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用戶3708573353


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這個問題是比較難搞的,不僅是因為古今生活差異太大無法對比,而且也因為人民幣的膨脹程度也難以捉摸。

譬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十年前的一萬元,和現在的一萬元,能相提並論嗎?八十年代的一萬元,起碼也是現在的數百萬元了吧。

如果非要比較,可能用一些不同時代人物記載的基本物價作為參考會比較合適,空對空的討論比值,其實沒有什麼大的意義。

在古代,其實沒有標準的一兩銀子,因為古代銀錠都是要現稱的,並非標準兩,說到標準兩,還得近代銀元進入中國以後,才開始有了標準的銀元。



標準的銀元,即七錢二分,一百枚就是七十二兩。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銀元概率並不高,更不要說非標準的銀兩。

一般來說,只有在大宗交易時,才會用到銀元、銀兩,但請注意,並不是直接搬出銀子,而通常使用錢莊的莊票(相當於見票即付的銀行本票)。

銀元之下,當時有兩種輔幣,一是銀角子,一是銅元,這才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貨幣。據記載,民國初期,一銀元通常在一百二十八枚銅元上下浮動。

那麼,一枚銅元可以買到什麼?據上海名中醫陳存仁回憶,當時可買十粒糖果、或大餅油條各一件、或生梨一二枚;

若去城隍廟玩的話,一枚銅元可買一塊百草梨膏糖,兩枚銅元買一碗酒釀圓子,四枚銅元買一碗肉面,肉又大又厚,荷蘭水(外國汽水)每瓶兩枚銅元。

當時的雞蛋,一銀元可買一百五十多枚,比兌換的銅元還多。那你算算,一兩銀子等於1.33銀元,也就是可以買到200枚雞蛋。

<strong>

民國名記者包天笑說,1906年時他到上海租房子,一間廂房每月房租七元。當時上海面粉廠工人月收入約七到十元,而包在《時報》任編輯,每月薪水八十元。

二十年代末期,上海一個熟練工人的月收入三、四十元,這已足以養活一家五口人了。

據1934年《申報》報道,上海各大學教授的月薪如下:中法工學院一千五百元;同濟大學七百七十五元;交通大學六百元;復旦大學五百三十元,等等

同時期由司徒雷登主政的燕京大學,教授月薪為三百六十元,校長為五百元。由此可見,民國教授的是高工資人群了。

再如陳存仁回憶,他八九歲時(清末時期),米價每擔三元六角,家裡買菜限定在四個銅元,一個銅元煮青菜一盤,一個銅元購豆腐豆芽之類,兩個銅元買“東洋魚”一塊(日本銷來的薩門鹹魚幹)。



二十年代後的上海米價,每百斤通常在八元到十三元上下浮動,這與房租一樣,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支出,省也省不下來。

所以,米價一上漲,那些老百姓不免要搖頭嘆息,說日子過不下去了,但對於高薪人士來說,這點浮動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由此可見,在清末到民國,銀元也同樣存在通貨膨脹現象,所以就更不好比較了。如果非要比,就根據上面說的米價去折算吧。

據筆者的估計,清末一銀元大概相當於現在(2019年)人民幣500元左右,到民國二三十年代後,大概相當於現在的300元左右。


坑爹史冊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歷史上物價都在瘋狂變動,一圍城或鬧災,米價騰湧。直接光拿米價來對比現代,是不行的,不能很直白地反應古代的現實。要拿就得拿正常情況下,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錢,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費比。

無論明代還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錢就是一兩到二兩之間,非常穩定。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古代的一兩銀子在當時大概值多少錢,你就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紅樓夢》裡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歡的襲人,撥出去的月錢是二兩。普通百姓家賺的,不比這個多。如清代景德鎮的小工,月錢一兩四錢,而在城市中當夥計,就會賺到二兩。而多數時候,他們發的是銅錢而不是碎銀子,也就約有一千個錢。

不穩定的是銅錢,清朝初年(順治年間)銀子貴,一兩銀子頂兩千個錢。二十兩銀子夠五口之家吃兩年的,後期就不行了,漸漸滑落,一兩銀子頂一千個錢。但這也與明代的基本情況相差不遠。我找到了某個有關古代的小說,其中一段話,很符合實際情況:

