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再發展下去會變成什麼?

王中王124687753


慢性胃炎有所謂非萎縮性胃炎(也就是以前說的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就是我們多數人會有的胃炎,通常大家所說的胃炎多指非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但這個只是概率上說,你到底是不是這種胃炎,得做了胃鏡才能知道,這個也沒法根據症狀來判斷,必須得做胃鏡才能知道。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發展下去,就可能是萎縮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發展下去呢?

通常是這個發展過程:非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腺上皮發生腸化生-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輕度,中度,重度)-最後可能發展為胃癌。但這個過程不是必須的過程,也就是說,非性萎縮性胃炎不是必然會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非性萎縮性胃炎可能自愈(注意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等)或經治療後愈,如果不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繼續發展


下去,有的就可能發展為萎縮性胃炎,但經過干預,仍然可能逆轉,如果不管不顧,則有可能繼續發展下去,發生腸化生,異型增生,最終可能發展為胃癌。


如果有慢性萎縮性胃炎,一是要視情況規範治療,同時檢測HP,視情況清除HP治療,二是要定期胃鏡隨訪監測。


腫瘤專科醫生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再發展下去就是>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自從Correa多階段的發展模型提出後,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公認的發展規律。我們就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異型增生髮病機理,治療轉歸,開展長期的研究探討,認為脾胃病科開展的穴位貼敷療法可以有效逆轉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異性增生等病理改變。

近期我們對收治19例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異型增生患者其中已經有5例治療療程完成後經過胃鏡複查已經逆轉為非萎縮性胃炎,其中4例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也已經逆轉,3例萎縮性胃炎異型增生者均完成逆轉,我們就其逆轉機理進行判斷如下: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患者存在微血管增多,血流減少的情況,腸化生微血管面積和微血管直徑都明顯大於萎縮性胃炎組和非萎縮性胃炎組進而說明胃血流瘀滯,胃粘膜微循環障礙是由慢性胃炎到腸化生,再發展到異型增生直到癌變。這個過程胃粘膜的微循環障礙是其重要原因。

我們轉摘山東大學伊女士在齊魯醫院做的共聚焦顯微內鏡觀察109名萎縮性胃炎,非萎縮性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三種病理疾病證實如下:

共聚焦顯微內鏡作為新型的內鏡技術,可以藉助普通白光內鏡,將局部組織黏膜放大達1000倍,在熒光對比劑的輔助下,實時地觀察到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與腺體等顯微結構,從而獲取類似病理圖像的內鏡下人體局部組織學成像。本研究利用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實時動態觀察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或不伴腸上皮化生患者胃粘膜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改變,旨在探討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下其血流動力學改變與腸上皮化生的關係。研究方法自2015年7月1日至2015年9月30口,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隨訪的非萎縮性胃炎(非萎縮組)、慢性萎縮性胃炎(萎縮組)和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腸化組)患者被納入本研究。每位患者均由一名有1000例以上內鏡操作經驗的共聚焦內鏡醫師進行內鏡檢查。腸化組及萎縮組存儲胃竇處病變部位共聚焦圖像、非萎縮組選取胃竇處正常部位共聚焦圖像進行數據分析。每個圖像記錄微循環中血細胞流動狀態、微血管面積及直徑、血管形態和熒光素鈉外滲5個指標。血流狀態藉助半定量分析方法將流速由快到慢依次分為線流、線粒流、粒線流、粒流、粒緩流、粒擺流和停滯共七個等級;微血管面積及直徑應用Cellvizio Viewer軟件和Adobe PhotoShop CS6軟件測量分析。同時,利用免疫組化技術對血管內皮因子CD34進行染色,用病理驗證結論是否一致。本研究應用SPSS 19.0中文版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p小於0.05認為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本研究最終納入病例數共109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51例,平均年齡53.6歲(22-80)。統計發現,性別p=0.694)、年齡(p>0.05)、BMI(p>0.05)三種因素在三組患者中無差異。萎縮組(15例)血流速度與非萎縮組(49例)類似,主要呈現為線流(26.92%)、線粒流(23.08%)、粒線流(23.08%),部分表現為粒流(15.38%)或粒緩流(11.54%),但是未發現明顯的停滯狀態。腸化組(45例)與非萎縮組相比,其胃黏膜微循環血流速度有減慢的趨勢,多呈現為粒線流(25.64%)、粒流(26.92%)和粒緩流(23.08),部分也表現為或長或短的粒擺流(8.97%)或停滯狀態(6.41%)。共聚焦圖像分析腸化組血管面積明顯高於萎縮組(3750.70 vs.1864.97 μm2,p=0.001)和非萎縮組(3750.70 vs.2141.87μtm2,p<0.01),微血管直徑也明顯大於萎縮組(14.41 vs.11.23 μm,p=0.001)和非萎縮組(14.41 vs.12.17 μm,p<0.01),腸化組微血管呈現紊亂、迂曲。免疫組化結果也顯示腸化組血管面積和直徑均明顯高於萎縮組和非萎縮組。研究結論我們首次提出在pCLE操作過程中應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評估胃黏膜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改變。pCLE測量結果與免疫組化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應用pCLE觀察胃黏膜微血管形態學改變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是可行的。萎縮伴腸化患者存在胃黏膜微血管增多及血流量減少的趨勢。>

上述實驗證實,萎縮性胃炎到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病情加重發展過程中,胃粘膜微循環障礙也逐步加重。穴位貼敷療法能夠快速促使胃粘膜血流量增加,瘀滯的微血管面積減少,同時儘快恢復萎縮性胃炎粘膜微循環障礙的病理狀態。一般情況一個療程內產生效果,二個療程控制病情,第三個療程鞏固療效。已經逆轉的患者朋友治療時間都在三個療程之內。萎縮性胃炎特別是伴有腸化生異型增生患者,已經長期經受疾病折磨,精神狀態不佳,或有抑鬱,經常失眠,食慾減退,體重減輕,部分患者伴有貧血等症狀。大部分患者經過治療上述狀態很快糾正,食慾體重增加,睡眠佳,精神好。在過節之際和家人共享闔家團圓,胃不好的患者,飲食還要注意清淡,生冷硬不好消化食物儘量不吃,脾胃病養治結合,重點在養。隨著新療法,新藥品不斷面世,萎縮性胃炎,甚至伴有腸化生異型增生逆轉也不是難事,一定要有好的心情,胃是人的第二張臉,一定保護好,胃病能夠康復,謝謝! 祝朋友們春節快樂!





用戶51075643938


胃潰瘍,萎縮性胃炎


用戶3722227706


你這就是打醫生臉。醫生會治,怎麼可能會發展下去呢!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