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殿堂屋脊上的神獸

在古代建築的屋脊上,除了正脊兩端的吻之外,還有很多走獸類的裝飾,因為它們的形象都非凡間可見,所以也稱為“神獸”。它們的位置在垂脊或戧脊的脊端。神獸的形態都很特別、非常有意思,不過它們的排列和所用數量是很有講究的。在宮殿上所用神獸的數量,其最高等級是十個,外加一個跨鳳仙人。按順序分別是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

古代殿堂屋脊上的神獸

故宮殿脊上的神獸

關於建築上神獸的使用,清朝規定,仙人後面的走獸應為單數,按三、五、七、九排列設置,建築等級越高走獸的數量越多。例如乾清宮,它是明清兩代帝王的寢宮,在脊上就排列有九個走獸,按例是最高等級。但太和殿的地位顯然比乾清宮更為顯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設了一隻神獸—行什,它是能飛的猴子,可以通風報信。而交泰殿是皇后在重要節日接受朝賀的地方,較乾清宮又低級,所以只有七個小獸。故宮宮殿脊上的神獸,在色彩與材質上均與殿的屋瓦一致,和諧統一。它們立於脊上,除了區分等級,還有重要的裝飾作用,給莊嚴肅穆而恢宏的宮殿中增添了一道活潑、靈動、可愛的風景。

古代殿堂屋脊上的神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