正掌櫃一名,月錢十兩;副掌櫃兩名,月錢六兩;前堂夥計六名,月錢二兩;粗使夥計十名,月錢一兩;灑掃僕婦四名,月錢一兩。

所以,從工資來看,一兩銀子大約就是現在的(以2016.12.31為準)一千五百塊,二兩銀子約是現在的三千塊。那些從米價和其他固定商品對比出來的“一兩=200”or“一兩=500”什麼的,都無法客觀反映現實。


好吧,有人說古代的農副產品便宜,肉十幾文一斤。這就是算術學得不好,現在兩千塊錢的工資,約等於那時候的一兩多一點。

但難道現在的農副產品相較於兩三千塊錢的工資,不便宜嗎?要知道城市裡什麼都貴,還真就是去農貿市場買東西不貴。以下是現在的農副產品大概的價格,論斤的話要除以二:

我們再反轉對比,看情況屬實不屬實。查閱筆記資料,明清民間,肉價一般是一分多一丁點(從高到低,單位分別是兩、錢、分、釐),也就是十幾到二十文。

你換算成我跟你說的兌率,一兩一千五百元,一錢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豬肉價格大約就是十五元,與現代相差不多。這證明用工資水平來算,是比較靠譜的。


總之,若要想古代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不要搞那麼複雜。




更多人生勵志小故事請直接關注我。


豆子人民藝術家


這個問題回答不少,但是靠譜的不多,對於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彷彿白銀價格是固定的,其實歷朝歷代根本不一樣。

漢代銀價

以漢代官方銀價為例:

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千。(《漢書·食貨志》)

這是說,朱提銀的成色好,8漢兩為1流,價值漢五銖錢1580枚,其他的銀子8漢兩,價值1000漢五銖錢。

西漢1斤,從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重量可知,一枚等於一斤,稱量為247克到250克左右,漢代一斤為十六兩,則1兩=15.43克或15.625克。

朱提銀1兩=197.5五銖錢,它銀1兩=125五銖錢。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一直到唐和北宋,白銀一直不是流通貨幣,只是一種貴金屬,這種貴金屬的官定價格,實際上與實際流通計價的銅錢的“購買力”是直接掛鉤的,而銅錢的鑄造流通量,哪怕在一個王朝的幾百年內,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價進行約略折算,沒有任何可以貫穿2000年的一般等價物,而歷史記載的米價又和貨幣量、地區、豐欠、消費人口直接相關,最多就是個大致判斷。

比如,

漢文帝時,粟至十餘錢。(《史記·律書》)
今張掖以東,粟石百餘,芻藁粟數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錢。(《漢書·趙充國傳》,宣帝時事)元康四年,比歲豐,谷石五錢。(《漢書·宣帝紀》,宣帝時事)永光二年,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漢書·馮奉世傳》,元帝時事)

需要注意的是,漢文帝時行三銖錢,漢武帝后才行五銖錢,而五銖錢鑄造了一百多年才280億枚,在宣帝、元帝時代,五銖錢的貨幣供應量實在不多,邊地谷價便宜,很大成分上來自於“錢荒”,即“錢貴物輕”。

如果按照宣帝時面臨羌人戰爭時的標準,張掖以東的粟價,則1兩它銀也不過買1石粟罷了。

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為120斤,則漢代一石粟相當於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東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價格是6.8元。

也就是說,漢代1石粟=408元人民幣,當然,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稱量為原糧,還要削掉一定比例,此處先忽略了。

大體上,可知,西漢1兩白銀=408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25.5元人民幣。

同樣的算法,以宣帝豐收時糧價為準。

則1兩銀=125錢=25漢石=1500市斤小米,則為10200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661元人民幣。

要注意的是,上述價格等於差了25倍,這種數據的差距,在相關記載中毫不少見。

唐、五代銀價

唐代用銀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的銀餅、銀鋌不少,不過主要是皇室賞賜和折算“輕貨”(體積小、價值高,利於長途運輸的貨品)頂租庸調,使用時也往往是以重量計量,也因此成為一種財富儲備。

