳步,在創造了圍殲蘇聯60萬軍隊的史上最大圍殲戰的勝利後,希特勒也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所有可能。

因為希特勒沒有意識到,蘇聯最重要的不是60萬蘇聯軍隊,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這個創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強人,有著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戰無不勝的個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個蘇聯上下就能眾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貴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輔耽誤了數月時間後,又因為秋雨陷在泥潭,給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莫斯科城防堅如磐石,在斯大林親自坐鎮指揮之下,失去數百萬軍隊的蘇聯,迅速將各行各業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抵禦德國法西斯的鋼鐵長城。

在蘇德戰爭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夠認識到蘇聯的“七寸”所在,德軍的推進將會順利很多。

3、蘇聯並非一無所有

能夠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各行各業群眾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遠東軍區的30多個西伯利亞師,莫斯科保衛戰將不會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而西伯利亞師之所以敢於萬里增援,和潛伏在東京的著名間諜佐爾格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佐爾格獲取了日本大本營將要南下挑戰美國的重要情報,才極大減緩了蘇聯在遠東的外在壓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於抽調西伯利亞師加強莫斯科城防。

而強悍的軍隊沒有卓越的領導人也是萬萬不行的,在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中,大量優秀的指戰員慘遭屠戮,蘇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實現了戰鬥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強斯大林的個人權威。所以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慘敗,斯大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斯大林的表現卻又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信任將領朱可夫,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蘇聯民眾擋住了德軍凌厲的攻勢。

隨後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證下,斯大林選擇留在莫斯科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在莫斯科保衛戰激戰正酣時,舉行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

正是這次出乎意料的閱兵,使蘇聯上下更加團結,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價值所在。

所以損失幾百萬,蘇軍對於蘇聯而言,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蘇聯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文史頻道第106期蘇聯翻盤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實施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派出了500餘萬軍隊,分三路進攻蘇聯。

北路進攻蘇聯高加索地區,中路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進攻蘇聯基輔。

在戰爭前期,德國軍隊長驅直入,蘇聯軍隊潰不成軍,按照這個速度,蘇聯首都莫斯科東部地區很快就會落入德國手裡。

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發出號召,蘇聯全名參戰,抵抗德國的侵略。

在1943年蘇聯反攻之前,蘇聯損失了數百萬的軍隊,為何最終翻盤取勝呢?

這個問題讓很多人好奇,今天筆者就來分析下原因。

第一,不投降政策



戰爭開始後,斯大林意識到和德國人和平相處已經不可能,在緊急動員令的號召下,蘇聯境內的男人踴躍參軍,兵員迅速得到補充,達到了1000萬的規模。

當時在蘇聯境內的德國軍隊才500餘萬,加上戰場上損失,剩餘300餘萬,在人數上德國人已經不佔優勢。

第二,豐富的戰略資源



在高加索地區,有蘇聯人的重工業基地,負責生產戰略裝備,數千輛飛機和坦克在很短時間內服役,為蘇聯的長期對抗提供了後援保障。

德國軍隊長途作戰,補給線綿延數千裡,前線的士兵根本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這個給蘇聯人喘息的機會。

在陷入多線作戰後,德國機械化部隊沒有石油的供應,沒有能力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在裝備上,後期的蘇聯軍隊已經超過德國。

第三,國土遼闊



德國人在佔領波蘭和烏克蘭等地區後,有超過一半的軍隊留在當地駐防。

蘇聯人利用戰略大縱深,拖住了德國軍隊前進的步伐,到莫斯科保衛戰時,雙方已經打得有來有回。

德國人已經佔不了便宜,這對以閃電戰聞名的德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第四,美國的支援



在戰爭後期,為了防止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美國人採用了平衡的戰術,開始支援處於劣勢的蘇聯。

大批的武器裝備和戰爭援助,對蘇聯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在穩住陣腳以後,蘇聯軍隊利用美國的支援,擴充軍隊規模,讓三線作戰的形勢發生逆轉。

