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洛帶鎮賞火龍舞嘗傷心涼粉,感悟客家人背井離鄉的移民過往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洛帶古鎮位於成都東郊龍泉驛區,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鎮

傳說場內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為東海龍王口中所吐,味極甘甜,泡茶茶香,洗臉美顏。井裡有東海鯉魚,肉味鮮美,食之可益壽延年。蜀太子阿斗聞之,擇一黃道吉日,率眾太監來到場內八角井旁。但見一條條金色鯉魚穿石洞於水井和池塘間遊進游出,煞是可愛。眾太監脫靴挽褲,下得池來,撲騰半日,終無斬獲,急煞阿斗。卻聞身後一聲“好”,一條尺長大魚隨一白髮老者釣竿甩動,劃一弧線,飛出井來。阿斗眼紅,老翁卻不賣。太監強搶,阿斗得魚。魚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奮力擺尾,阿斗連人帶魚跌入池塘。魚兒穿石洞進八角井,溜哉。阿斗氣極,和衣跳入井中。那魚卻鑽進海眼,回東海去也。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姜太公釣魚

阿斗被眾太監拖起,忙亂中腰帶卻掉入井底。回頭欲找老翁算帳,已無人影,老翁坐釣處僅餘一白綢帕,上書一詩:不思創業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阿斗臉鐵青,團綢帕擲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從此變渾變苦。後人遂改萬福街名為“落帶鎮”,後演變為“洛帶鎮”。八角井有詩人流沙河手書對聯:“玉帶落井流到東海;鐵鐘在亭叩響西川。”至今八角井遺蹟猶存,位於古街的燃燈寺旁,不知洛帶人還能記起他們的祖先曾從這裡汲水洗衣做飯否?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古鎮

明末清初,戰爭的烽煙波及到天府之國,四川人口銳減,十室九空,大量的湖廣人源源不斷地移民過來。他們在洛帶繁衍生息,綿延數百年,如今洛帶的古街上還能找到移民的歷史遺存。這就是洛帶古鎮特有的會館文化。小小的洛帶古鎮,僅有三條古街,像一片零落的樹葉,可是卻匯聚了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和川北會館四個會館,簡直就是會館文化的活化石。在過去的若干年裡,會館是宗親聯繫的紐帶。族長們定期把宗親召集起來,處理宗族內的大小事務,懲惡揚善,扶貧濟困,延續著客家人的文化基因。雖然移民們離鄉背井,在新的土地安居樂業,但是他們的語言、風俗和文化卻保存了下來。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湖廣填四川移民

洛帶的客家龍舞以“劉家龍”最負盛名,其名得於參加舞龍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劉氏家族人。劉氏家族人在洛帶鎮已經居住了14代300餘年之久,劉家吉慶節日在古鎮舞龍,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劉家龍舞直接從中國古代龍舞發展而來,歷史悠久,家族內部傳承,且一直沒有中斷,因此,保存了較多的中國古代舞龍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樸的儀式。水龍九節,夏日伏旱,水龍則大顯身手,是為祈雨。舞龍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上下騰挪;觀賞者用水槍、水盆潑射龍,前後追堵。客家人視水為財,潑得越溼,人越旺財,舞者和觀者攻防進退,煞是刺激,劉家龍也成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項活動。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火龍

湖廣填四川,查四川人的祖籍地,絕大部分屬於湖廣人士。其實我家也屬於客家後裔,老人愛包青布頭帕,揹著手走路,腰間總是繫著土布圍腰,喜歡抽旱菸,烤火兜。另外每家不管瓦房草屋樓房,都要在堂屋裡擺設神龕祭祖,上書“天地君親師”位。初一十五,總要在祖先牌位前擺上一杯酒、一塊刀頭肉通白一番。就算平時打牙祭,也要先請祖先先吃,以示孝道,當然目的還是希望祖先能護佑家族興旺發達。凡此種種,都是客家文化點點滴滴的反映。客家人適應力特別強悍,落地就能生根。當然客家人最強調的就是耕讀傳家,能讀書的一定要混出去,不能讀書就安心種田,不可丟了農民的根本。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鎮

只是我們居住的鄉鎮上,原來的會館早已挪作他用。隨著強勢文化的演進,大家的語言、穿戴、習俗等生活習慣都漸趨同化。失去了會館的凝聚,鄉村既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再加之舶來文化的衝擊,客家人自然也就星散了。鄉村是兒時母親灶臺前日夜勞碌的身影,是父親生氣時拍在我們屁股上的一巴掌,是奶奶拄著柺杖的蹣跚腳步。日出日落,時光荏苒,鄉村的一切像磨刀石一樣逐漸發生著或些微或顯著的變化。有人說,此心安處即吾鄉。可是在紛繁複雜的現代城市叢林,我們那顆疲累不堪的心靈真的能夠泰然處之嗎?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耕田

只有曾經的鄉村,才是絕大多數國人回望生命的故鄉,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這是鄉土中國的必然。小河淌水是鄉村,牛鳴馬嘶也是鄉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靈魂的村莊,是《詩經》裡的河之洲,是杜甫詩裡的茅屋,是陶淵明詩裡的田園,是孟浩然《過故人莊》裡的田家,是余光中詩裡的鄉愁。可是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裹挾式發展,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不僅客家人是這樣,那些凡是祖輩生活在鄉村的人群,哪個又不是這樣呢?鄉村已經物是人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如果沒有戰爭,沒有朝代更替,沒有動亂,穩定的、成熟的和具有鮮明特徵的傳統場鎮,那些所具有的精彩形式和內容都會保留下來。但是如果畢竟是假設,我們不得不面對老宅的敗落與殘破,這也是現代人留戀古鎮聊以抒懷的原因,這也是洛帶等古鎮得以成為旅遊熱點的緣故。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古鎮

