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賦予學生能力的知識就不是真正的知識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APEC跨境電商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王健教授/文

國外高等教育在新方向上在進行著探索,特別是強調能力傳授,對傳統教學方式改革。在國外,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實際上大學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的脫節越來越嚴重。真正在社會上能夠獲得較高回報的,能掙錢的恰恰是那些技能性的人才。

不能賦予學生能力的知識就不是真正的知識

所以在國外才會出現“大學的教育價值究竟在什麼地方?”的疑問。

這個疑問不僅在國外,實際上在中國同樣存在。我們今天在中國發生的這些事情,實際上在美國、在澳大利亞、在歐洲等等西方發達國家實際上早已經出現。我們不斷的沿襲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不免也會出現類似這些國家的問題。

若干年前,實際上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並且在做不同程度的探索,例如探索實踐教學,探索產教融合等等。這在某種程度上與西方國家所探索的就業能力是同出一轍。

在國外討論的未來教育改革的四大趨勢( 未來10-15年,高校教育將迅速解綁,講堂將消失,教授的角色會發生改變,科技會促使大學教育變得更容易獲取也更具價值)實際上在中國也在發生。目前課堂教育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脫離實際,根本沒有讓學生能夠獲得任何的就業能力。

而就業能力是一種超出專業領域的可遷移的基本就業能力,也就是包括批判性思維、交流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這才是真正企業看中的。而這些能力的傳授卻是目前大學當中的弱項。因為傳統大學都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現今知識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包括網絡渠道快速獲取。學生從“不知道”到“知道”可能就是瞬間的事情。能力的傳授變成大學很重要的改革趨勢。

能力其實包括硬技能和軟技能。我們看到的是,在目前高等教育的培養體系下,學生似乎都知道這些專業的知識和概念,但是卻不知道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繫,更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更別提什麼批判性思維了。在軟技能方面,如何溝通如何與別人合作,如何談判等等這方面,學生的素質更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因此,在我們的國際商務專業當中,我們更多的加入了這些技能的傳授內容。另外也強調跨學科,批判性思維,在教學當中提倡反轉課堂,以課題為導向的自我學習,以團隊為主的討論式學習,並且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和彙報的教學方式。

因此,我們也認為未來教育的改革方向更多的應該是強調能力的傳授。雖然我們也強調了素質教育,強調了通識教育,而我們更多的把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理解為才藝雙全,理解為廣泛獵取不同領域的知識。

因為,以往我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而實際上,只獲得知識還不能足以讓我們獲得力量。知識與力量不能直接劃等號。

不能賦予學生能力的知識就不是真正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