黃金一斤為餅,百餅為簉,至有百簉。銀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紀傳》)

這種熔金為餅的儲藏財富,這是漢晉南朝以來的傳統,只是考古所見的唐代銀餅要小得多,最大的約為唐代50兩,小的也有10兩規制的,可見並沒有形成固定形狀的銀幣,仍為“輕貨”用。

至於具體的與商品掛鉤的銀價,則記載更少,只能以唐之後五代十國的後蜀為例了:

偽蜀廣政中,凡銀一兩,直錢千七百。(《續資治通鑑長編》)

此時的後蜀也通行的是唐代開元通寶錢的規制,糧價如下:

孟昶廣政十三年,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米鬥三錢。(張唐英《蜀檮杌》)

10鬥1石,則蜀國1石米為30錢,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兩合37.30克。

1700錢可換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京東袋裝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則總數為38960.41元人民幣。

即唐代、五代十國時1兩白銀約等於38960.41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1044.51元人民幣。

北宋、南宋銀價

鹹平中,銀兩八百,金兩五千。(《續資治通鑑長編》)
(景德四年)詔河東路所辭戍兵白金每兩直以一千為限。(同上)
(熙寧八年)蜀州。銀每兩官折二貫三百文足,市價一貫六百文,九年,銀每兩官折二貫二百文足,市價一貫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錢此曹,每兩請官價錢一貫四百文足。

這是從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選取的幾個數據,基本上,銀價在不斷上漲,當然,北宋的貨幣投放量也不斷增加,仍面臨“錢荒”。

看看米價:

景德四年,諸路豐稔,淮、蔡間麥鬥十錢,粳米斛二百。
熙寧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為千……中等粳米鬥為錢八十五文,零糶與貧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價為百二十。

真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幣,1克白銀=92.1625元。

神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幣,1克白銀=49.7668元。

徽宗朝,1兩銀子夠買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幣,1克白銀=21.3619元。

南宋的折銀價相對穩定,紹定元年(1228年)前,銀1兩折錢多為三貫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銀每兩一十四貫二百八十五文,銀每兩價錢七貫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價: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糴米石,每石計官會三貫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麥每石三貫七百三十。

也就是說,南宋寧宗、理宗時代,銀1兩,折米1石左右(以紙幣會子計價,實際上,白銀比紙幣吃香),也就是說,1兩銀子夠買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幣,1克白銀=18.43元。

南宋末年,銀1兩,折麥3.8297石,548.55市斤,京東的小麥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銀=54.4142元。


明清之後的計算不少,此處就不贅述了,要說明的是,上述計算,嚴格的學術意義上,純屬扯淡!純屬扯淡!純屬扯淡!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雖然三解已經儘量尋找時間貼近的對應物價數據,但是仍沒有考慮上述幾個時代糧食計量單位的“石”和重量計量單位的“石”的具體區別(因為太麻煩了),只是簡單計數,同時,沒有計量銅幣、紙幣幣值的具體不同,在操作上並不嚴謹。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問題來說,已經夠用了。

因為,在古代社會,哪怕一個年份,相隔不遠的不同地區,由於人口結構、水旱災害,甚至行政特色,都會帶來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們看起來應該大致均平的物價,在古代社會可能隔著一道山就天差地別,更重要的是,由於物流流通的發達程度,以及貨幣投放量的不同,也會產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結果,哪怕是離我們更近一些的明清社會,一樣如此。

所以,本質上講,這種古今對比,毫無意義。

對於普通人最有意義的就是,千萬不要把武俠小說和清宮戲裡看來的隨手二兩銀子當做古代生活的常態,還有什麼漢朝、唐朝甩出一把銀票來,這都屬於編劇無知,我們不能跟著犯蠢。


劉三解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銀元)一般26克多,純度在90%左右。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38克左右,純度在92%左右。

1918年,清華外教狄登邁調查了北京人的收入水平,當時一般底層北京人月收入在1.66銀元左右,好一些的可以拿到2個大洋,能賺3.4個銀元一個月的,就算中等收入了。