第五,惡劣的氣候



德國進入蘇聯,沒有做長期作戰的計劃,所以德國的士兵大部分沒有準備過冬的棉衣。

到了冬天,德國軍隊還穿著秋季的軍裝作戰。

加上蘇聯下起了數十年一遇的大雪,大批德國士兵被活活凍死。

機械化部隊也失去了作用,冰天雪地的戰場上,到處可以看到德國坦克拋錨。

戰爭進行到這個狀態,德國人還是選擇繼續作戰,犯了兵家的大忌。

1943年秋天,蘇聯人在做了充分準備以後,開始展開對德國軍隊的反攻。

在蘇聯境內德國軍隊,大部分被殲滅,剩餘數十萬軍隊選擇投降。

1945年4月30日,蘇聯軍隊攻破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


蘇聯人以完美的翻盤,取得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

—End—



文史頻道



德國在進攻蘇聯最初的階段,因為突然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幾乎把蘇聯的歐洲部分的80%佔領,打死,俘虜蘇軍超過300萬人,把蘇聯的工業超過50%的地域佔領,人口的60%給與控制。但是僅僅這樣,蘇聯還是能夠反攻的原因有很多。

1)嚴寒的天氣阻礙了德軍的進攻,莫斯科戰役是德軍在蘇聯遭遇的第一場嚴寒,戰後很多士兵回憶,當時德國武器不能適應蘇聯的嚴寒,甚至槍栓都拉不開,嚴重地妨礙了進攻。同時,嚴寒也嚴重影響了軍人,軍火的運輸,很多人事後認為,德軍到莫斯科城下已經是強弩之末,實際上,嚴寒使得德軍軍事調動受阻。很多應該出現在莫斯科城下的軍隊被阻擋在幾百公里以外。

2)蘇聯情報工作的奇蹟。在遠東的佐戈爾情報小組提前知道了日軍決定南下的情報,發往莫斯科,同時在柏林的秘密情報網也印證了這個情報,這樣斯大林下決心把在遠東的100萬精銳以及朱可夫也調往西線,這樣一支精銳之師,面對飢寒交迫的德軍,勝利是毋庸置疑。

3)蘇聯的五年計劃的成果。二戰之前,蘇聯完成了新的五年計劃,其中最主要的是把蘇聯重要的工業從歐洲部分幫到烏拉爾山以東的西比利亞地區,這裡既有工程師,又有很多戴罪立功的犯人,他們在這裡生產各種武器,其中就有之後最著名的T-34坦克,這樣的工業佈局使得蘇聯在面對德軍進攻時,可以保留很大一部分軍事工業生產能力,成為反擊的鐵拳

4)德軍的戰略失誤,蘇聯地域遼闊,德軍發動進攻使用了300-500的軍隊,但是面對蘇聯的遼闊土地還是力不從心,加上列寧格勒格勒的圍困,斯大林圍困,高加索戰役等都要分散一大批兵力,真正使用到莫斯科方向只有一個集團軍,並且還要當任防務,因此戰鬥力大大受到影響。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德軍如果能夠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莫斯科,吸引蘇軍在莫斯科城下決戰,或許這樣的結果要比斯大林格勒,或者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果好很多。

5)英美的支持,在蘇聯遭受德軍進攻後,在英國的支持下,美國與英國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到莫斯科,其中有飛機,大炮,以及步槍,這樣為蘇聯提供大量的援助。


二戰的結果中成功也是斯大林,失敗也是斯大林。莫斯科戰役在必然中有很多偶然,但並不是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是有很大的機會,不過這樣的機會稍縱即逝。


橋本看日本


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剛完成工作,準備在自己別墅辦公室沙發上睡覺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個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邊境線的德國軍隊對蘇聯發動了全線進攻。隨後,各種壞消息就鋪天蓋地而來,蘇聯駐紮各地的主力部隊不斷被德國包圍殲滅,僅基輔羅斯一戰,被俘虜的蘇聯紅軍就高達65萬。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德國的閃擊戰用勢如破竹來形容並不誇張。只用了短短不到6個月的時間,從德蘇邊境出發,蘇聯被德國佔領了首都莫斯科以西的50多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超過7500萬居民生活在德國佔領區。可以說,蘇聯此時經濟最發達、工業最完善的歐洲地區,大部都已被德軍佔據。

作為抵抗的主力,蘇聯的軍隊損失更沉重無比,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戰役剛剛爆發之時,蘇聯主力紅軍被消滅了高達240餘萬。而開戰之前,蘇聯軍隊的總兵力,滿打滿算也只有500萬。損失如此慘重,蘇聯為什麼還有餘力發動反攻呢?

