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 已死?

OpenStack 已死?

這個曾經的高頻熱詞,似乎的確不再活躍,甚至已經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了。那麼 OpenStack 到底還身在江湖嗎?

對此,本文作者 Anais Nin 站在“內部人員”的角度給出了一個答案:“OpenStack 沒有死,只是有一些不如意”,“OpenStack 的項目仍然非常健康,而且常見的炒作曲線大抵如此。如今 OpenStack 終於發展成熟,有關的話題自然減少了,所以大家覺得它出了意外也是可以理解的。”

OpenStack 已死?

作者 | Anais Nin

譯者 | 彎月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在面試期間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人們覺得 OpenStack 已經死了。我先做了個鬼臉才回答:OpenStack 沒有死,只是有一些不如意。

OpenStack 的項目仍然非常健康,而且常見的炒作曲線大抵如此:如今 OpenStack 終於發展成熟,有關的話題自然減少了,所以大家覺得它出了意外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我這個問題的人一般都是出自好奇和善意,我覺得我的答案說明了我的專業背景,所以即使在面試中我也略微有些絮叨。

很久以前我就覺得我應該寫一篇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但無奈其他諸事纏身,未能找到恰當的時機。所以今天我決定重新審視這個話題。下次再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就讓他們來讀這篇文章。

眾所周知,為了 OpenStack 生態系統的長治久安,我們需要一個超大規模的 OpenStack 公有云,以及建立在我們已有 IaaS/PaaS 層之上的一組健康的 SaaS 應用程序。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多次超大規模的實現,才能避免一個嚴肅的問題(早期曾是 RackSpace 的問題)。

在公開場合,很多人都在談論這個問題;經常看到新聞頭條將 OpenStack 與 AWS 進行比較,每個 VC 和分析師也都想知道 OpenStack 是否可以支持企業應用。我甚至還參加過一個小組討論這個問題! 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這個關係到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部分卻未能實現。這是為什麼?

早在 2014 年,我還在惠普雲工作。大量的資金融入了 OpenStack,我們都為此得意洋洋。那是 OpenStack 炒作的巔峰,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巴黎峰會上的嘉年華……簡直太美妙了!然而,在外界看來這樣沒什麼大不了,儘管電信和硬件供應商紛紛開始尋求能夠影響 OpenStack 的方向。具體來看,這些公司希望為私有云集成解決方案構建技術基礎,以便快速推向市場。

私下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市場的力量實際上與真正的超大規模正好相反。OpenStack 的新項目 Big Tent 為解決其中一些問題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們(技術委員會)竭盡全力,但最終卻未能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沒有掌握財政大權。

當時幾乎所有為 OpenStack 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都依賴於企業客戶。說到底還是知名品牌互為對方花費大量資金,說起來好聽罷了。與超大規模不同,通常企業客戶對構建自己的服務器或編寫自己的交換機固件並不感興趣。他們一般都會從其他做這方面生意的公司購買這些東西(以及支持合約)。

與此同時,發行商和運營商都遇到的困難在於:只有讓 OpenStack 方便安裝他們才能推出、維護和部署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服務。而企業對新私有云領域的需求非常高。OpenStack 開發團隊(在 Distros、Telco、HW 供應商)承受了很大的內部壓力,他們需要構建在這些企業客戶所需的規模下運行良好的軟件,大致需要支持 1,000 到 10,000 的核心數量,還需要支持多個區域的分佈式,以實現地理位置上的可靠性。

但是,構建 10,000 個內核的分佈式系統與構建 10,000,000 個內核完全不同。除了修改代碼之外,每擴展三個數量級就需要對業務運營方式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利潤率也會變得特別小。第三方支持合同、B2B 交易、增值軟件導致銷售團隊的天時地利也不復存在了。企業硬件和軟件巨頭不願意重新調整他們的業務,而像 OVH 這樣的公司的自然增長很慢(儘管我認為他們的發展依然很順利)。

構建一個可行的、開源的、超大規模的雲軟件解決方案違背了向 OpenStack 開發注入大量資金的公司的最大利益。

我習慣於在餐巾紙上畫畫,但原稿早就不見了,所以我按照記憶重新畫了出來,如下所示:

OpenStack 已死?

