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來頭不小!

故宮“守門人”單霽翔卸任,接任者王旭東的來頭可不小。未來王旭東會帶給600年的故宮什麼新的視野?公眾翹首以待。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来头不小!

王旭東

據紅星新聞記者瞭解,王旭東1967年生於甘肅,原本專業為文物保護學,2015年王旭東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他的三位前任都可稱得上馳名中外的大學者——“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敦煌藝術導師”段文傑、“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他是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在上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時他就表示,“我的首要工作,是延續上一屆班子的理念,首先就是把我的思想和大家的思想融合,為真正的國際化奠定基礎。”

前年敦煌大展轟動成都期間,王旭東曾做客成都博物館,以《當現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護與傳承》為題,深度解讀敦煌專家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保護敦煌。在王旭東看來:“如果沒有文脈,敦煌就完了”,但他也注重國際合作,對於文物保護而言是敦煌引進來、走出去的,但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敦煌主要是走出去,主要派到日本進修,引進來的不多。未來的國際化一定是雙向的,應該吸引人文社科領域的國際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研究古代絲綢之路大背景下的敦煌。

王旭東也認為“敦煌應是真正的國際交流中心”,在任職敦煌研究院院長時與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簽訂合作協議,將法國國家圖書館把其收藏的敦煌那部分漢文文獻全部數字化展開合作,互派學者,開展整理研究。他也希望敦煌被國際了更多瞭解。在任期間,他希望“在有效保護好莫高窟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麵向公眾的更完善的開放服務策略”,並且“藉助互聯網,講好‘敦煌故事’”。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来头不小!

敦煌莫高窟 圖據東方IC

8日下午,蘭大校友會官方微信發佈了一篇介紹文章,介紹執掌故宮博物院的繼任者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長、蘭大1986級地質系校友王旭東。王旭東從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及土遺址保護以來,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並獲文化部優秀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獲技術專利4項,申請技術專利5項,完成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5項。作為項目負責人,王旭東還主持過30餘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的勘察設計和現場施工,承擔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達的文物保護重點研究項目20多項,主持或參加與美國、日本、英國的國際合作4項。

“我在這裡26年,26年跟1000年相比,算什麼?優秀的傳統文化會給我們一種精神的力量和慰藉。”在接受蘭大校友會專訪時,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王旭東曾如是說。26年前,理工男王旭東來到莫高窟時,對敦煌還一竅不通,那些驚世壁畫在他眼裡只是石頭和泥巴。26年後,王旭東已成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門人”,對文物保護、研究和傳承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當年的王旭東曾百分之百地確定自己未來會是一名水利工程師,因為這是他從小唯一的夢想,也是他為之努力的目標。在來到敦煌的那一天晚上,王旭東獨自一人繞著寂靜荒涼的莫高窟走了一圈,空無一人的三危山前,那些千年石窟安靜極了,使他對這裡心生好感。從此,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師,而敦煌莫高窟則多了一位守護者。

此前,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王旭東曾表示,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經驗可以借鑑。莫高窟背後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薈萃的多元文化,理解敦煌文化藝術,需要時間、耐心和文化積澱,不能太急躁。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也是蘭大校友,他是蘭大歷史系1981年級本科、經濟系1985級碩士。如今,兩位蘭大校友隔著長安街,一南一北地守護著祖國的寶貴文物。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来头不小!

故宮 圖據東方IC

3月31日山東齊魯晚報刊發了的一則報道《敦煌第四人掌門人王旭東:用科技守護莫高窟》或許能讓大家更深入瞭解這位故宮新院長:從1944年成立到現在,敦煌研究院歷經70餘年,只出現過藝術家常書鴻、段文傑、考古學家樊錦詩、科技文保專家王旭東四位院長。如此穩定的任職和超長的任期,在國內文保機構中極為罕見。“這其中,工科出身、在荒漠紮根快三十載的王旭東,作為敦煌第四任掌門人尤顯低調。查看王旭東最近的行程,會發現他以敦煌為圓點,不斷奔波在旅途中:效仿故宮宣佈4月份推出莫高窟夜場、召開數字文化遺產發展研討會,到河北開展數字敦煌展,赴上海開講文化大講堂……“把一個真實完整的莫高窟傳承下去”。

“在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這種熱愛傳統文化的細胞和基因,就看你能不能把它激活。你可以不會畫畫,但通過了解這些畫,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觸動你,會讓你由衷地愛上這些古老的文化。”王旭東說。

紅星新聞記者 謝禮恆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来头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