德國鼎盛時佔據的領土

第一,得益於現代化國家完善的動員體系。完成工業革命之後,現代化國家和封建王朝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代化國家有能力、也有實力做到全民動員。一旦面臨國戰,他們可以迅速動員大量預備役補充軍隊,因此,即使前線軍隊損失慘重,也可以及時得到大量經過訓練的新兵。緊急時刻,甚至可以將全國適齡的青壯年全部徵召進入戰場。

蘇聯正是得益於這樣完善的動員體系和預備役體系,才使得蘇聯軍隊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之時,可以迅速徵召大量青壯年加入部隊,並迅速的投入送到戰場上。

可以說,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能夠一直堅持敗而不亡,充沛的人力資源和動員體系成為蘇聯的最大倚仗。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無論蘇聯處於守勢還是攻勢,蘇聯軍隊的傷亡都遠大於德國軍隊,但蘇聯依然堅持住了,靠的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海戰術”。

蘇聯紅場閱兵

因為,擁有1.8億多人口的蘇聯,人力資源遠比只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更為充沛。戰爭爆發之後,蘇聯每個月都可以徵召超過50萬人,這些人雖然訓練不足,裝備也十分缺乏,但它依然成為蘇聯得以撐過最艱苦的前半年的關鍵因素。

第二,德國低估了蘇聯惡劣的環境。深入蘇聯境內之後,德國面臨的困難遠比想象的更多:漫長始終被游擊隊襲擊的補給線;規格與德國完全不一致的糟糕交通網絡;遠比想象的更強的抵抗;尤其是蘇聯漫長的冬天和凍著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更使得德國軍隊遭遇了大面積的非戰傷亡。

由於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德國對於蘇德戰爭過於樂觀,因此,他們對於從秋季就開始了嚴酷氣候,毫無思想準備。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環境中,大量的德軍士兵被凍傷凍死,德軍的各類武器裝備,包括坦克、卡車、火炮等,也由於低溫無法使用。冬天的嚴酷氣候,成為蘇聯最好的幫手。

寒冷的蘇德戰場

第三,德國大大低估了蘇聯的工業實力。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之後,蘇聯很快批准了總動員國民經濟計劃,並將國內經濟轉入了戰時軌道。可以說,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刻起,蘇聯就將全國的所有工業實力用於支援戰爭。而早在30年代,蘇聯就已經成為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不考慮高精尖方面,德國的工業規模其實是不如蘇聯的。

而後,雖然蘇聯大面積歐洲領土被德國佔領,但是,在此之前,蘇聯人民委員會已經發布了把工業向東轉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份時,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超過1523個大型工業企業向東遷移了數千公里。這其中,用於國防的工廠高達1360個。這些被遷移並迅速恢復生產的工業和企業,成為支撐蘇聯戰爭的最有力保障。

斯大林

第四,德國的損失也比遠比他想象的更嚴重。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更何況,德國面對的,還是工業強國蘇聯。因此,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勁,但是在戰爭發動的前半年的時間內,德國軍隊依然損失了超過70萬的軍隊。

而這個數字,佔到了德國在蘇聯總兵力的23%之多。如此慘重的傷亡,德軍其實已經達到了極限,雖然稱不上強弩之末,但莫斯科戰役之前的德國軍隊,已遠不如戰爭發動之時的那般強大。

第五,德國極大的低估了蘇聯的抵抗意志和抵抗決心。戰爭初期,在蘇聯損失數百萬軍隊之後,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府從未想過放棄抵抗。尤其是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無論對斯大林有多少詬病,無論他做了多少人神共憤之事,有一點是公認的:斯大林的鋼鐵意志從來不容置疑。