在清代中期,一般的僕人、雜工、服務人員、差役等等,月收入在八錢到一兩多,京城的要高一些,可以達到2兩,如果在大戶人家裡做事,比較得家主歡心的,也能拿到2兩甚至更多。

可以看到,從大清到民國初年,其實底層老百姓的收入沒怎麼增長。這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最低收入水平了。

民國初期一個大洋的價值,到了1930年就得用8個大洋去實現了,這8個大洋又相當於1980年的15元人民幣,考慮到通脹水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

從收入水平來看,清代中後期的一兩銀子的價值可以約等於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

進而可以換算出來,那時的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的價值。

那時底層老百姓的月入也就平均一兩半多點銀子,差不多相當於現在3000不到的收入,比較貼近三四線城市、鄉鎮的一般老百姓收入水平。

當時的一兩銀子能買啥呢?

在康熙年間,一斤豬肉差不多相當於0.03兩白銀,換算成今天的錢差不多得40元左右,那時候的肉類生產沒我們現在這麼豐富,所以那時候的人一般也吃不起豬肉,哪怕到了民國也是。


雲中史記


古代一兩銀子是多少:(估算的當時的購買力)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是最值錢的鼎盛時期。


夕日爆料


誠邀,如題。小編常在古裝劇中看見某位大俠吃完飯後隨手就是一塊碎銀子,也不去管這夠不夠飯錢就歡喜的去了,那麼古代的一兩銀子究竟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呢?

其實小編看過的一些古籍中,白銀的購買力其實是很高的。由於中國一直是銀本位,也就是外國人來中國買東西只能用銀子(有時也用黃金)支付,恰巧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方國家在美洲找到了很多銀礦,大概在明朝吧,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也就是說其實明朝白銀的購買力是歷朝歷代最低的,那麼明朝銀子價值幾何呢?這裡舉兩個例子:

《明史》有過記載,大明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只有45兩白銀。

還是《明史》,明嘉靖帝時期,一兩官銀大概能購買普通二石大米,一石=94.4Kg,也即是說,一兩官銀可買377.6斤大米。按小編家附近的超市米價每斤1.8元,大概明朝一兩官銀摺合人民幣700元

在明之前的唐宋之際,白銀由於流通量少,自然更加值錢。史料記載,唐貞觀年間,一斗米(0.1石)價格是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所以一兩官銀可以買20石米,唐代度量衡中一石約等於59Kg,還是按大米1.75元每斤計算,唐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所以在古代,一兩銀子還是很值錢的。實際上,古代的銀子流通量都不是很大,用銀子付款的人很少很少,所以只要大俠肯付銀子,掌櫃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不管怎麼吃,一頓飯也花不了4130元。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關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這實在是一個有趣但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朝代的經濟水平、物價、通貨膨脹率等都不一樣,古代和現代那也是差之千里,所以關於“確切”的等於多少實際上是無解的。

但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史料大致猜測一下:

據小君我的資料查閱大致可以推測出如下幾個朝代的數據: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

所以,各位可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去看看古代人的消費力,同時也可以根據此去檢驗檢驗如今的古裝劇是否“無腦”!

比如說小君看某清宮劇裡寫道:“某大俠吃一個饅頭花了一兩銀子”,看上去好像沒啥錯,但你只要根據上表一對照,媽呀!一兩銀子可不少錢呢,200元左右,吃一個饅頭花200,這可真是金饅頭。編劇太無腦!

說到這裡,小君想問問大家:“古代官員的工資一般多少銀子呢?”

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但就拿清朝來說,官員的工資包括白銀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銀180兩,九品白銀33兩。雍正以後,還設了個“養廉銀”,通常是普通工資的幾倍,乃至幾十倍。據史料記載,一個七品知縣,他們的年薪大概是——“白銀45兩+大米22.5石(約合白銀90兩)+養廉銀大概600—2000兩+各種灰色收入”,總計大致是3萬兩,如果按一兩等於200元人民幣算的話,那30000*200=?哇!高薪職業啊。

最後,再說說古人的娛樂消費吧,大家都知道現在明星出場費那都是高的離譜,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億,那麼,在古代,“明星們”的出場費是多少呢?

