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们的母校鱼台二中

那是一段抹不去的青春记忆。鱼台二中,我们的母校。当我们重新走进二中校园时,心里有抑制不住的激动,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条小路,教室走廊,似长长的画廊,从南至北,从里到外,到处充满激情的诗歌,撩起我们对母校的情感、师生的情愫及同学的情缘。

母校在鲁西南最边沿的古镇鱼城。鱼城古镇历史悠久,是鱼台县老县城,区位的独特,南与丰县接壤,西与金乡毗邻,怀抱苏鲁边界两省的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丰县、鱼台县曾经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开划成了山东鱼台和江苏丰县。但丰县的老师依然在这里教书育人。丰县邻鱼台县的村庄学生,不受户籍限制,仍然在鱼城上学。

难忘我们的母校鱼台二中

我是1975年的新生,从鱼台县鱼城蔡庙小学,升入鱼台二中的。走进校园方知仍有很多丰县籍的老师在这里教书,有不少丰县籍的学生。是那个年代把丰县和鱼台的学生聚拢到一起的。江苏丰县首羡镇便集村的刘文忠,离学校三十余里,他用双腿丈量在求学的路上,是鱼台二中培养他走向中国文学的巅峰,是丰县学生的杰出代表。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抹不去那段青春的记忆和对母校的那段情愫。

鱼台二中是山东名校,1951年建校,1962年被确定为济宁重点中学,济宁市规范化学校,现在是山东省重点中学。二中桃李芳菲谱华章,跨越世纪争先锋,培养优秀学生两万多名,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欧美大陆、南极雪地都留下了鱼台二中学生的足迹。二中的校友有公务员,有将军,也有科学家艺术家;还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母校洗礼的越发光彩。母校又似一条长廊壁画,展示着昔日的雄风。

难忘我们的母校鱼台二中

我们没有忘记那个特殊年代,浪费了我们许多珍贵的学习时间,造成学历与知识的失衡。但我们记得老师的敬业和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曾走出校门,跟着教化学的杨老师到林庄参加劳动,在田间蛇形取样,学会测量出土壤成份;跟着卜老师到大翟家割麦子,拉车、扬场,同学们劳动的号子声响彻天空。我们有的学工走进校办工厂,我跟张兴民老师学习电液配制,硫酸把衣服烧出窟窿。

三尺讲台上留下了恩师的身影。语文老师王淑英,女中豪杰,目光炯炯,传递着渊博的知识,她行云流水般的粉笔字,好似书法大家,拼赢了多少帅男,给学生留下威严的笑容。刘丙凯老师的数学课,把学生引入数学王国。教政治的刘老师,高大的身躯往讲台一站,格外威风,一堂哲学课的“费尔巴哈”,让学生们费了好多脑筋,读懂了哲学的深奥。让人难忘的是杨伟士老师,他课本往讲桌上一放,“请同学们翻开三十六页,今天讲二氧化碳”。一堂课,他不看课本,讲得海阔天空,通俗易懂。物理老师张兴民,课堂与试验室美妙结合,把物理课教到了极致,同学们受益匪浅。

我们更难忘教室南边的高墙,它挡住了学生们的视线,却挡不住荷叶上的蛙鸣。朗朗读书声与蛙鸣声交汇,奏出美丽动听的弦律,是一曲青春的神韵!

一汪碧水,映出了师生亲密无间的身影。一口古钟,敲出了晨曦,回荡着希望的乐声。饱经沧桑、雄伟庄严的孔庙大殿,里面有我们的故事,神圣的殿堂上,留下了我们的“杰作”,那是寒冬夜巡取暖后死灰复燃,险酿大祸。多年后想起仍有余悸。

难忘我们的母校鱼台二中

师生伙房的灶事班长是大个子老张,他养了一条长毛狗,扒着门逢狂吠不停,打开水的伙伴厌死了,一壶开水浇过去,烫的狗嘴通红。西北角的操场上,赛跑的男女生你追我赶,笑声不断。学校北端的大菜园子,春色满园关不住。走在园边小路上,停下脚步,倾听蟋蟀歌唱;举头望云卷云舒,低头赏蝶儿飞舞。

绿色无公害的萝卜白菜变成了美味盛到我们的碗中,虽然油花一点点,却吃出御膳的味道和风情。南乡的黑窝窝头,北乡粘掉牙的米面馍,二者合一,变成白加黑的可口美食。

在交流中同学之间的感情逐渐变浓,那一刻的笑能值千金,埋藏在心目中删也删不掉。校园里每个角落,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同学间那种天真烂漫与懵蒙,或许一个眼神在传递着感情,彼此心照不宣;或许一个回眸的笑,产生无限的遐想,印在了脑海里,成了多年的回忆,拉开思念的帷幕,放着情感的电影,那张灿烂的笑脸,总让人定格在美幻之中……

亲爱的母校,你是我永恒的记忆,你是不了的情!

作者田效民,江苏丰县人。1978年至1983年,曾在驻疆某步兵团服役。有多篇文学作品,散见报刊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