二戰元兇希特勒

因此,雖然戰爭初期蘇聯損失慘重,但是,斯大林快速調整政策,在堅決抵抗的同時,也提拔了一大批如朱可夫等優秀的將領,正是在斯大林、朱可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蘇聯挺過了最艱苦的戰爭初期,並最終在盟國的幫助之下反敗為勝,覆滅了納粹德國。


鳶飛九天2018


這隻能說蘇聯擁有著近乎“變態”的戰爭動員能力,德軍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到7月1日,蘇聯便新徵召了530萬人,到7月10日已經完成了新增56個師的動員,這些師隨即補充到現有的各個集團軍。到8月1日,新動員的師已經增加到144個,其中包括8個坦克師。儘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戰中蘇軍損失了46個師,但用兵力還是達到了401個師,實力相比於戰前反而增加了。



此後動員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蘇聯共計新組建285個步兵師、12個重建的坦克師、88個騎兵師、174個步兵旅和93個坦克旅的龐大部隊。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陸軍,蘇聯紅軍在戰爭的前6個月裡總計投入了483個步兵師、73個坦克師、31個摩托化師和101個騎兵師,共688個師。如果將兩個旅折算成一個師的話,那麼總計將達到821個師級規模的兵團。需要注意的是蘇聯新動員的師實力大致只有德國師的一半。

在戰爭的前六個月,也就是莫斯科戰役接近尾聲時,蘇軍已經損失了147個步兵師、40個坦克師、11個機械化師、10個騎兵師以及21個步兵旅和坦克旅,總計430萬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蘇軍仍舊擁有592個師,800萬人,比6月22日開戰時的537萬人還要多近300萬人。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蘇軍在損失了幾百萬軍隊後仍舊能在1941年的冬季發起全面的反攻。

據可靠估計,蘇聯在戰爭的前8個月裡共徵召了超過1000萬人,其中300萬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線。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總動員人數為2950萬人(含多次入伍的情況)。蘇聯有效的動員工作不僅彌補了蘇軍在作戰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而且還使其實力得到了顯著的增長,這也是為何蘇軍雖然遭到重大打擊卻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起反擊的原因所在。


戰略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過程中,戰局最為激烈、實力對比最為強悍、死傷最為慘重的戰場是蘇德戰場。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在1939年的時候就已經爆發,但是蘇德戰場開闢的序幕卻是在1941年的時候才被緩緩揭開的。

在此前,蘇聯和德國狼狽為奸簽訂了友好協議,並一起瓜分了波蘭。

或許是這短暫的友好協議簽訂讓斯大林產生了懈怠心理,所以德國在歐洲戰場中四處出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加大對德國的軍事防備。


而是繼續加大了對自己軍隊內部的大清洗,淘汰了很多擁有著豐富軍事經驗、高超軍事素養的高、中、低級軍官。

正因此在德國1941年初次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才會在防備不足的情況下,遭遇了巨大的傷亡。

蘇聯在二戰後期的翻盤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過程中,蘇聯的平民百姓加上軍人一共死了2000多萬人。

其中正規軍800多萬人,然後再加上其他的民兵,軍隊的死亡量可以達到1000多萬人。

二戰剛開始爆發的時候,蘇聯是處於極端劣勢中的。

不過這種極端的劣勢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時間來臨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蘇聯這種只能縮起來承受捱打的局面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他們開始對德國展開了反擊,並在後來和美英聯軍合力,一路高歌殺入了德國境內。

並在二戰結束後,獨自佔據了德國的東部地區。

而德國的西部地區分別被美國、英國、法國瓜分了起來。

蘇聯在後期被消滅了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之所以還能對德國進行反攻,主要跟幾個重要的原因有關,接下來我們簡單講一下這幾個原因。

蘇聯的地大物博是主要原因

首先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蘇聯的地大物博,雖然蘇聯的面積比不過擁有著無數海外殖民地的英國,但是要真正論到本土面積,當時卻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比得過蘇聯的。


