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原题/家乡夜晚的记忆 文∕如臻

当落日的余晖即将消逝,青黛色的烟霭已急不可待地笼罩了整个旷野,莽原上的沟沟壑壑顿时模糊起来,宏阔渐沉的夜幕正在徐徐拉开……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此时,田间劳作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拾掇了农具,顶着灰黑的夜色荷锄而归,卸下枷套的耕牛蹄疾步稳地踏走在熟识的乡间小路上。临近村口,房前屋后的树叶随风沙沙作响,牛儿傍着它的主人,三五一搭伙,四六一成行,在暗色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就像皮影儿似的。大人们急匆匆地进村,行走间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吆唤声,喊着各自娃儿的小名,催促着他们莫要疯野赶紧回家。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一会儿,村中到处飘浮着丝丝缕缕似雾非雾的薄烟,有点呛但不至于刺鼻,这儿几缕,那儿几缕,又绵连成不同层次缥缈的线,飘满低墙矮屋,接着就铺天盖地散淡开来。远处急促的犬吠和老牛苍浑的长哞与孩童们喧吵的嬉闹声,混合在一起,不时聒噪着耳膜,却又顷刻戛然而止。

这时,天已经彻底黑了!村落瞬间恢复了夜晚降临时的宁谧。灶间,炕道熊熊点燃的柴草气息与家家户户弥散的饭香味儿,在空气中窜得很快,满溢着庄户人家平凡的热闹似乎又有些开阔的虚静。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记忆中的夜晚,村巷没有通明的灯火,悬挂在遥远夜空上的月亮,撒播着神秘融婉的光线,晕黄、阴柔、散淡。最喜月朗星稀的夏夜,在扫净的门前铺张凉席,和小伙伴们无所顾忌地躺在一起,仰望着浩淼苍穹,看那高远的星光点点,唯恐目力不及。有时就为寻找天上最亮的一颗星星,几个人争得面红耳赤,看得直到眼睛发酸,而那些大小不一的星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调皮地对着我们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乡村的孩子们,天生是自由的,没有太多的约束,童年的乐趣也有很多。他们喜欢结伙爬树掏鸟窝,灌黄鼠,作为女孩子,从小我有点怯懦,经常看着他们打打闹闹,偶尔也跟着干点偷偷摸摸淘气的坏事,为他们“探哨望风”,这些幼稚的行为当被大人发现后,个个都免不了一顿责骂或撵打,待接受了简单的教育之后,敦厚善良的主人却会慷慨地赠予一些令我们馋津垂涎的蔬果。

呵!记忆中的乡村夜晚,不知隐藏了多少无羁的童真和无限的温情。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那时,婆(陕西人唤奶奶为婆)的炕很大,到了晚上,纺车就支在炕上,她轻巧娴熟地盘着腿,右手顺时针灵活地摇动着纺车,左手依势抻拉着棉花搓成的捻子,胳膊一抬一抬地,由低到高又由远到近,这样的动作,婆一个晚上要重复多次,纺车伴随她的勤劳一起发出不眠不休“嗡嗡嗡”地响声,笸篮里纺成的穗子也越来越多。婆总是在晚上不知疲倦地在纺线,嘴里还轻声哼着关中乡间的民谣:“箩箩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唱到这句,婆会低头瞅一下我,露出慈祥的微笑,我就“噗”地故意钻进被窝蒙住头,热热的大炕,暖暖的温度,浓浓的亲情很舒服。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记忆犹新的还有夏忙麦收的夜晚,全村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忙碌着,近邻和同族的人相互抢着帮着脱粒打场,孩子们也积极兴奋地跟在劳动的队伍中,抱着箍紧的麦捆运递给大人。麦场上灯火如昼,人声鼎沸,汗流浃背的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匆匆忙忙;打完麦、扬完糠,夜晚凉风习习,男人们光着膀子,攒三聚五地圪蹴在场畔,闲适地抽着旱烟锅,说着笑着谝着,岁物丰成的收获使他们忘记了疲惫;他们在辛苦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与互帮合作的快慰;在劳累中展望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随着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如今收割机已替代了人工割麦的流程,让麦收便捷了许多,在田间地头直接就实现了颗粒盈收,但耕可足食的进步永远也掩盖不了家乡人民俭约质朴的本性,他们就像厚重广袤的土地一样值得尊敬和爱戴。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许久以来,我对故乡清晰的记忆符号,时时会在夜晚生动起来,仿佛如墨的天空被思乡的情绪划破,豁然打开了一个敞亮的空间,随之播放的是一帧帧暖心的画面。

怀念兴平家乡的夜晚,那一段岁月让我终生难忘

在儿时残留的旧影中,老光阴扩展着感动。乡愁依依的主旋律自古都是沉甸甸的。少小离家,一晃三十年了,已是不惑之年的我,这些年奔波在外,并没有遗忘他们,没有忘记那无比亲切的村庄、老屋、树木、沟壕、田野、小河,还有那亘古安详的深夜。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家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摊开这一纸鲜活的记忆,心好似被荡了一下,随着悉数的蔓延,慢慢地氤氲开来……

发表后记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无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贩夫走卒,家乡的印记永远渗在血液,铭刻在心;但凡以乡愁和怀旧为素材的歌曲、文学或是影视作品,都是对思乡情感的融合与过滤,也是最纯粹浓重的一种情愫。用笔写对家乡的回忆,怀念家乡淳朴的气息。此文原载《番禺日报》、《华人日报》、《西部散文选刊》。

关于作者

如臻,女,70后,陕西兴平人,本科学历,文化教育工作者。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去抒写心灵的感受。相信生活不仅有阳光,还有诗和远方。散文《山中的秋》入选《散文百家》;《留得枯荷听雨声》入选《西部散文选刊》;《菊香款款话重阳》入选某市初一语文模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各级杂志、报刊,并多次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