影響力從錯誤的方向流入。電信、硬件和 Distro(即 ATT、思科、戴爾和RedHat 等公司)注入的大量資金產生了很大影響力,這筆錢用於支付開發人員寫代碼的薪水、資助奢侈的聚會以及漲工資(實話實說,我當然很喜歡這些聚會,雖然我獲得了頗豐的報酬,但我的表現並沒有很多人那麼好)。與此同時,這條發佈戰線上,運營商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他們的影響力非常小(畢竟他們忙著運營雲服務)……而云終端用戶(應用開發人員)幾乎沒有任何發言權。

最終,收入需要仰賴雲上支持業務的增長(例如應用開發人員的成功),但我們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因為運營商的規模擴展不夠,也無法維持良好的跨雲兼容性讓健康的市場在雲服務上蓬勃發展。上圖左邊的每一方都忙於贏得彼此間的交易之戰。

隨著這種情況的持續,上游技術團隊的領導在各自公司內部展開了遊說(他們看到了問題),希望改變這種優先級。我們說服了一些管理層,他們同意在代碼和基礎架構上的戰術投資,但我們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來做出更大的改變。

只要有財務實權的那些人專注於中型客戶(MSP 和企業市場)的業務模式,他們就不願意投入大量的戰略努力,讓 OpenStack 在超大規模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絕大多數開發人員的項目目標都是由公司的項目經理和管理人員決定的,因此他們都在忙於開發新功能(旨在利用“增值集成”,增強企業銷售),所有部署人員也都一窩蜂得去忙著擴大他們的雲,因此暴露出的一些明顯的核心問題,反倒沒人去管了。

成功的超大規模公司已經幹掉了中間件的邊際成本。Google、AWS、甚至是 Facebook 都製造了自己的服務器、交換機、存儲等。他們在開源項目上建立分支,然後僱傭開發人員維護和改進私有版本,從而保持他們的領先地位(儘管一些項目現在正試圖阻止這種情況)。這些公司通過削減基礎的成本來拓展規模,但這些成效並沒有重回企業市場。他們通過構建流程、團隊和硬件來打破對軟件、硬件或第三方的支持依賴,從而成為一方霸主。

可見,構建一個可行的、開源的、超大規模的雲軟件解決方案違背了向 OpenStack 開發注入大量資金的公司的最大利益。

看看其他雲產品,想一想類似的利益衝突可能就發生在你最喜歡的產品身上。(我想到了 Kubernetes……)

我們這些很早就加入了 OpenStack 的人曾有過偉大而美好的夢想,但我們沒有機會在 OpenStack 實現這些夢想。如今,OpenStack 不再備受矚目,但可能現在這樣更好:中型基礎設施自動化的可擴展工具,為全球數千家企業提供支持,包括許多非營利和公益機構。

需要說明一點:我很榮幸貢獻了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他們構建了一個廣泛使用的工具。

我發表這篇文章是希望給那些投資 Kubernetes 的人一個警告。你永遠無法像 GKE 一樣高效地運行 Kubernetes,除非你也對你的組織進行整體的改制。

即便如此,使用 Kubernetes 可能也不會成功,因為 Google 可不喜歡有人與 GKE 展開真正的較量。

或許,這也未嘗不可。實際上,無論你想構建什麼,OpenStack+Kubernetes 可能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這兩個項目近期內都不會發生重大變化。

如果有公司希望在超大規模領域尋找機會,那麼就需要全面瞭解整個業務設備,並重復 Google/Facebook/亞馬遜的模式,將開源化作私有,並投資製造自己的服務器,或與其他縱向發展的開源企業聯手,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原文:https://aeva.online/2019/03/what-happened-to-openstack/

本文為 CSDN 翻譯,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