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他們僅打到了蘇聯位於東歐平原上的地區。

而蘇聯除了東歐平原上的地區之外,他們國內並沒有遭受到戰火蔓延的地區是非常廣大的。

在那些地區裡,他們可以源源不斷地採集資源,然後通過當時蘇聯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工業把資源轉換成武器,來支撐和德國之間的激烈戰爭。

雖然在二戰爆發期間,蘇聯的武器先進程度比不過德國,但是他們擁有著比德國還要強大的工業、資源潛力,當數量堆積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就開始佔據了優勢。

蘇聯的人口基數龐大是主要原因

第二個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是蘇聯的人口基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過程中,雖然蘇聯的人口基數比不過我們,但是當時他們的人口也達到了1.8、9億人口的龐大規模。

相比於德國當時只有大幾千萬的人口規模,蘇聯的人口基數擁有著很多先天優勢。

而且在二戰爆發過程中,他們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人口充足的優勢,把大多數男性招納進了軍隊中,並給大部分女性安排了各種後勤工作。


因此,在他們龐大人口基數的緊密配合下,他們才可以度過了那次難關。

斯大林在二戰中的鐵血態度是主要原因

第三個重要原因我覺得跟斯大林的鐵血態度有關,在戰爭爆發過程中,斯大林對作戰士兵們制定下了很嚴厲的懲罰規定。

在他的懲罰規定下,只允許士兵們不怕死的往前衝,不允許士兵們向敵人投降。

如果士兵們沒有死在戰場中,而是向敵人投降的話,那他們的家人就會遭受到株連懲罰,被髮配到最寒冷的西伯利亞幹苦力或者被關押起來,他們在被解救歸來後,也將承受牢獄之災或者性命之劫。

這種種的規定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蘇聯軍隊向德國人投降,但是也保障了大部分軍隊的作戰態度。

而在斯大林的兒子被德國人俘虜之後,他也沒有半分猶豫地貫徹了自己這種規定。


他先是派人把自己的兒媳給抓了起來,然後又派人把自己兒子的舅舅、舅媽給抓起來,處以了槍決。

至於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認為兒子的舅舅、舅媽在小時候撫養過自己的兒子一段時間,自己的兒子之所以如此,跟他們的管教不力有關,所以死不足惜。

連對待自己的兒子都如此嚴厲,這就更加讓所有軍隊知道了斯大林的態度,因此接下來只能更加賣力地投入到了戰場中。

除了以上所述這些,我覺得美國、英國對德國的牽制以及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正是在他們的齊心協力下,才最終戰勝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獲得了歐洲戰場的勝利。

所以說這就是德軍在消滅幾百萬蘇軍的情況下,蘇軍還能翻盤的原因,這裡面的原因很多,主要跟蘇聯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意志堅決、英美的同盟互助有關。


孤客生


不拋棄,不放棄,劍鋒所指,一往無前!反攻是真的,但是到了莫斯科戰役,已經消滅幾百萬蘇軍是假的!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軍與蘇軍的正面硬剛,傷亡慘重是歷史公識。以俄羅斯方面近年來公佈的詳細數據表明,其軍隊累計陣亡人數為9164800人,戰鬥陣亡為677萬餘人。
而西方統計表明,當時的蘇聯軍隊戰鬥死亡人數大致為700萬人,被俘520萬,有將近360萬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死亡,軍隊總陣亡人數破千萬之多!

可能有人說,蘇聯能夠形成反攻的關鍵原因在於人口數量龐大!

這是個理由,但遠不止於此!

戰前形式:大清洗結束,蘇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在分析為何蘇聯之所以還能有如此巨大反攻的力量之前,先看一下當時的戰前形勢。當時的蘇聯雖然已經成為了工業產值,歐洲第一但其實在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的各種質量方面是全面低於當時的德國的。所以在無論是軍事裝備還是後勤資源等方面,德國處於優勢。

當時的蘇聯正直剛剛從20世紀的大清洗運動之中恢復正常的關口,蘇聯內部其實是是元氣大傷的。大批能征善戰的蘇軍將領在大清洗期間被迫害致死。

當時蘇軍大清洗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三人,4名一級集團軍將領中的三人,12名二級集團軍將領的全部,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79名旅長中的221人,基本是全面性的自毀長城。