以明朝為例,萬曆年間,藝人演一場才“一兩零八分”,後“漸加至三四兩、五六兩”,最貴的名角還是大排場的也僅花“十二兩”,幾乎就是7000元就能請個明星到你家VIP了。


宮殿君


古代一兩銀子價值多少人民幣,是個有意思的問題,還曾經真有歷史學家推算過,根據古籍裡記載的貨幣購買力,摺合人民幣,比較固定的一個算法是和當時的米價相衡量。

因為大米價格關係到百姓生死存亡,所以地方官員很重視,朝廷也很重視,都是定期記載的,比如《宋史食貨志》“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的記載,都是根據原始記錄記載下來的,所以拿大米價格來換算,比較準確。

唐代貞觀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2360斤大米,約等於人民幣5000元;唐代開元一兩銀子可以買11180斤大米,約等於人民幣2500元,一下子貶值了好多。

到了北宋慶曆年間,一兩銀子只能買到700斤大米,約等於人民幣1500元;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380斤大米,約等於人民幣700元,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兩銀子能到的大米只有140斤而已,摺合人民幣才300元。

大家都知道明朝官員俸祿很低,海瑞當個縣太爺,連肉都捨不得吃,史書記載明朝七品知縣一年俸祿45兩白銀,按照明朝中後期一兩銀子摺合700元人民幣來計算,海瑞一年工資才3萬多一點,一個月才拿2625塊錢,難怪吃不起肉呢。


歷史有妖氣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確實如題主在題目正文裡所說的,這個問題必需就不同時期進行討論,而且如果把視野再放大一些,還可以針對不同的文明或者說國家進行討論。而這之間的差別其實是相當大的。


上古時期的國外銀價

關於白銀進入貨幣流通領域,其實在中國是比較晚的,因為中國本土並不富產白銀,所以雖然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白銀就開始少量被用於鑄幣,但白銀真正進入流通領域還是從唐末,甚至是五代時期開始的。

古巴比倫銀幣

不過在世界其它一些文明地區,白銀則很早就開始進入了流通領域。比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倫地區,就已經開始將白銀作為貨幣進行流通。而在當時一個巴比倫的普通工人工作一天大概能掙2.1克銀子,如果按中國古代大約37克算一兩計劃,一個古巴比倫工人大概工作18天左右能掙一兩銀子。

而在當時,一頭綿羊的價格大約是2.6克到16克不等,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差不多能買2到14頭綿羊(大小不一)。而在現在,一隻成年綿羊的價格差不多是600元到2000元左右,所以這樣算,當時的一兩銀子大約至少能值今天的4000元左右。

古希臘銀幣

而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一個工人工作一天大約能掙4.3克白銀,這樣一個月大概能掙四兩銀子左右。而當時一兩銀子在古希臘差不多能買25公斤的橄欖油,如果一公斤橄欖油現在的價格按70元來算,那麼在古希臘時期的一兩銀子大約能相當於現在的1800元左右。

中古時期東西方銀價比較

而到了歐洲的中世紀時期,在公元1300年前後,一名英格蘭的工人大約一年能掙672克銀子的工錢,也就是大約相當於21兩左右的銀子。那麼這些錢當時能買什麼呢?當時大約1到3錢銀子能買一升葡萄酒,一錢銀子能買20個雞蛋,5錢銀子能買1個斧子。而如果按現在20個雞蛋能賣30到50元左右來計算,當時的一兩銀子在英國大約值300到500元左右,但如果按紅酒的價格來算,大概至少能達到600元以上了。

中世紀英國銀幣

而這個時期差不多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那麼在明朝中晚期的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差不多可以買兩石普通大米,而兩石大米相當於94.4公斤,如果按現在最普通的一公斤大米六塊錢的價格,當時的一兩銀子大約能值570元左右,可以說跟1300年前後英國一兩銀子的價格差不多。

