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南不識盩厔(zhōu zhì),北不識盱眙(xū yí)”這句出自清代陶澍之口的諺語,後來多被用來反映南北的差異。

盱眙縣是全國最早建立縣的縣城之一,距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這裡曾孕育一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擁有眾多文化旅遊資源,榮獲“中國旅遊強縣”等稱號。

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盱眙縣地名的由來

據《盱眙縣誌》記載,盱眙縣地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是因山得名,因境內有座盱眙山而以此命名。《清史稿·地理志》記載的正是這種說法,說“盱眙東,盱眙山,縣以此名。”

一種是單字還音說。盱眙是古吳國的“善道”,吳音和中土音不同,它是由吳音的“善道”音轉變為“盱眙”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以其字義來命名,即盱為張目,眙為舉目,城建山上,可以望遠。《讀史方輿紀要》和《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的正是這種說法。

經過考證,三種說法中字義命名的說法難以成立。至於單字還音的說法,只有俞正燮一人這麼認為。盱眙歷代縣誌和其他輿地著作都沒有這種說法的記載。而以語音變化來確定一個縣名,並不多見。

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明太祖朱元璋的盱眙情懷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自從這首歌謠在大江南北傳唱開之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鳳陽人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了,朱元璋的籍貫似乎已成定論。

近年來,一些專家經過考證史籍覺得,朱元璋的祖籍並不是鳳陽。那朱元璋是鳳陽人的說法從何而來呢。

按照朱元璋本人最早的說法:他生在濠洲鍾離也就是安徽鳳陽,但到了明朝中後期,清朝以後,便出現了泗州盱眙的說法。

元末明初時,盱眙地屬泗州。洪武二年被稱為“帝裡”,洪武四年更名為鳳陽府,“鳳陽”地名由此而生。明朝時期,盱眙地屬鳳陽府,說鳳陽(府)出了朱元璋這話沒錯,但說盱眙是朱元璋的故里似乎更為合適。

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古代最牛皇家陵墓

位於江蘇盱眙洪澤湖西岸的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下葬地。

由於黃河水患頻發,加之水利學家潘季馴的方案不夠完美,使得明祖陵被湖水吞沒了300餘年。直到1963年,因洪澤湖大旱,明祖陵這才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什麼朱元璋要將陵墓建在低窪的地方呢?

這就不得不提他的爺爺朱初一了,在朱元璋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朱初一逃難到泗水,曾算過卦象,算命先生告訴朱初一,泗水會是朱家的風水寶地,如若將朱家祖墳建在泗水,後代子孫中會有天子。朱初一彌留之際告訴朱元璋,要將他葬在泗水。為感激老祖宗,朱元璋在登基後,修建了祖陵,雖然地勢低窪,但他還是將曾祖墓和高祖墓一併遷入了祖陵。

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堪比蓬萊仙境的第一山古城

作為盱眙的標誌與名片,來到第一山才算是到了盱眙。位於城區北部的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因北宋書法家米芾題的“第一山”而得名。這幾行字差不多是米芾的絕筆,他在寫下這幾行字後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明代吳承恩更是在《西遊記》中將第一山與蓬萊仙境相媲美。

1985年定名“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

盱眙縣,淮河邊,青山相擁,碧水相依

小魚鍋貼

小魚鍋貼最早被稱為小魚鍋塌,是江淮地區有名的小吃,洪澤湖當地漁民長期生活在湖上,在眾多因湖而宜的飲食習慣中創造出這麼一道獨特的美味佳餚。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期,因災荒逃難到淮水邊,在與逮魚、放牛、砍草、討飯的窮孩子聚到一起時,將每個人所獲的東西湊在一起,在鍋裡煮小魚,鍋邊貼餅,用這種快捷省事的辦法做飯來填飽肚子。雖然做法簡單原始,但吃起來卻是脆香鮮嫩,後來逐漸成為湖上漁民與沿湖農民的家常菜,人們稱它為"小魚鍋塌"。

朱元璋做皇帝后,吃膩了宮廷宴席,特地命人將漁婦請進宮,專門為他做這道"小魚鍋塌"。從此以後,宮裡稱這種吃法為"三鮮小魚餅",民間則叫它"皇帝餅"或"朱家飯"。朱元璋逝世後,這道菜在宮內逐漸失傳,而民間卻一直沿傳了下來。

近年來,小魚鍋貼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再侷限於原始的“一鍋熟”,而是將鍋貼、活魚分鍋做,“鍋貼”由之前的貼在鍋邊變成了如今在鍋邊攤成的“簿餅”。講究的還會在面裡放上芝麻、蘿蔔絲,或是改用玉米麵、高梁面等做成不同品味的“鍋貼”。有的會在吃之前將“魚湯”塗在“鍋貼”上,還有的會用“鍋貼蘸魚湯”,這樣吃既有原“韻”,又添新味。

營養小貼士:

盱眙小魚鍋貼中的魚採用的是新鮮的活魚,魚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血液循環,是心血管病人的“一劑良藥”。

魚中還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經常食用有延緩衰老、美容養顏的功效,對腫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對於身體瘦弱、食慾不振的人而言,魚肉嫩而不膩,既可以開胃又可以滋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