這就導致了在德國對蘇聯實行閃電戰的時候,蘇聯軍隊突然面臨無人可用的地步,節節敗退。

在外部環境上當時的納粹德國由於西線戰事順利進行,法國都已經滅亡了,只有英國三島孤懸海外。而且當時蘇聯內部也不穩定,蘇聯所侵吞的土地上的人民在進行著一些反抗鬥爭感覺機不可失,使膨脹的希特勒認為可以騰出時間來搞一搞蘇聯,取名入侵蘇聯的作戰計劃為巴巴羅薩計劃。

德軍以300萬優勢兵力,通過閃電戰戰術從三個方向對蘇聯進行迅猛而深遠的突襲,戰爭的頭18天裡,蘇聯就已然有30萬蘇軍被德軍俘虜,此時的德軍已經佔領了明斯克,隨即在7月15日又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直逼莫斯科,距離不到400公里。

所以這種情況下,蘇聯不可能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就損失幾百萬的兵力,死亡人數至多也不過百萬。

蘇軍回過神來,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等德軍來到莫斯科兵臨城下之際,蘇聯人才緩緩的醒悟過來,亡國已經危在旦夕。

此時的蘇聯政府抱著必死的決心,進行大規模的反抗戰爭。上下一心,全民抗戰。進入10月2日後,莫斯科戰役正式打響,而11月7日是10月革命勝利24週年的紅場閱兵式,斯大林冒著德軍的空襲火炮在紅場進行閱兵,閱兵後的蘇軍便直接開赴前線,斯大林告訴他們,德軍兵臨城下,蘇聯已經退無可退,惟有拼死一戰!

蘇聯軍隊的意志是極其頑強的,蘇聯人知曉這種艱難的局面之後,依靠有利自然條件,進行了極為艱難的浴血奮戰,生生的將德軍抵抗在莫斯科之外,德國付出了17萬人傷亡的代價也沒有拿下莫斯科,蘇德戰場開始逐步的僵持穩定下來,蘇聯緩緩站住腳步,有了更充足時間來準備與德國打持久戰,德軍的快速閃電戰法失敗了。

充足的後備兵源,盟國的援助和廣袤的國土縱深

在開戰之初蘇聯軍隊只不過有537萬現役部隊,但是納粹德國的總兵力達到了850萬用於巴巴羅薩計劃的作戰名為達到了305萬陸軍而蘇聯在西部戰區只有268萬陸戰軍。

但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很快就被蘇聯給抹平了,邊在莫斯科戰役之後的次年春天就立刻補充了很大一部分後備役兵力;蘇聯整個國家擁有高達4000餘萬的可服役後備兵源保障,這個人數已經對標納粹德國的全國人口。

而在蘇聯的舉國體制下,擁有著可以把一切資源全部投入到戰爭中來的能力。1941年蘇聯在戰爭中損失了70%的工業能力,之後他們就組建後撤疏散委員會,將2000多家工業企業轉移到東部地區,很快這種強大的的生產能力就顯現出來了。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英美等國相繼表示願意向蘇聯提供援助,而富蘭克林總統甚至對蘇聯進行了武器能源設備和材料等等全方面援助,對蘇聯恢復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在反法西斯同盟萬眾一心的情況下,德國很快就支撐不住了。此外盟國尤其是英國對德軍的空軍牽制力也有相當明顯的效果。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在於蘇聯具有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相當廣袤的國土縱深從東到西,橫亙亞歐大陸。這一點的關鍵在於蘇聯完全可以與德國進行持久戰,只要以空間換時間,避其鋒芒,蘇聯早晚可以進行反攻德軍。

蘇聯全民皆兵的一個縮影:蘇聯女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德戰爭中有15萬女兵獲得各種榮譽勳章,而他們都是參加過前線抗戰的。數千名飛行員,女訊飛行員獲得戰鬥勳章,其中29人獲得了蘇聯英雄的稱號。在莫斯科戰役中有將近37萬女工在城市的要衝上修築各種防禦工事。

蘇軍中有一位著名的基輔大學歷史系女畢業生叫柳德米拉,是一位槍法超神的逆天女狙擊手,她在戰爭中共狙擊了309名德軍,關鍵的是裡面還有36名德軍狙擊手。而在具有紳士情懷的德國人的心中,女人是隻應該待在家裡負責教育後代紳士和名媛的!