明朝天啟年間鑄造的銀幣


但萬曆時期其實已經到公元1600年前後,已經晚了300年左右。而在這300年時間裡,因為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以及美洲銀礦的開採,再加上明朝的海外貿易等原因,所以無論是明朝還是歐洲的白銀價格其實都已經貶值了很多,所以這個時候明朝的白銀價格相當於300年前白銀在英國的價格本身已經說明中國的銀價在古代始終貴於世界很多其它國家。

明朝銀幣


而這種價差甚至也成了中國由富變窮,從古代的領先世界到近代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白銀在中國的價值長期比在世界其它地區高,所以新大陸發現之後,歐洲人用美洲出產的廉價白銀從中國人手裡換走了大量當時的優良產品,而中國人辛勤的工作換來的就只是美洲銀礦裡唾手可得,在世界其它地區並沒有太大價值的銀塊,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表面上是中國賺取了大量白銀,但實際上卻是中國的財富被別人用廉價白銀大量轉移到了歐洲,

銀價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國運的興衰


甚至後來因為中國白銀高度依賴外國,西班牙和日本在明末中斷對中國的貿易還造成了明末的金融危機,這也成了明朝最終滅亡的導火索之一。所以從不同時期白銀的價格乃至中外銀價的對比上,我們甚至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國運興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桃花石雜談


這個問題有點寬泛,只能說購買力如何,每個朝代的銀子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再加上各種物資的價格不盡相同。所以這樣問是有問題的,我就從唐代說起吧。

從唐代開始使用白銀到明代萬曆年間這段時期,基本上是以稅收課稅厘金的功能居多,民間並不見白銀,而影視劇裡明代以前尋常人用銀子付飯錢是不可能存在的。《水滸傳》裡動不動就用銀子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施耐庵在這方面多少有些誇張的成份在裡面。那個時候是以銅錢和紙幣作為普遍貨幣,平常人不會使用銀子直接付賬,就像今天我們也不會用黃金直接去賣東西一樣。



&唐代五十兩稅銀

明萬曆以前,銀子的價值並不比黃金低多少,基本上是貴族階層用來製作配飾和器皿的貴重材料。唐代市場上是錢絹並行,在貞觀和開元年間,一匹絹能當三四文銅錢使用,捐可以直接當錢幣使用。市場上是沒有銀子什麼事的,也就是具有稅銀的功能。


&唐代銀盒,因該是貴族婦女裝胭脂的。

宋代以前的官員俸祿都是用糧食來計算的,宋代用糧食和銅錢計算,以開封府尹包青天為例,他的俸祿是月供祿米150石,俸錢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匹,可謂是年薪千萬的大款。明代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俸祿也分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所謂俸鈔,只不過是朱元璋時期就開始發行的大明寶鈔,也就是紙幣。正因為明朝的官員的薪水太低,紙幣的購買力十分不穩定,很多官員基本上不靠工資生活,靠的是對百姓的盤剝,明代官員的腐敗也是歷代最盛的。


&明代銀錠

到了清代,官員的俸祿才真正的用銀子來結算。當時官階從十八級減少到了十級,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京外官員也是這個數,只是沒有皇上賞的糧食,而武官則在這個基礎上減半。

&清代二兩銀錠,一家人能吃喝一個月。

說了這麼多,我就想說明在明末以前,銀子雖然價值高,但是不參與市場流通,很難說明銀子值多少人民幣。而比較明確的記載是萬曆年間,那個時候物價是直接用銀子來計算的,當時的一兩白銀分別能購買的東西如下:大米:2石(377.6斤),牛肉:76.9斤,豬肉:50斤,鯉魚500斤,活雞:25只。從以上物價我們就能計算出當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兩千人民幣。

這裡還有一個例子,清代同治時期,曾國藩在京為官時,身居二品,卻十分拮据。又一次他的管家告訴他家裡還有十二兩銀子,他算了算,府上有各種雜役僕人幾十口子,如果吃得簡單點,十二兩銀子還是能撐一個月的。可見當時銀子的購買力是相當不錯的。

乾隆時期,北京城的人一個人的工資為三兩銀子,基本上也可以養活一家人了,三兩銀子在那個時候能當現在一兩萬的購買力。唐宋時期銀子更是值錢,至少是清代的兩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