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集團軍簡介-第11集團軍

蘇聯紅軍集團軍簡介-第11集團軍

蘇聯紅軍集團軍簡介-第11集團軍

1.俄國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於1918年10月由北高加索西部作戰的部隊和支隊首次組建。組建後編入南方面軍,1918年12月8日起編入裡海—高加索方面軍。1918年12月—1919年1月,轄5個步兵師秘2個騎兵師,人員裝備奇缺,為從白衛軍佔領下解放葉卡捷琳諾達爾(克拉斯諾達爾)和新羅西斯克兩城實施了進攻戰役。戰役進程中,集團軍損失慘重,傷、亡、病者(斑疹傷寒流行病)達三分之二,因而無力抵抗鄧尼金將軍的白衛志願軍的優勢兵力,被迫撤至北克列斯特、埃利斯塔、弗拉季高加索(奧爾忠尼啟則)、格羅茲尼,基茲利亞爾等地域。1919年2月,自衛軍佔領北高加索,此後,第11集團軍被撤銷,其尚有戰鬥力的部隊轉隸第12集團軍。

1919年3月,在裡海—高加索方面軍領率機關和部隊基礎上組建獨立第11集團軍,直屬共和國武裝力量統帥部。陸續編有:庫班步兵第33師、步兵第34師、特別騎兵第1師和薩馬拉騎兵第7師及其他獨立部隊。1919年4—5月,集團軍在阿斯特拉罕方向參加對鄧尼金將軍指揮的白衛軍作戰(此間基洛夫任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遵照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1919年6月4日命令,第11集團軍被撤銷,其防守阿斯特拉罕的部隊編入第10集團軍。

1919年8月中旬,第11集團軍在東方面軍阿斯特拉罕軍隊集群基礎上再次組建。編入土耳其斯坦方面軍,1919年10月14日轉隸東南方面軍(1920年1月16日改稱高加索方面軍)。陸續編有步兵第9、第14、第18、第30、第32、第34、第39、第49、第50師和山地步兵第28師、騎兵特別第1師、薩馬拉騎兵第7師、騎兵第12、第18、第21師及其他兵團和部隊。集團軍在察裡津地域(1919)和北高加索(1920.1—2)殲滅鄧尼金將軍的白衛軍和攻克巴庫(1920年4月)攻堅戰中連戰皆捷。1920年7月至1921年5月間,第11集團軍各級指揮員、政治委員及全體官兵大力支援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勞動群眾在外高加索建立蘇維埃政權。

1921年5月底,在第11集團軍基礎上組建了高加索獨立集團軍(參見紅旗高加索集團軍)。

國內戰爭年代歷任司令:

1918年11月為費季科,

1918年12月—1919年1月為克魯澤,

1919年1—2月為列萬多夫斯基,

1919年3—6月為日丹諾夫,

1919年8—9月為拉斯波波夫,

1919年9—12月為布佳金,

1919年12月—1920年3月和1920年8—9月為瓦西連科,

1920年4—8月為列萬多夫斯基,

1920年9月—1921年5月為黑克爾。

2.1939年第11集團軍在白俄羅斯特別軍區組建。組建後編入剛組建的白俄羅斯方面軍,在其編成內於1939年9月參加蘇軍向西白俄羅斯的進軍。1940年編入波羅的海沿岸軍區。衛國戰爭爆發前夕,集團軍編有步兵第16、第29軍,步兵第23、第126、第128師,機械化第3軍、第42、第46築壘地域及其他獨立部隊。1941年6月22日,編入西北方面軍。其部署在國境地區的兵團和部隊,在考納斯和維爾紐斯以西及西南地域立即投入抗擊德軍的交戰。在德軍優勢兵力猛攻下,集團軍艱苦奮戰,且戰且退,被迫撤向謝別日和涅韋爾。7月9日起,第11集團軍野戰領率機關將步兵第41、第22軍,機械化第1軍兵團和部隊併入建制。列寧格勒遠接近地防禦交戰進程中(參見列寧格勒戰役),集團軍所屬兵團和部隊在索利齊和舊魯薩地域對德軍實施了猛烈反突擊。爾後,在新到優勢德軍突擊下,撤過洛瓦季河。1941年底,集團軍在西北方面軍編成內,堅守舊魯薩以東地區,並實施有限目的的進攻戰鬥。1942年和1943年初,參加西北方面軍在舊魯薩和傑米揚斯克地域的作戰。

1943年4月3日,第11集團軍野戰領率機關調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其所屬部隊轉隸第68集團軍。4—6月,第11集團軍領率機關將步兵第53軍、步兵第4、第96、第260、第273、第323師,坦克第225團及其他部隊編入建制。7月12日,編入西方面軍,7月30日起編入布良斯克方面軍,參加奧廖爾戰役(1943),戰役進程中,協同近衛第11集團軍收復卡拉切夫(8月15日)。布良斯克戰役(1943)中,第11集團軍各兵團連克布良斯克、別日察(9月17日)、烏涅恰(9月23日)等城。1943年10月2日,集團軍調布良斯克方面軍預備隊,10月10日,調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10月20日起為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預備隊,10月24日,轉隸白俄羅斯方面軍,在其編成內參加戈梅利—列奇察戰役(1943)。11月26日,第11集團軍各兵團協同第48集團軍收復白俄羅斯州中心戈梅利城,此後向日洛賓方向繼續發展進攻。12月17—20日,集團軍兵團和部隊分別轉隸第48和第63集團軍,其野戰領率機關調方面軍預備隊,爾後撤銷。

衛國戰爭期間,集團軍有數千名官兵因出色完成各項戰鬥任務,表現英勇頑強,併發揚了英雄主義精神和高超的軍人技能,獲得勳章和獎章,許多兵團和部隊榮獲榮譽稱號和各種勳章。

衛國戰爭年代歷任司令:

1941年6月—1942年11月為莫羅佐夫中將,

1942年11月—1943年3月為庫羅奇金中將,

1943年3—7月為洛帕京中將,

1943年7—12月為費久寧斯基中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