歷史好奇怪


誠邀,如題。為何德軍消滅了蘇軍幾百萬人,蘇軍在二戰後期還有能力反攻?很簡單,因為蘇軍的總兵力有2000多萬!



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由於前期的金融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崩潰。在災難面前,美國英國法國選擇瞭解決問題,而日本和德國意大利選擇對外擴張以轉移國內矛盾並恢復經濟。於是世界的東西方同時上臺了法西斯集團,從1939年開始德國突襲波蘭開始,全球五大洲,61個國家20億人先後參戰。其中德國和蘇聯就是其中主要對手。



那麼蘇聯實力如何呢?

二戰爆發後,蘇聯總共動員了約3440萬人參戰。至二戰結束時,蘇軍總兵力為1280萬。 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 另外,二戰期間,各條戰線的蘇軍共計損失:步兵伍器1547萬件,坦克和自動推進炮96500輛,火炮和迫擊炮31萬7500門,飛機88300架,載重汽車35萬1800輛。所以德軍消滅了蘇軍幾百萬並不意味著蘇軍沒人了,依靠著強大的戰爭恢復能力,蘇聯在後期逐漸佔了上風並打敗了德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況最為慘烈的戰場,雙方投入的軍隊數量達到了千萬級別。在蘇德戰爭的期間,德軍憑藉著裝甲兵團通過閃電戰的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數百萬的軍隊被德國成建制的消滅和俘虜。特別是在基輔戰役,19萬蘇軍被消滅,65萬蘇軍成為俘虜,就連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也成為德國人俘虜。




但是就在初期那麼不力的情況下,蘇聯還是頑強的挺住了,並在贏得莫斯科保衛戰之後,逐漸開始扭轉了局面,並開始反攻到了德國本土,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蘇聯之所以能扛過最艱難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蘇聯佔有地利

蘇聯國土面積廣大,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略縱深,讓蘇聯在丟失大片國土之後仍然可以憑藉剩餘的國土進行反擊。另外蘇聯冬季那寒冷的氣候給予德軍很大的打擊,導致德軍大批量凍死。



二、蘇聯應有人口優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蘇聯人口的數量達到了1.6億以上,是當時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第一是中國,4.5億;第二是英屬印度,3.7億)。而當時的德國,人口只有蘇聯的一半不到,也就7000多萬。因此當雙方都動員1000萬級別的軍隊時,蘇聯的後勁優勢明顯大很多。

三、蘇聯的工業潛力

蘇聯是在建立之初,還屬於一個半農業半工業的國家。但是在斯大林上臺之後,集中力量發展工業,讓蘇聯的工業水平不屬於歐洲的老牌強國。而且,蘇聯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規定所有的工業都可以在戰時完成轉化,生產農具的要求在戰爭時期可以生產槍支彈藥,生產拖拉機的要求在戰時最低可以生產坦克,規模較大的需要能夠生產飛機。




因此,在蘇德戰爭期間,即便是蘇聯的主要工業基地被摧毀,仍舊爆發出了巨大戰爭潛力,無數的軍功產品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在二戰期間,蘇聯前後生產了10萬量的T34坦克,達到了人類坦克數量的極限。而德國的戰爭潛力早在戰爭爆發之初就已經徹底發掘,後勁不足。

四、德國兩線作戰

德國在進攻蘇聯的同時,在西線還和盟軍作戰,比如說在非洲戰場和英國人打得難分難解。兩線作戰本是兵家大忌,分散了德國的戰鬥力。而蘇聯則是集中權力對抗德國,自然更加有優勢。

五、英美的支持

蘇聯在面臨著著德國巨大壓力時,英美給予了蘇聯一定的援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