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聚焦唐山南湖鉅變

4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6版,以“工業遺址的美麗變身”為題,對唐山等老工業城市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城市公園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充分發揮公園的潛能等進行了報道,其中用較大篇幅聚焦了唐山南湖鉅變——

人民日報聚焦唐山南湖鉅變

唐山:水體動起來公園更多彩

人民日報聚焦唐山南湖鉅變

唐山南湖公園。

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合理開發,建設適宜休憩的活動場所,打造城市文化地標。

在“曲棧清荷”景觀領略園林風情,去大劇院看一場精彩的演出,選圖書館一角享受閱讀,還能不時趕上自行車錦標賽、電子音樂節等活動。週末去南湖,已經成為唐山市民的好選擇。

和眾多礦業城市一樣,南湖公園所在的開灤煤礦採煤區,也曾經“受過傷”。30平方公里的塌陷區,平均高度較市區低約20米,各種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堆積,形成一座高達幾十米的“垃圾山”。

唐山將設計融入治理,“變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從水治理入手,針對區域內水面積零碎、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唐山應用水自淨技術,並整合原來的零碎水面,通過開挖、疏浚等方式,用暗管將所有水域連接。其中,把穿越流淌在城市中間的青龍河作為主要補充水源,使整片水域流動起來,融入整個城市的環城水系中。參考國外工業區改造經典案例,唐山將“垃圾山”變為秀美怡人的“鳳凰臺”,環形的山路與路旁的樹木層次分明,就像一層層綠色的梯田延伸至山頂。

要以城市公園帶動城市發展,經營維護和深度開發要精心。在適應環境條件基礎上,唐山在周邊新建了大劇院、圖書館、城市規劃展館、工人文化宮、南湖國際會展中心等場所,使南湖公園景區的山、水、城、綠融為一體。近年來,南湖公園舉辦了華北風箏風車節、電子音樂節、群星演唱會等活動,有效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旅遊服務業發展。

現在,湖島相擁、水山相依的南湖公園擁有11.5平方公里水域、16平方公里綠地,4000餘類植物鬱鬱蔥蔥。2018年,南湖公園共接待遊客4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約70%。

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唐山舉行。這第一屆在廢棄地上舉辦的世園會,不佔用任何耕地,完整保留公園溼地和植被,向世界展示了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唐山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