古街的商鋪門前都擺著石制的太平缸,缸壁上雕刻著或文官武將或花鳥蟲魚的形象。缸內盛滿了水,裡面養著睡蓮和金魚。商鋪門前還有一段循環的淺淺水渠,沿著古街終年累月地流淌著。洛帶古街上大多是斑駁的鋪板門,每天商家營業,得把那些鋪板一片片地按照編號拆卸下來,然後收攤時又裝上去。這比捲簾門不知麻煩多少倍,但是在這週而復始的勞作中,不正體現了古鎮的傳統韻味嗎?雕花的木格窗欞遍街都是,或開或閉,真讓人擔心,是否會有一根竹竿像潘金蓮那樣失手從樓上掉下來,砸在我的頭上。這樣的市井生活,雖然滿街充斥著氾濫的旅遊商品,競爭激烈的各地美食,但是仍然讓人樂此不疲。也許,這樣的古鎮,就是我們心靈中追求的淨土吧。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古鎮

真替洛帶人感到慶幸,因為他們留下了那麼多的會館,這就留下了客家人的根本。廣東會館在洛帶上街,又稱南華宮,這是古鎮的精華所在。前院偌大的壩子裡陽光普照,很多遊客在那裡一邊閒散地喝著蓋碗茶,一邊看著某畫廊進行的國畫拍賣會。最裡面的粵王殿,為會館主體建築,封火牆連三殿呈起伏狀,後殿突兀高聳,四角翹簷,宏偉而靈動。會館內的古戲臺雕樑畫棟,靜默無語,似乎正在期待著一場更加精彩的鏗鏘鑼鼓!

背井離鄉,在國人骨子裡來說,是最不願意發生的事。因為遠離祖居地,這讓人覺得有一種漂泊感。每逢佳節倍思親,客家人的思鄉情結,在他們的飲食上也展現出來,傷心涼粉就是其中的代表。洛帶涼粉最傷心,這話不止我一個人這樣說。我不知道,到底是洛帶成就了傷心涼粉,還是傷心涼粉成就了洛帶。反正驢友們都這麼認為,到了洛帶鎮,你如果不吃上一碗傷心涼粉就算白來了。也許是吃著涼粉想起了遠方的親人,也許是涼粉的配料太辣,反正客家人是邊吃涼粉便落淚,這就是傷心涼粉的神奇之處了。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客家土樓

這種涼粉,其實四川鄉下的主婦們都會做。昔日每到秋冬季節,就是蔬菜淡季,為了改善伙食,涼粉這類小吃就出現了。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扇石磨,平時放在角落裡灰頭土臉的,一到磨涼粉時就派上了用場。做涼粉前,先把石磨安在院壩裡的磨架上清洗乾淨,然後把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漿。推石磨磨米漿通常是父親和母親合作完成的,父親用手握住上扇石磨的磨把,緩緩地順時針旋轉,母親就陸續地把大米混合著水一勺一勺地從磨眼裡灌進去,乳白色的米漿慢慢地就從上下石磨的咬合處滲出來,通過石磨的導流槽匯聚到桶裡。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洛帶傷心涼粉

隨後母親將米漿倒在鐵鍋裡,用旺火將米漿熬沸,然後以小火熬煎,並用一木棒在鍋中不斷攪動。這時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灰水緩緩注進鍋中,使米漿凝固,接著用小火再熬一下,同時不斷攪動,以防煳鍋。當用鍋鏟挑起一點米漿,其黏度恰好處在似滴非滴狀態,並在鏟上呈一處狀,表示火候已到,應及時舀出,盛在瓷盆中,讓其自然涼透後即可。

傷心涼粉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是調料裡面卻大有玄機。國慶大假,我們一家人到洛帶古鎮旅遊,匆匆地在鎮上閒逛了一番之後,直奔廣東會館附近的傷心涼粉總店來嚐鮮。慕名而來的遊客換了一茬又一茬,大家都是衝著傷心涼粉的名頭來的。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客家傷心粉

服務員用竹匾給我們上菜,每人兩碗傷心涼粉,一碗開心冰粉。兩份涼粉均切成薄薄的長條狀,一碗黃色,一碗白色,晶瑩剔透,讓人不忍下口。涼粉上都撒著鮮紅的小米辣,綠白相間的蔥節,碗底墊著花生米、花椒粒、蒜泥等調味料。小小一碗傷心涼粉,據說要放十三種佐料才上桌,且熱涼粉和冷涼粉的佐料不同,十三道佐料哪些先放,哪些後放也有講究。傷心涼粉清香四溢,吃起來麻辣味十足,讓人吃得涕淚橫流卻又不忍罷手,這就是傷心涼粉的魅力了。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圖注:奮鬥

吃完傷心涼粉,再去吃開心冰粉,似乎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對味蕾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這正是洛帶人推崇的生活態度,“傷心去奮鬥,開心就幸福。”想不到一碗傷心涼粉,也蘊含著他們微妙的做人原則。開心就好,奮鬥就好,只要曾經努力,那麼就無怨無悔。生活,的確應該這樣過!(彭忠富/文;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